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编:

"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我们高职教育中更是要以人为本,这个“本”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科学发展观;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实践能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我们高职教育中更是要以人为本,这个“本”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多年的高校扩招使许多本科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抢走了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我们可以预计,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改变,十年以后的本科院校会像今天的高职院校一样,面临的是买方市场,由考生来选择学校。那时,我们高职院校怎么办?出路在哪里?这就为今天的高职院校出了一道考题:要么在市场经济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要么就被市场经济所淘汰。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要想在挑战中取胜,必须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有一个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率考核指标,以此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标准。据有关报道称:“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3%,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依然要达到73%以上。为此,各个学校可谓绞尽脑汁,为了完成这个指标,想出各种前所未有的办法,最终都超额完成了就业率指标,皆大欢喜。为什么完成就业率指标这么难?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可以从2005年数控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数控专业为什么招生如此火爆?那是因为社会紧缺数控技术人才,由于专业设置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所谓“出口旺”带动了“入口畅”,这就是就业导向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专业设置合理,专业设置合理、就业率高,所以招生就好。由此就不难看出,以人为本,体现在我们学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本。教育部长周济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让人们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就是说,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否则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经济中就会被无情的淘汰。

二、创办特色专业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

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就是学校专业的设置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我们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以人为本”在我们学校如何体现?我认为应该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有特色的专业;二是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特色的专业表现为我们所具有的而别人没有或者很少有的专业,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者,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尽管这种专业很少,但我们可以去挖掘,去调研、预测社会人才未来的需求走向,进而有针对性的设置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这就是我们科研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所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是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我们不能老是跟在别人的后头,应该努力去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创建地方品牌专业。只有专业设置合理,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去创办一个新的特色专业很困难,有方方面面的条件约束着。目前,我们可以想办法把现有的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联合办学,1+1的模式”就是我们的特色。

三、提高实践能力是就业的根本保证

经济学家提出“稀缺资源”的概念,所谓人才就是社会人群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但不可能人人都是人才。从概念上来分析,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强调应用性,但技术型人才侧重于指导,技能型人才侧重于操作。技术型人才强调对一线工人的指导,技能型人才更强调一线操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包括一线的指导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线的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进行阶段性调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专科阶段,现在提培养技术型人才并不合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可能变成技术型人才。2005年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20%,在校学生超过2000万,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占高校学生的50%以上,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在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所以,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心必须下移,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目前,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大而全型的,教科书(特别是文科类)是本科的压缩饼干。这一点从教育部的统编教材中就可以看出,教育部的统编教材是否合理?我看未必就是合理的,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应该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保留技能型的课程,整合、削减基础理论课。实践课时应以教育部所规定的不能低于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为底线,技能基础课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技能专业课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

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课程目标要突破传统模式,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现能力目标模式: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一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一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实际操作一使学生具有自我生存、发展和超越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实践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合格高职学生,就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使学生对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理解到位,训练过程中,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模型,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不单靠演示,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应指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的课程,可以组织观察性实习实训,积极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努力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习环节,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通过分阶段实习实训教学,使抽象性的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例如,会计专业,众所周知,现在会计专业的市场看起来已经基本饱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会计工作,大多数学生已经转行。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已经不行啦,事实真是这样吗?分析一下抚顺市人才市场的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招聘启事,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这说明市场并不是不需要会计人员,而是需要有工作能力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不想再承担会计能力培训这项工作。这就给学校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培养的学员怎样才能够做到有工作经验?怎样才能做到有会计工作能力?这个工作经验需要学校帮助学生积累,能去企业实习当然好,可我们现在不具备实习的条件,怎么办?我们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试验场所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试验场所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一道难题。我们可以对现有的试验场所进行整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率,同时,我们还应该借助社会力量来建设我们的实习基地。例如,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法来解决高职教学资金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订单式培养以解决我们的实习、试训基地的问题等,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程。"

四、“双证书”教育是就业的直通车

我校02会电的一名同学去一家外企应聘,用人单位第一句话就问:“你有会计证吗?”当时,他感到万幸,非常自信的拿出了会计证。招聘人员马上给了他一张原始凭证说:请你处理这笔会计业务。这位同学事后说,幸亏我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做过这笔业务的模拟帐,否则这份工作就没有啦。想想也是,会计证是会计工作的人门证,如果你连人门证都没有,还怎么进这个门?你是学会计的,连一笔简单的会计业务都不能处理,谁还会聘任你做财会工作。

“双证书”就是学生毕业的时候,既有学历证书也有职业资格证书,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和能力培养分不开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能力的体现。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职业资格证书是与工资福利挂钩的,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起着敲门砖的作用。为此,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双证”,否则视为不合格的毕业生。

目前,一些学校各系都在组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工作,但感觉上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形成一套培训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没有纳人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我们应该把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纳人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众所周知,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是进行学历教育,而要想在学生毕业时即能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的教学计划就需要进行调整。如何进行调整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侯炳超说:“职业教育中的专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标准,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就必须在专业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调整使专业培养包含职业标准,又不违背专业标准;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达到职业标准要求。”他说,“只有实现这一目标,‘直通车’的推行和实施才是可行的。”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要进行重新构建。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是“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适应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主体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

如何将执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标准中?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提倡将职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强化目标的指向作用和标准作用,是对课程大纲的超越。“课程标准”特别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考核方法。只有将职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相协调,“双证书”制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与现场“零距离”的人才。

五、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就业的基本前提

教育部长周济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文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人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实,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校制定的教师培训计划、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政策的出台,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个人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注意年龄和知识层次结构合理化,骨干教师应以专业为主来设置,应该有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和胆略来培养和使用人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倾向于“双师型”,“双师型”不仅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实训、实习来完成,并非由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个体“双师型”教师来完成,而是由一所高职院校的整体“双师型”师资队伍来完成。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的做法。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通过有计划的、不懈的努力来完成。

总之,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有必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就业导向与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自我鉴定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我与读书同成长(精选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