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回归”不易,融合更难

“回归”不易,融合更难

小编:

5月初,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城市爆发埃塞俄比亚裔犹太人的示威活动,抗议以色列警察的歧视和暴力行为。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多人受伤。此次抗议活动缘起一段视频录像。在这段录像中,一名埃塞俄比亚裔的以色列士兵在特拉维夫被警察殴打。事发后,两名涉事警察被停职。随着这一事件的发酵,以色列国内的族裔问题浮出水面。

有争议的起源

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因为黝黑的皮肤而成为当今世界颇为独特的“黑人犹太人”。他们曾长期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塔纳湖一带的山区和农村,直到近代才被探险家和传教士们发现。这些犹太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人始终坚持犹太教信仰,自称“贝塔以色列”,意为“以色列的家园”;当地人则称其为“法拉沙”,意为“外来者”或“陌生人”,这一称谓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歧视色彩。另一部分人则由于社会、经济压力以及近代以来基督教传教士的引导而改信了基督教,但是他们依旧坚持自己是犹太人的后裔,这部分人被称为“法拉什穆拉”。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相近的阿拉伯词汇,也有人认为来自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旧称)的阿高语,意思是“改宗者”。这似乎和欧洲一些地方把改宗的犹太人称为“马兰内”一样具有一定的歧视色彩。

曲折的“阿里亚”之路

根据作为以色列立国基础之一的《回归法》,以色列是全世界犹太人的“民族家园”,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均拥有移民以色列并获得国籍的权利。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犹太性”被约瑟夫大拉比确认之后,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移居以色列的权利。1975年4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接受“贝塔以色列”为犹太人,并在国际犹太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帮助下开始接收“法拉沙”移民。在希伯来语中,移民以色列被称为“阿里亚”,意为“上升”,也即犹太人回归圣地。不过,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阿里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在1948~1978年,从埃塞俄比亚来到以色列的犹太移民不过数百人,其中大多数是通过旅游签证入境后非法居留在以色列。1979年底,以色列开始了系统的移民工程,通过代号为“摩西行动”和“约书亚行动”的转运计划,把大批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运送到以色列。据统计,1980~1989年间先后有近1.7万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1991年5月,由于埃塞俄比亚社会政治形势恶化,以色列又开始实施规模庞大的“所罗门计划”,在36个小时内动用34架飞机将约1.4万名“法拉沙”运出埃塞俄比亚。为了最大限度地装运人员,飞机内部的座位和隔板全部被拆除,据说有一架额定载客400人的波音747客机上竟然装载了1000余人。以色列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广为传唱,成为以色列践行其保护全球犹太人这一立国誓言的最好佐证。

永久的“二等公民”?

埃塞俄比亚犹太移民为何会陷入社会底层,有两个因素尤其值得关注。首先,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无法融入以色列主流社会。在移民以色列之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几乎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前现代农业社会,与来自欧美俄等国家的犹太移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别的不说,光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语言交流就是很难克服的障碍。尽管以色列通过“乌尔潘”对新移民进行了有效的语言培训,但这只能保证第一代移民的日常生活交流。

热点推荐

上一篇:李克强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进行正式访问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教师信息技术网络培训总结范文(18篇)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作文300字(四篇) 有关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推荐)(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