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试论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取决于社会需要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层次。现阶段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加强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就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意义

2.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意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科学命题,从理论上讲,是由“劳动市场是规划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是职教宏观政策的基本特点”所决定。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量很大。事实证明,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致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总量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既可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又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是“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内涵

1.确定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依据。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取决于社会需求、生源质量、教育类型与层次、培养目标等因素。现阶段我国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有现象。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经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发展产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对高职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从教育属性上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层次上是专科层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符合生源素质特点和社会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生产和服务企业中“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并不等于技能高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就业能力构成及其内涵。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

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及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在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育层次上属于专科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专科水平的综合素质。可见,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由“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构成。

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已成为一种趋势,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教育层次与专业培养目标。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其职业技能要求也会有所差别。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介于大学本科生与中职生之间,在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中既是执行者,又是组织者。因而,他们除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技能等等。现阶段,高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达技能。即用口头语、书面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传达给他人的技能。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最起码的技能要求。“一个人表达不了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高技能人才要能用口头语、书面语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语言交流,尤其是应用频率较高的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布置汇报工作、提供咨询,运用书面语言撰写各种常用的应用文。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不仅要具备汉语表达技能,还应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表达技能。"

人际沟通技能。即融洽地处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技能。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参与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要同生产技术及相关工作人员接触,协调由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

信息处理技能。即运用计算机收集、存贮、加工和传递信息的技能。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计算机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事务,从事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活动的技能已成为高职专业学生求职的基本技能要求。

专业操作技能。即从事本专业具体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机电类专业车钳铣刨镗焊等操作技能,会计专业的记帐算帐等技能,护理专业的注射导尿等技能等,专业操作技能依具体专业不同而异。

组织与管理技能。即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安排、调度,使之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效率的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既是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职业判断技能。即对本专业中不确定的、复杂的或新出现的情况,能够凭自己的知识,做出分析、判断、顺应多变的生产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技能。正如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言,管理者“要具备凭现状以判断未来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所带来的效益,现在可能是零,将来可能是无限的”。

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当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意识与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素质。文化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对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把握。业务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当具备职业道德的意识,遵守专业及相关法规的意识、诚信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协调工作的素质,热爱专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身心素质,是指高职学生应当身心健康,能调控自身心理情趣,具有体育卫生和运动保健素养及自觉锻炼、终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三、走出就业能力培养误区,处理好三种关系

1.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关系。即解决好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一种创新,对职业教育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行两者紧密结合,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此以往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疑惑与思考。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生毕业取得的学历证书上载明“学生于XX年至XX年在某校某专业三年制专科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这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国民教育文凭,从法律角度证明学生完成某专业的学习,成绩合格,具备从事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应该说,它能证明毕业生取得了从事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这一推论若成立,为何要学生参加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呢?岂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问与钱财,浪费教育资源!若不成立,既然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凭不能证明学生具有从事所学专业的职业资格,也就是不能作为学生在所学专业就业的资格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的作用何在?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要么是制度设计方面,学生求职就业的资格证明,文凭的效力不如职业证书;要么就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合格,不符合行业需要。如果原因在前者,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与行业部门协调,解决毕业文凭在本专业职业资格证明的效力问题。倘若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当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纳入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要求,使学生得到行业认可,这才是“双证书”课程模式的真正内涵。高职学生为了扩大就业面,或寻求所学专业之外的发展,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业证书,证明具有毕业文凭规定专业以外的职业资格则另当别论。

2.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即解决好高职教育培养“职业人”还是“社会人”的问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视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理所当然。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科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更为重要。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对开设思想素质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中央有硬性规定而得到了较好保证;对于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身心素质课能砍则砍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专业的“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基本停开,统统让位于技能训练。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环境学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人文艺术讲座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是一个懂技术会操作的“职业人”,更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

3.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关系。近几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影响和推动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这一理论以专业具有明晰的工作过程并可将工作内容按其过程转换为学习过程为基础。但并非所有专业的工作都能“过程化”,即使工作过程明晰的专业也并非所有课程都能转换为学习过程,如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理论性较强的相关专业课。可见,这种理论适应于工作可以“过程化”的专业的专业课程,对于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因其教学内容难以“过程化”而无法与学习过程对接受到一定局限。所以,课程模式的设计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能“过程化”则“过程化”,不能,则应保留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切忌一刀切一边倒。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就业导向下高校课程改革趋势与存在问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群众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6篇) 最新思想教育的心得体会 思想教育心得体会300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