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应对措施

论文摘要: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构建更适合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切人点,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沉重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就必须使高职教育模式更贴近职场,服务市场,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发展高职教育,突破就业的瓶颈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校的持续扩招,既给高等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又给社会和高校带了空前的压力,突出表现为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位本科毕业生在参加了形形色色的招聘会并屡次碰壁后发出感慨:“我就像一只苍蝇叮在透明的玻璃上,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口”。

高校是分类型的,毕业生也是分层次的。相对于国内一些知名的、重点的大学,地方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往往被排除在招聘的门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的增加速度,造成了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学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自然逐年下降。

(二)大学生的精英情结与就业障碍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难在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上,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接受适当的薪资水平,愿意在各行业和地区间流动,大学生就业难就不是一个问题。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会出现。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凄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而中国家庭中根深蒂阎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史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这种“泛化”的后果:一是造成了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只希望学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所以市场上也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一焊工或钳工而不得的现象。

(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院校也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和相关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以就业力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希望之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高专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

(三)以就业为导向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技术特色。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说明,高职学院不能只在自己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培养人才,必须瞄准当今社会需求,寻求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树立“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的新观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要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设置专业。同时。组织专家研制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使用管理办法,为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也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依据。在培养机制上,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逐步推行“订单式”培养,南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教师;企业提供需求、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在培养内容上,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为主的素质教育,加强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在资格认定上,加强与行业和劳动、人事部门的配合,大力推行职业资格汪书制度。

(二)推进学皋I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专业修业年限是三年。今后要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开展二年学制的试点。同时,加快推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改革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增强办学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要继承,二要创新。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汲取已有模式的合理成分,又要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创新。当前,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导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南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囚时、囚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2、能力本位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于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实际工作者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教育质量观的导向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改变。而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大小和劳动技能高低为主体的质量观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师生才有可能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才可能提高,就业能力才可能增强。

(四)从知识、能力及素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观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就是为接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结构的构建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加强基础是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

2、能力的构建

高职学生的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偏重于活动,体现智力与能力的结合。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当务之急是改革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变教学中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选课;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新设备、新机器、新技术,开放实验窒,营造创新氛围。

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

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就业的多元化,先就业后择业、多次性就业、职业的流动性、自主性创业等将成为一种常态现象。要求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克服盲目求高心理,面对现实,不怕挫折与失败,自信对待职业人生。我们坚信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社会和用人单位为高职毕业生提供锻炼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市场经济人生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银行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报春(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