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学改革浅议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素质教学改革浅议

小编:

"

论文摘要:通过对就业导向的含义分析阐明素质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加强素质教学改革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素质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质量。就业综合素质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素质教学活动才能养成和提升,因此,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综合素质的导向

1.就业导向的含义

就业导向是指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劳动者就业、促进劳动者就业为办学方向。重点是全方位引导高职生就业,全过程指导高职学生就业,及时、顺利地实现就业。同时,广泛开展高职生回炉培训就业、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服务就业、促进就业,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培养输送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从当前出发,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要,更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习实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增强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1)社会需求导向。它是指整个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社会再生产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输送的毕业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法制纪律意识、道德修养、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只有科学调整和设置专业,按市场需要招收培养学生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

(2)就业素质导向。它是指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劳动者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素质,重点是对就业者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的人才更好就业、就业竞争力强不强、怎样的人更能适应社会、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等,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爱岗敬业、诚实信用、勤学善思、技艺高超、开拓创新等就业核心素质。因此,必须科学贯彻实施高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职业生涯规划导向。高职学生职业理想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就业岗位奋斗目标不可能一次性到位,在大学生活中要正确设计职业生涯、确定切合自身素质的职业目标、选择恰当的职业生涯路线。在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有计划地锻炼培养自身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所需的个性发展素质,要通过初次就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锻炼培养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科技信息重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岗位实践综合素质。

二、高职教育必须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不仅指基础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阶段同样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才能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生素质基础和人才培养层次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1.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基础薄弱,是在中职教育、成人教育、技校教育、职工学历教育培训等基础上分离提升发展起来的。近十年来,主要以探索总结其层次性职业教育规律为主,素质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在社会生活中误认为只有基础教育才需要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传播知识技术,培养输送懂技术的实用性人才,素质教育改革从思想理念上明显落后于基础教育。每个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是无止境的,高职教育因其生源层次更应该加强素质教育,这样有利于“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

2.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早在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输送有知识、会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上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实践创新型人才催生高职素质教学改革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技术创新只有通过千百次实践才有可能成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将育人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寻找论据、提出质疑,在实践中掌握要领、判断推理、查找问题、创新构思。不仅要系统地设计和实施思想文化素质课教学改革,专业基础知识课、专业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都要系统地设计和实施素质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勤学善思、务实创新”的品格,才能为社会培养输送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

三、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深化素质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学活动贯彻实施。高职教育素质教学活动应着力培养有利于高职生长远发展的能力素质。同时,加强专业建设、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快速适应职业变化发展需要。

1.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素质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学是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的师生共同活动”,必须改变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影响,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因此,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全面提高教师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尊严的健康发展,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安贫乐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开展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培训。一是送出去,系统学习。二是请进来,进行专题培训。三是自学提高,开展探究式学习创新。以此发挥思想先导性作用。

(2)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教学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在熟练掌握应用基础上,不断归纳、概括和提炼专业知识,及时学习掌握现代企业最新生产技术。二是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自身和团队的教科研活动养成独特的、多维的、逆向的思维习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注重自身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逆向性,提出自身别出心裁的假设、大胆创新式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学活动创新能力,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岗位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完善、创新教学方法艺术和教学手段。同时,潜心研究以提高专业知识技术研究应用能力和教研成果创新应用能力。 "

2.以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课堂教学

知识面的宽窄、知识结构的复杂程度不等同于能力和素质的高低,能力和素质表现为学无止境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高职教学改革要以指导和促进学习为目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讲解和技能传授的教学目标,理论和实践教学由知识技能传授转向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促进创新学习,培养好学上进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和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内化为适应社会、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改革创新能力和践行职业理想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实习实验设计和组织实施入手,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教学法、讨论质疑法、指导操作法、模拟设计法等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改革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成立核心课程和关键技能学习小组,自主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实训室,通过自主实验培养技能重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和协助参与校企科技攻关和技改实验项目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3)强化实践教学。要系统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校内实验、实训、实习要系统安排,校外实习、顶岗实习都要系统地设计和实施。加强院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引进利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承担实践课教学任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模拟生产性实习操作企业员工化管理。满足教学做一体化需要,教师边教边做,边做边指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提高。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背景,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地域性和前瞻性需要。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产业链延伸,适时调整改革阶段性需求专业,巩固发展地域性传统特色专业,开发建设前瞻性专业,满足当前和长远需要。专业设置和招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条件,是由行业、企业就业岗位需求量决定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调查分析公示制度,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工作。防止相同专业设置和招生过热或过冷。每所院校应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根据专业办学资源和质量申报专业招生计划。计划发展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各个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办学条件进行引导、调节。减少各自为阵、盲目招生,防止产生供求矛盾。只有面向社会不断改革创新,从市场获取信息,为市场提供合格人才、优质人才,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产生更好的办学效益。

(2)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是知识素质的基础,知识结构是能力素质的基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有利于学生就业发展,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开发课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技能课、思想品德及就业指导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处理好结构比例,恰当安排学科课时,防止厚此薄彼。消除只有思想文化课和第二课堂是素质课,其他课程是职业技能课的不当看法,每一门课程教学活动都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师资水平和能力,注重每门课程教师的专业实践背景,把素质教育溶入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及整个教学过程。

(3)教材建设。一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注重知识性、技术性和信息前瞻性,“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要体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二是根据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核心技术教材及实训教材建设,特别是针对新岗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新教材。三是及时删除教材中过时的内容,补充创新低碳、绿色、环保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服务实践操作技能。

4.以合作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1)全过程指导,从招生宣传、入学教育到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就业教育。从引导专业选择、确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到指导就业工作,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通过初次就业积累经验,提升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着眼于市场需要自主创业。

(2)建立合作就业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开展工学合作、订单培养,共同加强专业建设。服务性专业嵌入式顶岗实习教学、农林专业季节性分段式实践教学、机械加工类专业项目化模拟操作实习,尽量安排在紧密型就业基地企业进行,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培养与合同就业一条龙,学院推荐就业和企业招聘员工无缝对接,形成合作就业平台。

(3)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学院、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四级服务网络。一方面加强在校生就业服务工作。学院负责研究、分析、收集、发布信息,系部负责制定计划和方案,专业教学团队搞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分别负责就业教育指导工作、推荐就业工作,当好就业参谋。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就业岗位提档升级或就业发展是就业质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培养输送的人才,初次就业不可能实现就业奋斗目标,只有通过一定时间锻炼提高,在行业企业才能成为基层生产、管理、技术服务骨干,体现就业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因此,学校必须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在指导初次就业后继续指导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学校可直接获取市场和行业、企业就业形势变化信息,了解职业素质及企业生产技术最新状况和变革趋势,查漏补缺、破旧立新,为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创造条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热点推荐

上一篇:简论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突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6篇) 社区迎国庆活动方案设计(实用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