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

小编: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现阶段的大学生必须面临各方面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了各种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调查,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要重视健康的体质教育,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适应当前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

一、前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院校连续多年的扩招,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再也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了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大学生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而且他们在心理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各种问题,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如果不是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则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此处所说的健康并不单指身体的健康,更多的是指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解释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态和病态,而是一种个体在集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健全的完好状态”。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同时,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在体育锻炼中,人们要不断克服体能的不适,在竞争中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会团结协作等等。这一切不只是体能锻炼,也是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人的意志品质的锻炼。正因为如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普遍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兰州城市学院各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90多名男女大学生、较少或不参与体育锻炼的80多名男女大学生,以及近5年来兰州城市学院毕业的50多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的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轻度到中度情绪沮丧的方法,能较好地缓解或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它比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等方法更容易让人接受。在近两年的接触与观察中,课题组成员对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不爱好或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爱好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健全的性格:大胆、泼辣、自信、不怕挫折等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智力功能,不仅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大学生的智力功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受到所在单位的欢迎,不需要多久就能做出成绩,脱颖而出。

在对普通院系学生、体育专项运动员,以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性的需要。

从生理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身体健康、促使身体活动、增强体力与耐力、促使动作机敏、解除疲劳、保持良好睡眠等的需要。

从心理方面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掌握技能技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上进心、强化注意力、锤炼意志力,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并能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从社会性的需要来看,许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源于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能力、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经汇总、筛选、归纳、辩证分析之后,课题组发现,对体育锻炼的功能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锻炼者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有研究认为,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贬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的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以及自信心均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访谈法

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对兰州城市学院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60多名男女大学生和较少或不参与体育锻炼的40多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单独访谈。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重要功能,也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课题组在与大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兰州城市学院的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曾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过不少体育“药方”。受访者普通反映,高校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锻炼中采取不同的方法,会使大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不同的收获。比如有些受访者谈到,他们大一刚入校时,比较胆怯,与不熟悉的人一说话就脸红,影响人际交往,有的已形成交往障碍,授课的体育教师就鼓励这些学生多参加游泳、单双杠等体育锻炼,要求他们不断克服害羞、怕摔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越过心理障碍、战胜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学生的交往困难有所克服,交往障碍有所减轻。有些受访者表示,他们以往遇事犹豫不决,办事不果断,体育教师就要求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通过这些对参与者有快速、敏捷要求的项目的不断锻炼,克服或缓解了这部分大学生遇事犹豫不决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办事果断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反映,他们平时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体育教师就让他们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跑步等项目的锻炼,使这些学生的神经系统得到调节,自控能力得以增强,急躁冲动的问题得到缓解。

大学生们的实践证明,不论是力量训练、跑步、散步,还是其他形式的有氧运动,都可以减轻学生们的轻度到中度的情绪沮丧,而且对包括焦虑引起的其他类型的精神失调也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三、研究结论

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进行体育锻炼,并且要长期坚持;二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广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哪怕只是作为一名观众去观看比赛,都可以让大学生抛弃以往的隔阂和距离,通过非言语的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以后的合作与沟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N.卢曼著,丁冬江译,心理系统的个性[J].世界哲学.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Today.2002(4).

[3] 李鑫.西方心理压力理论研究论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

[4]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热点推荐

上一篇:快乐体育在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真情故事读后感 季羡林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后感(优质5篇) 2023年设备管理节能降耗实施方案(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