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引进版童书特点看国外低幼书出版模式

从引进版童书特点看国外低幼书出版模式

小编:

很多国外人士都说,中国的土地上充满机遇,行业、企业都在寻找模式,希望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出版界也不例外,而低幼出版作为其中最有潜力的板块,它的每分每秒都意味着成长。

这几年,在中国做低幼书编辑很吃香,常被其他板块的同行羡慕说,你们的市场越来越大,你们不太受数字出版冲击,你们的引进版资源源源不断。没错,低幼出版确实有这些压倒性优势。而且,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低幼书市场未来会更加风生水起。

在这场时代浪潮中,捂嘴偷乐的除了中国低幼书编辑,更有他们的海外同行们。为什么?目前,中国原创低幼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幼儿们嗷嗷待哺,这种情况下,有国外大奖傍身的童书便洛阳纸贵,稍微优秀一点的低幼书都待价而沽,几乎不存在压箱底的情况。

这种版权贸易是不是逆差太大了?如果你了解了国外低幼书历史以及学前教育理念有多悠久,就不会对我们辛苦劳作的低幼出版业求全责备了。毕竟与国外相比,我们起步才10年左右的低幼绘本就像个刚出生的小婴儿。

不过,如今出版圈最被羡慕的低幼书编辑,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他们一边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国外优秀低幼书,一边冥思苦想地衡量差距到底在哪里。笔者也曾长期从事童书出版,但当时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反而是一只脚迈出出版圈,一只脚踏入教育圈之后,对这个问题才有了更多维的认知。下面,笔者就从国外引进版低幼书的特点入手,探索国外低幼书的出版模式,希望这些反思能对从业者有所助益。

一、引进版低幼书特质分析

1.强调互动体验

当前,很多高知妈妈都是国外低幼书的忠实拥趸,若问她们为什么粉?她们不会像编辑那样,一出口就是专业术语,但她们常常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本质――宝贝爱看。幼儿为什么爱看?因为能够玩起来。玩、游戏,对童书来说意味着互动与体验。

不少国内低幼读物近年来也开始重视互动体验,但为什么拿到孩子眼前,阅读效果就不如预期呢?这很大程度上与没能把互动落到实处有关。互动落到实处,意味着图书无论是形态还是内容,都能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吸引他们调动听觉、视觉、触觉,这也是不少引进版低幼书能让牙牙学语的孩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原因。譬如,从形态上来说,国外低幼书对纸张载体进行了多种创意设计,创意出洗澡书、便便书、枕头书、手绢书、摇篮书等多种形式。你可以称呼它们为玩具书,但不要忽略它们的重要共性是互动体验,而这种互动设计不仅能够让幼儿从小爱上书籍,更能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

从内容互动方面说,“噼里啪啦”“猜猜我是谁”“看里面(低幼版)”等系列书,都是深谙幼儿互动心理的精品。“猜猜我是谁”系列,相当于邀请孩子玩一个书面躲猫猫游戏,它首页上写着“猜猜――”,右边是一个模切的窗口,展示物体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画面,一旦孩子猜对后面的动物是什么,求知欲就会喷涌而出,不断地要求继续往下玩。这种互动还体现在阅读延伸活动中,以《好饿的毛毛虫》为例,设计师通过巧妙的洞洞设计讲述了一条毛毛虫的故事,很多孩子在阅读之后,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出毛毛虫,这种互动参与方式能让儿童更有兴趣参与到阅读中来。

每当有幼儿家长跟我咨询,宝贝不爱看书怎么办,笔者都会建议他们挑选一些互动性强的国外童书。为什么这么建议?互动与体验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它能让孩子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即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种感觉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动力。

2.注重幼儿审美想象

翻开引进版低幼书,你会被它的美吓一跳,这种美并非单纯反映在绘画技法上,更多反映在审美想象上。比如很多老师推荐的《小真的长头发》,把孩子带进了美丽有趣的想象世界。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能钓鱼、能套牛、能当被子裹着睡觉,还能做晾衣绳。这些奇特的用途说出来,可能比较平淡,但画出来会让幼儿目瞪口呆。

突出幼儿的审美想象,这点在国外童书中随处可见。什么是幼儿的审美想象?在幼儿审美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大胆又奇幻,成人感觉怪诞,他们觉得美丽。在引进版幼儿读物中,经常会看到“惊世之作”,鱼在天上飞,云朵在地上跑。荒诞吗?为什么幼儿喜欢?因为这和他们泛灵心理达成了一种审美互动,而这点正是我们目前原创读物无法突破的。

如果作家、画家不能理解、欣赏幼儿,就很难打开他们审美频道的开关。国外优秀低幼书之所以能跨越国界、种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审美想象是全世界儿童的共同频道,从审美想象出发,幼儿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中。

3.遵循幼儿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

低幼阶段是幼儿感知觉发育的敏感时期,各种感知觉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他们的颜色知觉、空间知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都在自我完善。

童书设计如何体现出对这一过程的尊重呢?这点上,国外优秀低幼书基本做到了适宜。首先,在出版理念上,国外低幼书出版商认识到低幼书并非通过简单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文字,而是通过适宜的设计,尽量贴心地做到与低幼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帮助幼儿借助书籍感知觉认识世界、习得经验。其次,国外低幼童书拥有优越的设计平台,欧美国家从15 世纪开始就出现了符合儿童阅读需求的专门童书,长久的发展让欧美国家拥有专业、优秀、新颖的书籍设计团队。他们将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低幼书设计,以契合低幼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例如“噼里啪啦系列”中《我要洗澡》教导低幼儿童养成“勤洗澡防病菌”的生活习惯,页面中重复出现三个主人公洗澡的全过程游戏,简单而不冗繁的重复设计,可以强化低幼儿童对这种生活习惯的认知而不感到枯燥。

4.呈现多元化主题

不仅如此,与低幼儿童精神成长相关的主题,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举例来说:数学主题方面,韩国的“从小爱数学”系列、美国的“数学帮帮忙”系列、日本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系列,都深受学前儿童及家长喜爱。这些书破除了数学给人的枯燥、刻板印象,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比如日本作家安野光雅创作的《奇妙的种子》,通过种子种植后的变化与生长,让儿童“看到”这种变化的规律,感受“数字倍增”的惊奇。情绪管理方面,《石头汤》《杰瑞的冷静太空》《我不害怕》等大量低幼书,把儿童情绪问题的来龙去脉呈现得丝丝入扣,并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会管理情绪。科普方面,《第一套自然科学启蒙书》、“第一次发现”系列、“看里面”系列等读物,是幼儿了解、感知自然事物和科学现象的一个启蒙式媒介。如《第一套自然科学启蒙书》,内容包括池塘、城堡、月球上、地底下、鸟窝、农场里的故事,从立意看,就是要积极满足幼儿对科学的探知欲望。此外,习惯养成主题也是引进本低幼书重点关注的领域,从刷牙到睡觉,从时间管理到不偏食,几乎都有所涉猎。

与国内低幼书相比,国外低幼书在主题上做到了包罗万象,但这种全并非大和空,它有一条主线,就是围绕幼儿生活的身心成长,解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5.妥善处理娱乐与教育的关系

百年前,“儿童本位”理念引入中国,如今,它的知名度看起来更高,不少80后家长、儿童文化产业工作者更是把它奉为准则。“儿童本位”理念当然无可厚非,它的产生就是为了表达成人社会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不能走进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将二者对立起来。比如说,在幼儿图书出版领域,有些书为了奉行这个理念,书里书外都在博儿童一笑,即便有些内容和价值观不适合儿童,也找来儿童本位的旗子做保护伞,或者有些低幼书披着娱乐和教育两层皮,弄得家长和孩子都不待见。

相比之下,国外低幼书从思想、语言到绘画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从而为其价值观、人生观奠基,形成心灵的底色。而且在观察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国外低幼书也是独具匠心,把幼儿学习理论、游戏理论巧妙地运用到童书制作中。比如《艾迪的工具箱》一书,小男孩艾迪自己设计制作了小木船、挂衣钩、养鸟架、滑板车等物品,书末还附有各种工具的详细介绍,可谓寓学于乐。再比如笔者曾看过的一本乐器类童书,刚一翻开,就能看到一个演奏厅,不同的乐器在忙活,这样就比国内一些童书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乐器,来教孩子认知乐器要好得多。

以上这些特质反映出国内外低幼书在理念上、内容上、设计上存在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怎么尽快缩小?这和出版模式息息相关。

二、国外低幼书出版模式探析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论。如何让幼儿喜闻乐见、引导幼儿健康成长,这是低幼书出版面对的核心问题,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论,就会形成低幼书的一种出版模式。国外低幼书在幼儿文化、教育等领域积淀深厚,因此在出版模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探究国外低幼书的出版模式,对提高我们的低幼书出版质量大有助益。

1.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精心策划

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就推出“早期阅读优先”计划,从完善立法到增加拨款,再到加强管理,使这个举措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如:在教室、社区里布置各种有利于激发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幼儿读物以及儿童自己书写的作品,并且放在儿童容易拿到的地方。为了取得这些效果,政府拨款随即逐年上升,2002 年的拨款为 7500万美元,2009 年为11300万美元。

“Bookstart”计划很快传播出去,日本就是学习最快的国家,它于2000年开始试点推行。此外,从2002年开始,日本内阁还制定了《推动儿童读书活动基本计划》,具体规定了儿童读书活动的基本方针、推进体制建设、设施建设、政府财政投入等内容,使有关推进国民阅读活动的措施更加具体和可行。

政府的举措不光塑造了幼儿读物的出版环境,更产生了实际效果,让家庭和幼儿受益。同时,这一点也是让出版受益的地方,因为家长会从效果中加强对幼儿读物的关注、信任,并产生进一步需求。 我国政府也在幼儿阅读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如何产生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如何评估这个项目的效果,还需要向国外学习一些具体做法。毕竟,钱要花在刀刃上。

2.出版机构的推陈出新

(1)如何寻找作者

隔行如隔山,家长有时会问一些看起来很外行的问题,如为什么现在童书作家都是外国人呢?这一问题其实折射了我国幼儿书出版模式关键环节的不足,作者去哪儿了?虽然幼儿文学的理论会议隔三岔五地召开,但为什么家长对中国童书作家知之甚少,说起国外知名童书作家反倒是如数家珍呢?这其实与国外出版模式中的作者环节有关,不能太拘一格找作者。中国不光低幼出版,甚至整个少儿出版,都把目光过度聚焦在儿童文学作家身上。没错,儿童文学作家一定是童书出版的主力军,但是,其他领域的大家不可以吗?比如美术、音乐、心理、科普、教育,这些领域的专家能手就不能跨行操刀低幼书吗? 拿几本国内引进的畅销低幼书举例,其作者来源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如图画书“学会爱自己”系列,是美国很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进行性保护教育的教材,曾获亲子教养类奖,其作者珊蒂・克雷文是一位临床社工师,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帮助过无数家庭。再比如中国家长和幼儿特别喜爱的“噼里啪啦”“小熊,你好”等系列低幼书的作者佐佐木样子,毕业于美术大学,曾从事贺卡、时尚文具以及插画设计,后来才涉足绘本创作。此外,像风靡全球的视觉益智游戏书“I SPY”系列,是由美国著名摄影家和教育专家联手打造的。这些案例模式是否能引起我们反思?寻找低幼书作者,未必非要到儿童文学作家群去。这个板块与其他板块相比,更强调多元智能的发展,又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文学性并非它的绝对特色。

国外低幼书之所以能够做到主题多元,内容专业,与他们不拘一格开拓作者队伍有密切关系。当前,我国低幼书编辑常苦恼于作者团队不好找,有时一窝蜂去抢有限的几位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其实,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蕴藏着大量的童书作家资源,关键看我们是否有耐心、有技巧把他们找出来。

(2)编辑怎么行动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并没有贵贱之分,但从行业性质角度看,行为模式是否有区别?比如编辑、行为模式有什么特点?

有一本书叫《亲爱的天才》,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史论研究者的著作,这本书收集了一位伟大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来信,堪称童书编辑教材。提起这位美国编辑的名字――厄苏拉,大家可能感到陌生,但她编辑的童书我们都耳熟能详,如《精灵鼠小弟》《晚安,月亮》《阿罗有支彩色笔》《爱心树》等。这位伟大的编辑如何行动,才能诞生这么多风靡世界的童书呢?是靠高版税吗?是靠“拿来主义”吗?

首先是编辑信念,厄苏拉坚信儿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她发自心底地尊重儿童,甚至常说要找“为坏孩子准备的好书”。正是这种对童书、对儿童世界的真正理解,使她编辑的童书跨越文化边界,打破年代隔阂。其次是有配套的行为。这一点更凸显在日本童书编辑身上。如日本福音馆的唐亚明编辑曾介绍说,日本出版业,编辑工作四五年可能也出不了一本书。特别是图画书,等十年是常事。不过,中国童书编辑做不到慢工出细活,编辑责任和整个出版环境、体制有较大关系,如果一两年完不成码洋任务,不光奖金受损,还有下岗风险。既然如此,还有几个人能“不识时务”地种麦子呢?

我国低幼书编辑乃至整个出版业的编辑,面临着急功近利的环境,树立怎样的出版信念、展开什么样的编辑行动、自身做一个怎样的产品比例划分,都是编辑应该主动思考的。当这种思考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有一天,我们的童书编辑可能也会造就童书大师,而不仅仅是靠“拿来主义”。而且,就算从“拿来主义”起步,编辑也不能忘记培养自家的土壤,如从引进版童书身上,学习各国画家和作家具有个性的表现技法和细部表现技巧,各国绘本制作的思想和哲学,以及欣赏和评价绘本的方法。

3.学前教育界的鼎力支持

中国的师范大学普遍设有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的课程中一般都包含幼儿文学,但这个课程的地位,与幼儿心理学等课程相比,属于边缘学科。举例来说,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学院)招聘时,很少招儿童文学毕业的博士,因为他们认为这门课程谁都能教。结果,当中国的低幼读物出版已经如火如荼,中国学前教育的师生们才刚刚开始重视这个领域。

相比之下,国外低幼书出版不光以学前教育的理论作为基石,而且与学前教育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着密切、深入的互动。比如,美国的银行街教育学院起源于1916年的实验教育局,这个学前教育机构以杜威的进步主义为基石,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不仅推出了幼儿课程模式,还培养了一系列优秀的低幼童书作家、编辑。如《逃家小兔》的作者就接受过它的培训,它还设立了“年度最佳童书”等奖项,鼓励和支持具有实验意识的童书作家。

当然,我国低幼出版与学前教育也存在互动,但互动更多表现在写书评、邀请研讨会嘉宾、嵌入幼儿园理论会议中,与学前教育界联合策划选题、共同组织编辑培训、举办国际性评奖等多种互动模式还有待开发。

4.图书馆、社区与家庭的积极参与

国外低幼书的专业性、高品质,也有图书馆、社区和家庭的贡献。儿童图书馆单纯是一个借阅图书的地方吗?这种观念缺乏对图书馆多元功能的认识。图书馆是一个立体资源,这里不仅可以举办多种亲子阅读互动,还可以对幼儿阅读行为以及效果做出有力评估。而这种评估的价值在于,可以对政府支持、出版机构行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国外图书馆界极其重视幼儿阅读,如美国每个市区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由当地居民的税收供养,这是社区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所有的图书馆里都设有儿童部,一般都占到图书馆面积的近二分之一。儿童部会精心策划故事会等多种活动,而且每个图书馆里都有一个多才多艺、深谙儿童心理,又对儿童图书有深入了解的馆员,专门负责组织读书活动。他会挑选有趣的书籍读给孩子听、用小玩偶进行表演、用卡通人物讲故事,同时还教孩子结合童书,念儿歌、唱歌、玩游戏、做手工……再比如我们的近邻――韩国,社区都有小型儿童图书室,家长在节假日经常会带着小朋友去社区图书室看书,很多地方周末还会有“流动图书馆”,满载图书的车辆开赴各个小区,提供各种儿童图书供借阅。更贴心的还有童话之乡――丹麦,它的社区医院或牙医诊所等公共场所,总能发现专门给儿童准备的图书。

当前,我国少儿图书馆也在借鉴国外模式,积极参与到幼儿阅读习惯培养中来。如国图少儿馆定期会举办妈妈故事会等活动,还开设了微信群,赢得了很多高知妈妈的心。再比如,现在一些民营儿童图书馆也开始紧密布局,加入到与出版社、社区、家庭的互动中来,如“悠贝”等机构。这些活动与组织对低幼书推广以及选题开发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未来,国外幼儿阅读的社区图书馆模式可能会在中国进一步本土化,那么,低幼出版界如何抓住契机,形成互动,或主动引导呢?比如,出版社是否可以成立一个民营社区图书馆,是否能把儿童服务做得更加贴心,像日本东京涉谷区图书馆,把儿童阅读专区分为“恐龙小屋”“森林小屋”等,这都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去开拓低幼读物的未来。

很多国外人士都说,中国的土地上充满机遇,行业、企业都在寻找模式,希望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出版界也不例外。而低幼出版作为其中最有潜力的板块,它的每分每秒都意味着成长。呈现国外低幼书的特质,分析其背后的出版模式,就是想加以借鉴,快速吸收、同化,逐步缩小低幼出版的版权贸易逆差,早日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版低幼大师。

热点推荐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社营销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优啤酒促销心得范文(22篇) 专业课外阅读的心得与收获范文(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