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以就业为导向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论以就业为导向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人才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提升高校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否具有被就业市场认同的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用“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指导相关工作,使就业导向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主线,将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提升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的能力

“我国目前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仅为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失衡,而不是总量的过剩。是高校缺乏市场办学经验,只片面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面向市场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坚持招生服从就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四方面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就业率低于90%的“滞销”专业,应减少招生指标,对就业率达不到80%的专业应暂停招生。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力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

2.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就业实习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得更为深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学生在一些实习项目中,表现出计算机能力不足,学校马上可以调整教学,分专业岗位的不同开设计算机语种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使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合理化;企业的选拨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养等;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要求和企业文化,同时接受企业的定向培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发挥就业顾问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为充分发挥就业顾问在办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各系除应建立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相关教学工作以外,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就业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与就业基地签订协议;负责聘请就业基地的领导、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校友为学校的就业顾问,每年邀请就业顾问来为毕业生做相关专题报告,提供就业信息,反馈办学意见;负责与人才中介市场的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服务,避免短视行为。

二、面向学生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被社会认同的能力

一名在校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是否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职员呢?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前三项是责任心(75%)、团队精神(68.8%)、道德诚信(58.3%)都是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而用人单位看重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都是不能靠分数测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是学生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

1.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培养,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是感恩教育的具体表现。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其重要表现就在于态度。一位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员工,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怎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关注学生是否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且能否主动去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比如担任学生干部时,能否认识自身的角色与作用,用心为大家服务;在宿舍里能否主动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打扫卫生、打开水等);能否体谅家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比如说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会做兼职争取自食其力;还有参加义工组织与活动等,承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

2.通过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在企业中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所以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以合作的方式做事。如让学生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考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一组学生自由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在一旁观察各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有的学生表现积极,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吸取有益观点进行必要调整,最后综合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能较好的肯定、呼应、衔接与协调其他团队成员,把握好讨论的节奏,可以说团队精神已经渗入到他(她)的行为当中。相反,有一些同学表现欲过强,随意打断、否定别人,个人发言过长影响团队任务的完成,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过强的主观好恶,对事不对人,这些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表现 。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深处不一定能引起足够重视。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优、奖学金、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防止因为脱离生活,空洞说教而造成逆反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自信意识。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履行相关责任情况以及履行承诺情况,并将信用记录装入本人档案。

三、面向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65.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30%的学生虽有规划但不明确,仅4.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使得大学生往往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随大流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其结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明确规划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将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勇于实践,不断摸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子。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过程:一是对自己负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能指望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恋人、老师、朋友)来对自己负责;二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产物,没有所谓的“最佳规划”,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马上实现时,要正视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三是终身探索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个过程,还不是结果,他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适应变化,并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实施个性化指导,确立职业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堂规范讲授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和活动课程、各科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等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及早实现自己对就业的区域、行业、岗位的三个定位。知道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从而把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自信而不自傲,面对逆境不气馁,百折不挠,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制定职业实施规划,培养适应能力。制定实施规划,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有得陇望蜀的具体行为和措施来保证。具体方法是:花时间考虑清楚职业规划中自己希望在个人素质、人生事业和金钱收入上分别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是能够让自己真正兴奋和愉快的?是创业?还是成为总经理?还是赚足够多的钱;实现短期规划(2-3年)、中期规划(10-15年)和长期规划(30年)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合理调整短期规划,以利长期规划的实现;以积极向上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时间;将目标分割成每年、每月、每周要达到的目标。定期回顾目标,让自己清楚规划的进程,并为已经完成的步骤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寻找一个人与自己分享目标,并督促自己切切实实地执行好每一个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千万别忘了给自己一点奖励。

参考文献 19-21.

[2]王芳,苑立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2006

(1

6):6-7.

[3]苏文平,吴漪.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2

3):28-30.

[4]范海燕.浅谈当代大中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青年研究,2007(0

8):71-73.

[5]黄渊明.职业素养.从点滴开始[J].中国大学生,2006

(2

3):25.

[6]马莲.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1

2):54-57.

[7]刘小达.求职必胜—通向职场的桥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个人经营协议实用 安保维稳工作方案6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