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英国社会企业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英国社会企业的特征、经验及启示

小编:

摘要:20世纪末,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英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社会企业”发展,使之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新模式。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制度都还不完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英国社会企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现状,为我国社会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英国社会企业 特征 经验 启示

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各国政府都着力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有效路径。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在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逐渐得到各国的充分认可和重视。目前在全世界,英国被普遍公认为社会企业较发达的国家,在英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社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the British Council, BC)一直在中国开展社会企业发展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交流,分享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公众了解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的理念,积极推动了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一、英国社会企业的特征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

目前对于社会企业的定义并没有权威的论述,每个国家的定义标准不同。使用最广泛的是英国贸工部(Department for Trade and Industry,DTI)于2002年在其“社会企业:迈向成功的战略”发展计划中所提出的“社会企业是指以社会目标为首要目标、将盈余再投资于企业或社区发展、不追求股东或业主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这一定义强调社会企业兼顾了营利性和公益性。社会企业是通过商业模式运作来赚取利润,但其宗旨是宣传社会公益理念、实际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二)社会企业的特征

具体到实践层面,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民政部合作出版的《英国非营利组织》一书中,提出成功的社会企业运作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必须具备社会目标。社会企业与普通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以英国为例,社会企业的运营领域涉及教育、卫生、交通、住房、服务等各个方面,而它们的社会目标,包括就业平等、教育平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英国在其《社区利益企业法》中严格规定,申请注册社区利益公司,必须在其申请材料以及公司的章程中明确载明社会目标。普通企业虽然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但其首要追求的是为股东或所有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企业获取利润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本身的正常运作,其成功的衡量标准是有无增加社会效益。

第二,结合了成功的商业模式。社会企业不同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其收入不是来源于政府补助或捐款,而是主要依靠商业运作模式,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来追求财务上的自给自足并有所盈余,用所获得的收益去实现社会目标。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很高的成本,社会企业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必须要寻求可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来造福社会。而要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社会企业和普通企业一样,要打造成功的商业模式,在产品或服务方面创造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资产锁定原则。为保证社会企业在商业运作中不偏离其社会目标,英国要求社会企业必须遵循“资产锁定”(Asset Lock)原则,即将资产锁定到社会利益,其获利及资产不能分配给股东,必须永久由企业持有,并且要继续投入项目或社区发展。根据《社区利益企业法》相关规定,如股东赎回和回购自己的股票,只能得到其股票的票面价格(即使在公司清盘的情况下)。公司的资产不能变卖给营利性公司,只能捐赠给公益性组织或转交给政府部门。

第四,关注个人发展。社会企业更多关注人的成长和内心体验,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会企业通过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进而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例如,英国的Track 2000回收中心,将回收的家电和家具等旧货维修之后,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或捐给低收入人群,并且以回收的旧物为学习材料,为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如残障人士、失业人员等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其自食其力。

第五,多样性与灵活性。英国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注册成多种法律形式,包括: 社区企业、合作社、发展信托基金公司、友好社团、慈善交易部门等等。社会企业业务触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商业模式灵活多样。

第六,以自治为组织管理的主要模式。社会企业是自治组织,所有制结构以包括雇员、用户、客户、地方社区团体和社会投资者等参与为基础。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第七,创新性与革命性。社会企业的创新性与革命性,体现在其能够突破传统公益形式,敏锐把握社会需求,用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找到组织发展和社会公益的契合点,开创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二、英国社会企业的经验

(一)英国社会企业的产生背景

英国社会企业的产生是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福利国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遭遇到了经济衰退、滞涨以及高失业率,其传统的福利国家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巨额福利支出使国家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始调整经济政策,进行福利制度的改革。在撒切尔政府阶段,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改革虽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政府从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导致公共服务的供应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面对着政府和市场的失灵,英国政府开始逐步探索鼓励社会治理的第三条道路,重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型企业,承担政府裁减机构后存在的公共服务空缺,拓宽公共服务的提供渠道,对缓解福利国家危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转型。英国非营利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是慈善捐赠和政府补贴。在经济衰退时期,慈善捐赠收入下跌,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有限,很多非营利组织因资金不足而相继取消。为应对资金困境,英国的慈善组织不得不开始转型,采取“企业化”的方式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社会企业由此孕育而生。借助于商业化运作模式,社会企业建立起可持续筹资的平台,有足够的资源去应对发展的需求,不仅可以摆脱资金限制的困境,而且可以通过融资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此开展起来。杰德・埃默森(Jed Emerson)提出了“混合价值”概念,即企业所有的投资行为必须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融合,将创造收入和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融为一体。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逐步推进,社会责任理念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为社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

在英国,社会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范畴,更是一个“政策工具”,已成为政府政策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福利问题历来是英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英国保守党和工党在竞选中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砝码。围绕着福利政策,两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工党主张社会福利“普遍化”;保守党则主张“有选择性的”社会福利。工党执政期间,一直鼓励志愿活动、支持企业、慈善机构参与公共服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这种治理理念的推动下,政府对社会企业提供政策、管理、财政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英国社会企业保持了日趋蓬勃的发展之势。

第一,政策的支持。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2002年,英国政府出台了“社会企业:迈向成功的战略”的政策文件。该政策旨在三项战略目标:营造社会企业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促进社会企业成功的商业运作;建立社会企业的知识和价值体系。2005年,英国专门为社会企业量身打造了社区利益企业(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CIC)这种新的法律模式。根据《社区利益企业法》,成立社区利益企业可选择三种形式: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担保有限公司或公开有限公司,在法律框架下对社会企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在条款中严格规定其收益分配形式。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企业发展战略,2006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社会企业行动计划:勇攀高峰”(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Scaling New Heights )。该行动计划鼓励社会企业开展跨部门合作,从而促进社会企业在四方面的发展:社会企业文化的培育;使社会企业获得正确的信息和咨询;使社会企业获得适当融资;促进社会企业与政府合作。

第二,管理的规范。为支持社会企业的发展,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社会企业进行管理。2004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社区利益公司监管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Regulator of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考虑成立社区利益公司的申请是否符合标准;通报在英国公司注册署(Companies House)的成功注册申请,以便颁发营业执照;鼓励适合的公司采用社区利益公司模式;为成立和监管社区利益公司提供指导;对社区利益公司实施宽松的监管,尽可能减少干预。2005年英国政府将内政部下设的行动社区理事会(Active Communities Directorate)和贸工部下设的社会企业局合并,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了“第三部门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第三部门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三、对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启示

近几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第三部门逐步发展壮大,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英国相比,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公众的认知、政策支持的环境、政府监管的力度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培育、规范和引导我国社会企业积极有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具体的启示如下:

(一)强化公众的认知

目前我国政府和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很多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慈善组织层面,缺乏对社会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的了解。强化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是推动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社会各领域(包括就业、养老、住房、金融、社区发展等)的社会企业案例,探索和研究社会企业的相关理论,为社会企业的制度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政府需要积极宣传和推广社会企业的成功范例,通过推介有影响力的社会企业家或设立社会企业奖项,加强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提高公众的公益意识,培养公众的公益理念。三是政府应建立社会企业的基本标准和鉴定体系,明晰其和商业企业、慈善组织不同的特征,从而提高其在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二)营造支持的环境

英国社会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将社会企业发展纳入政策体系,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并给予政策、财政上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企业在公益事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引导和规范社会企业的发展。同时鉴于目前我国有关第三部门的管理条例都是行政法规,法律效力较小,政府需从法律角度明确社会企业的性质,可根据英国的经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其次,政府需要帮助社会企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社会企业融资问题。应将社会企业纳入政府财政支持的范围,设立专项基金,制度扶植政策,为具有公益目标的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帮助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企业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服务等方面找到与政府合作的路径;应通过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一方面可以帮助社会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强化社会公益理念,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三)加强政府的监管

英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信任。其公信力的建立与维系,不仅依靠的是行业自律,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对其有效的监管。同样,对于社会企业,英国政府也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制。用完善的法律来约束社会企业不偏离其社会目标,用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规范和引导社会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英国相比,目前我国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监管不到位,有些非营利性组织本身挂靠在政府部门名下,未“去行政化”,这样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有些甚至爆出丑闻,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极大地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可以借鉴英国对社会企业监管的经验: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对社会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资金、注册、税收、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尤其是要坚持资金锁定原则,保证社会企业的收益分配用于社会公益。二是要自上而下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界定社会企业监管的主体和职责,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通过完善的监管,树立社会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社会企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答记者问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优军队文职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9篇) 2023年高中议论文写作 高中议论文素材积累(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