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特色定位;岗前培训;实习和就业一体化

论文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在坚持特色定位的同时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宽口径素质培养,实现岗前培训、实习二就业一体化。要对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自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变得更实际、更现实,那就是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而2006年,我国有4曰万应届毕业大学生冲击市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高达22%,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对学校而言,学生有业可就,也才会有生源,学校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既然如此,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两者达成一致,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的甚至操作工人与技术员两者已难以区分。而且职业种类不等同于专业的分类,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所学专业与日后职业的错位。学生即使选择了某一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一定与专业对口。据调查表明,毕业时改换专业的学生比例达到50%。

通过企业招聘可以看出,某一岗位的专业要求不是唯一的,有的岗位也没有明确的专业与之对应。除专业之外,企业更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实践经历。高职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应注重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继续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变“招生一培养一就业”的思维模式为“就业一招生一培养”的逆向思维模式,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学生,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二、坚持特色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系,即把握经济、科技发展脉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培养方向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性。

专业特色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反映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个性和明显的优势。因此,加强专业建设,创建鲜明的专业特色,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应针对新兴职业、技术、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开办社会急需的新专业;紧随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跟踪本行业的科技前沿动态,选择社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教学实力强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在资金投人、师资配备、实验场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品牌,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施宽口径的素质教育

目前学生选择专业是与高考志愿填报及录取制度密切相关的,各院校每年制定招生计划都会依据招生指标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能力制定计划,将招生指标分解到各个专业以及各省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年龄还小,对社会需求和各专业情况还不十分清晰明确,他们多半都是在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专业。学生真正对各专业进行关注和了解是进人大学后,而了解之后他们或者发现并不喜爱所就读的专业,或者就读的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报考时的预期已发生了变化。由干以土的一些原因,毕业生改行的比例达到50%。

根据以上情况,有一些高校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进行了改革,实施宽日径的素质教育。学生在大学第一年进行不分专业的广泛学习,同时开设不同专业的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了解专业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分专业学习。

所谓分专业也不能太过细化和偏狭,第二学年可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一些专业主干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可在已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职生除了有较高的素质外,还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第三学年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学生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动手能力。这样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添了砝码。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岗前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

1、岗前培训前移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而一些技术被编进教材并投入使用,周期比较长,导致现有教材内容大多过时。而且绝大部分企业现使用的技术都申请有专利,是要求保密不能公开的。为了学生能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需要结合企业的生产情况开发一些新的专业课教材。

现代企业也非常注重对员工进行培训,尤其是岗前培训。但企业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成本很高,而且不能很好地和学生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企业有骨干技术精英,有设备,有技术,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有优秀的师资,但没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因而校企结合走“产教结合”之路已势在必行。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资料,学校提供师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编写教材再进行讲解。这样知识既有针对性又能学以致用,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成本,学校也可在校企交流合作中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方积极性都很高,都能各取所需,当然受益最大的是学生。

2、实习就业一体化

实习是学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更好地挖掘自己潜能,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与就业脱离,有的学校虽内部设有实习工厂,但设备落后。现代设备更新快,品种规格多,如果学校实习设备要现代化,除用去大量经费对设备进行采购外,还必须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不断地培训。有的院校是通过各教学单位或任课老师联系实习单位,但企业因实习工作开展与企业的切身利益并无多大关系,有的甚至还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因而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实习工作。在这种实习环境下,学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实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经费、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学校要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对实习过程也缺乏监控,学生只需上交实习报告即可。一方面学生实习时所掌握的技能与就业单位所需要的技能不一致,学生需重新学习;另一方面企业用人时通过面试难以全面地了解学生,还得通过试用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地培养和考核毕业生。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都处于困难境地,因此传统的实习方式急需改革。

针对以上出现的瓶颈问题,可采取岗前培训、实习和就业一体化的方式来解决,即“准就业”或“顶岗实习”。企业在第三学年开始根据企业需要,结合学生志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协议,通过协议的签订明确三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学校接受短期的岗前培训,再到企业进行实习,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即可转为企业正式员工。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准雇佣劳动关系,受劳动力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支配,学生实习期间不仅无需支付实习费用,而且可以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获得相应的报酬。企业也节省了用工成本。

针对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迷茫,中华英才网有关人力资源专家一方面提醒大学生入校就应进行职业规划,适时到企业实习,同时呼吁建立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准就业”实习机制。让更多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准就业”实习机制,充分接触企业,令企业更好地了解毕业生。

五、加强就业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就业的难度,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困扰和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源结构和个性特点,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使高职生在择业时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现在国家社会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把就业率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硬指标。学生上大学也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校要达到较高的就业率,不能仅等到学生毕业时靠就业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应从学生入校开始,重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感谢公司庆祝生日的句子(精选8篇) 2023年学时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