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导向 创新创业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就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思考。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鼓励、支持和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朝着“科技与人文素质并重,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迈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原因,很多职业院校还看不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许多学校在办学规模、层次和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模糊认识,对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也认识不清,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上存在疑惑。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只有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纳人到办学理念之中,树立以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意识,才能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必然要服务于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众多“零距离”上岗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

2.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3.实现办学的宗旨。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高职院校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培养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才能应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完成自身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二)创新创业内涵

仓惭(innov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innovare (in内+no-v。更新)。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家们开始将创新引人管理领域。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创业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创造性地投资兴办经济实体,或者开创一条新的工作之路,并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实践过程。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项新型的事业。在西方国家,职业学校学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者的主要队伍,大学生创业造就了惠普公司、英特公司等高科技企业,也制造硅谷神话。

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国家投人大量资金和人力,职校学生技术能力强,对高科技具有敏锐的触觉和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经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实践活动的锤炼,不论创业成功与否,将会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并形成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商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一)现状

1.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够。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工作难以开展。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紧,每天上8_10节课,要完成规定的相关课程,获得计算机、英语以及各种专业资格证书,有的同学还参加各种社团和公益性活动,因此,进行创新科技活动和创业的时间非常有限。

2.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浓。一是高职院校在提高实践技能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举办各种专业讲座和励志报告会,但是学生对学术讲座关注不多,走过场的多,缺少吸引力。二是学校对到社会和企业的毕业生回访次数和人次有限,校园宣传报道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浓。"

3.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投人不足。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投入到科技创新创业的资金更少,缺乏场地和设备,老师参与和指导学生积极性不高。

4.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待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几个层次,有的是高中升学,有的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有的是参加自考和培训学习,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不一,很多学生轻视实践技能,忽视团队精神,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不够。

(二)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多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

1.大学生自身因素。一是综合知识缺乏,能力不足。很多学生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信息传递没有个性化,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缺乏财务和法律知识,组织管理能力有限。二是人际技巧缺乏,经验不足。大学生在校学习,了解社会机会少,待人接物、处世方法比较简单,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三是心理承受力不强。创新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对市场残酷性的预计和应对办法,很多人经不起考验。因此,大学生要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获得学习能力,树立创新意识,重视团队精神,学习创业方法,具备创业能力,成为适应性和兼容性强的人才。

2.社会因素。影响高职学生创业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创业“软”和“硬”的环境,二是社会舆论环境。“硬”的社会环境指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软”环境指政策体系、法律环境和商业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过度吹捧和乘人之危都是不可取的态度,应该正确评价和支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

3家庭因素。有的高职学生家庭状况较好,在创业时更加自主,敢于冒险。有的家庭贫困,放不开手脚。父母的价值观对学生创新创业也有一定影响;有的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学生则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的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学生在创新创业时小L}谨慎,害怕遇到挫折。

4.学校因素。学校对高职学生创新和创业的影响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来源于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推出的政策和各种教学JI}练活动;间接影响指学校所有的思想教育活动,尤其是以创新创业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活动。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商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

(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提高。二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抓住校内实训实验和创新创业的环境熏陶,又要珍惜校外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三是独立思考与团队协助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独立思考又要加强与人合作沟通。四是奉献与奖励的原则。既要发扬甘于奉献精神、树立大局意识,也要大力表彰奖励,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科技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如《大学生科技活动和创业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等,各部门形成合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增加设备投人。

3.给予人力支持,提供队伍辅导。选拔创新意识强和创新能力强的老师,支持参与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承担的工作应该计算工作量,并优先批准专业科研课题。"

4.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机制、指导老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励志奖学金。指导学生获奖的老师,在审报职称时可作为科研成果;获奖的院系,在年终工作考核时优先评优。

(三)搭建五大平台,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广阔空间

1.营造校园氛围,搭建创新创业的环境平台。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到创业创新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二是请有经验的创新创业成功者作专场报告;三是学校橱窗、广播和校报开辟宜传专栏,彰显职业院校校园特点的就业信息,对就业创业先进的典型加强宜传,营造祟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四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如,学校超市、电器设备及维修服务部、校园绿化规划和学生楼栋物业管理等让学生进行管理和经营。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基本理论和能力平台。一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及时调整或停止招生;二要体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柔性等特点,在课程建设上,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上,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办法,进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探索式教学;在实训教学上,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进行模拟、仿真和到工作岗位锻炼等方法,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三要建设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四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人培养计划。五要将人文教育融人专业教学中,发挥情感作用对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为一体。

3.稳定和扩大实习基地,搭建提高技能的实习平台。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是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下,通过实际的职业活动,培养学习者胜任实际工作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

4.建立分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搭建树立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建立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体系,一是各院系开展科技文化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普及活动,形成制度化、长期化、规模化。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看到自己与市场需求的距离。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和创业基地,设立基金。创新创业基地是课堂教学和实习的重要延伸,通过规范管理、配备老师、提供硬件和设备,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基金要按照“自由申请、老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和严格验收”的原则管理项目。三是积极组织和激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5.拓展就业渠道,搭建占有职业岗位并发展自我的平台。以质量保障就业,以多证书促进就业,以创新创业提高就业质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实现个人价值。

6.加强个人规划和职业道德培养,搭建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大平台。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通过职业测试、角色建议等方法进行剖析,在自我评估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职业方向,确立创业创新目标。二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团体协助意识,奉献精神,诚信道德,爱岗敬业精神。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长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资金投人,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走从创新到创造,从创造到创业的成才之路,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初探就业导向的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大全5篇) 2023年六年级笔尖流出的故事(实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