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与科普信息化平台的整合研究

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与科普信息化平台的整合研究

小编: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科普信息化;平台整合

摘要:文章分别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和科普信息化平台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两种平台的整合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科普信息化的发展,提升科普工作的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1-0096-0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到2020年努力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1]。作为“知识的殿堂”,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新时期的图书馆应当在科学素养培育的道路上争做科普工作的“先锋者”,将资源“激活”起来,通过新方式、新渠道、新手段开展科普工作。截至2016年12月20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分别以科普、图书馆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论文10余篇,其中大多数论文阐述的是图书馆开展科普工作的意义,而与“科普信息化”相关的论文仅有1篇[2]。可见,对如何通过整合和发挥数字资源的方式推动科普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图书馆还缺乏研究。

1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经历了从馆藏资源数字化到基于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再到基于知识网络的数字图书馆的转变。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数字资源平台的建设、使用与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3]。

1.1数字资源平台的资源来源

从资源来源上看,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的类型可以分为自建型、商购型和共享型三种模式。①自建型数字资源平台。即图书馆在自建数字资源时所架构的数字资源建设、发布及管理平台,通常采用门户网站或专门的资源管理系统作为数字资源平台,如图书馆门户网站、特色自建资源数据库等,这类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往往具有地方性或专业性。②商购型数字资源平台。即图书馆在采购商品数据库时由资源商提供的资源发布平台,通常采用网络远程访问或本地镜像服务等模式,如中国知网文件检索平台、读秀知识搜索平台等。③共享型数字资源平台。该平台通常是上级机构统一发布共享使用的资源平台,如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平台、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平台等。

1.2数字资源平台的终端载体

从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的终端载体来划分,可以分为PC终端型、移动终端型和专用终端型资源平台三种。①PC终端型资源平台。该平台是利用传统的PC终端作为资源展现的载体,通过互联网、浏览器等网络手段实现资源的传输与使用,资源内容多以学术性、研究性的期刊资源或多媒体型数字资源为主,如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爱迪科森云课堂网上报告厅等。②移动终端型资源平台。该平台主要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而形成的,因此,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将各种数字资源碎片化、移动化,通过开发APP、注册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迁移到移动平台。③专用终端型资源平台。该平台是由资源商开发的用于集中展现自身数字资源的终端设备,投放在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公共场馆,方便广大用户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如超星的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九星时代的读报机等。

2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2.1科普网站

我国现有的科普网站主要分为官方网站、百科类网站以及科学爱好者的自办网站。官方网站是指由各地方科协或社科联的官方网站,其优势在于所发布的科普资源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但由于此类网站肩负发布工作动态、政府信息公开等职能,因此资源量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区域性明显,科普资源辐射面相对较窄。百科类网站一般是由较大的网络公司开发的百科性质的网站,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此类网站内容覆盖面广、结构清晰,由于自身的知名度高,因此L问量也较大,但不足之处在于资源内容的权威性较差,部分资源无法考证其可信度。另外,科普爱好者或组织也会自办一些网站,如“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等网站,其优势在于满足一定专业性的同时,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但此类网站的受众人群多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受众面较窄。

2.2科普APP

APP手机软件就是安装于移动客户端的应用软件。现有的科普类APP有上百种,既有科普答疑类,又有科普交流类,如“知乎”“谣言粉碎机”“果壳精选”等。科普APP的优势在于它能最大化满足移动端用户使用的便捷性,用户仅需一台移动设备即可轻松访问和浏览。同时,根据用户的反馈,APP软件还可以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但科普APP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应用软件需要用户下载安装后才能使用,部分软件需要用户进行注册后才能登录,不同的APP还需要注册不同的账号,增加了用户操作烦琐等问题。

2.3科普社交自媒体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类自媒体也因此应运而生。“博物杂志”“松鼠科学会”等即为自媒体平台上注册的最为典型的科普类公众号。自媒体的特点有:①互动性强。它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强,粉丝数量已经达到了600万之多[4]。②覆盖面广。基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本身的巨大用户群体,受众人群覆盖面广。③字数较少。一篇文章、一条微博只有百余字,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但此类自媒体的缺点在于科普知识不成体系,且内容缺乏权威性。

2.4科普大屏

科普大屏是各级科协建设的多媒体电子触摸屏,多投放于社区、公共场所。科普大屏的优势有:①直观性。获取信息具有直观性,用户只需在屏幕前轻触屏幕即可获取推送的科普知识。②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科普大屏宣传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并且会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选择推送。③趣味性强。科普大屏可以显示文字和图片,通过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增加科普知识的趣味性。然而,科普大屏的配备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配置科普大屏需要政府的经费支持,而各地政府的经济发展及规划不同,投入的经费也各不相同,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的普及度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科普大屏的服务范围有限,因此普及的覆盖面有限。 2.5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往往由各地科协牵头,为整合当地不同单位、区域资源而搭建的共享服务平台。如:上海市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由于此类服务平台整合了区域内不同的数据资源,所以平台的资源内容较为广泛。同时,此类平台多为科普类专业机构搭建,因此资源成体系化,专业性强。但现阶段的共享服务平台访问形式单一,仅以传统互联网访问为主,未能实现移动终端的访问,且短期内建设区域较少,仅以河北、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科普中国”导航站已正式上线运行,它是中国科协积极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和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积极探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新模式[5]。

3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与科普信息化平台的创新整合

笔者认为,搭建一个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科普资源整合发现平台,将更加有利于扩大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及强化科普知识的普及力度。因此,笔者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科普信息化平台概念模型”(以下简称“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概念模型”分别由用户、图书馆系统数字资源、科普系统数字资源及资源整合发现平台四部分模块组成。

3.1用户模块

细分用户是用户模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以“受众”为中心,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网络科普产品的必然要求。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中,图书馆应重点考虑服务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四类重点人群,即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正如刘延东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所说:“要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整体带动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新跨越。要突出产业劳动者这个主干,助力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和大国工匠;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这个关键,提高领导发展的科学决策能力;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培养进军科技强国的强大后备军;推动行动实施重心下移,着力补齐全民科学素质的明显短板。”[6]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针对科普工作的用户还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式:按职业划分可细分为医生、教师、律师、农民等;按年龄群体划分可细分为少儿、青年、中年、老年;按科普内容属性划分可细分为金融经济、天文地理、社会历史、医疗卫生等。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对用户实施“人群标签”,对其开展精准化的信息服务。

3.2图书馆系统数字资源模块

图书馆广博的知识信息贮藏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功能是任何一家机构所不具备的。因此,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可以设立科普专题库,对自建、商购、共享的各类涉及科普的视频资源、电子书刊进行元数据的标引,形成元数据索引库,以便用于科普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发现平台检索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依据地方特色文化而建设的数字化地方文献也是不错的科普信息。如:北京记忆网搭建的网上乡土课堂平台,就是通过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以往各期讲座的具体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的形式纳入“北京记忆”大型历史文化多媒体数据库,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站收看或下载各期讲座的内容,为公众搭建起普及与推广北京历史文化知识的空中课堂[7]。

3.3科普系统数字资源模块

科普系统主要由科协科普体系和社科联科普体系两部分构成。目前,我国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较为丰富,今后对科普图书文献、数据库等信息化的建设将是重点工作,因为数据资源才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笔者认为,在丰富科普信息化内容方面,科普系统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科普系统工作人员对既有的科普讲座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在科协、社科联的网站、微信上播放讲座视频或微视频;对既有的科普宣传画进行数字化加工,并上传到相关网站的科普图吧上;对既有的科普图书、报刊与数据商进行比对,如果内容没有重复,可通过扫描或OCR进行转换,形成PDF或Word格式的文档,然后上传至网络或新媒体;对科普展品开发线上展览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方式进行展播,进而形成一个矩阵式的、多元化的科普资源平台。

3.4资源整合发现平台模块

由图1可以看出,资源整合发现平台的建设是科普资源体系与图书馆资源体系的协作共建,其关键要素既在于信息资源的内容共建,更在于异构资源的整合发现系统[8]。

3.4.1资源整合发现平台是知识结构的整合与重组。图书馆不仅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同时也具有对各类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和技术,以及比较成熟的基于异构资源库的统一发现系统充分运用的经验。图书馆与科普部门协作共建可以提供丰富的科普资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机构的元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使异构资源得到整合重组,最终形成全面的分类体系,方便提取和利用。

3.4.2资源整合发现平台是集中开放的服务体系。平台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统一检索,而且针对科普资源提供关联信息推荐。该平台利用元数据间的相关性字段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资源推荐、引文分析、多类型资源推荐等。资源整合发现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集权威性、便捷性、多元化、个性化于一身,即整合科普资源与图书馆资源,为资源权威性提供保障;移动端、PC端、科普大屏等不同的平台访问方式,保证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将各种类别的多媒体资源整合,可以让用户获取到多元化的资源;对平台用户的访问习惯、使用方式等信息进行收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率。

4结语

笔者相信,今后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与科普信息化平台整合的实践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其优势也将体现得更加明显。对图书馆事业而言,在扩大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能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高效便捷的科普服务,进而有效提升科普工作均衡化、精准化的服务水平,加速推动我国科普能力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EB/OL].[2016-09-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6-03/14/content_5053247.htm.

[2]李世喜.科普信息化c数字图书馆协作共建探索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7):125-127.

[3]申晓娟,周晨,韩超.《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38-46.

[4]博物杂志官方微博[EB/OL].[2017-01-12].http://weibo.com/bowu?is_hot=1.

[5]徐延豪.推进科普信息化 引领科普创新提升[EB/OL].[2016-11-18].http://tech.gmw.cn/scientist/content_17770188.htm.

[6]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解读[EB/OL].[2016-07-04].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135960/n17 136021/17283436.html.

[7]郭|,李诚.走近大众:首都图书馆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4):30-34.

[8]张毅,李欣.整合易购系统创新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6(1):95-99.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微服务平台应用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申请公安调解申请书(汇总16篇) 2023年无党派人士总结(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