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语文教育的艺术审美欣赏

语文教育的艺术审美欣赏

小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眼界愈开阔,精神享受愈丰富,追求美感愈迫切与繁多。各种欲望充溢其间。社会风气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欣赏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让社会各种思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会让部分学生迈入审美欣赏的误区。因此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育 艺术审美 欣赏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部分是科学,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知识,部分是技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它是一个玲琅满目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充满魅力,老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诗歌到戏剧,从散文到小说,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1 诗歌的审美欣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朝诗歌极盛期,从宋元时的演变到近代诗歌的复兴,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在诗歌的析解方面,要让学生在前人创设的浪漫意境中追求自身散发的创造性思维闪光。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两字就写出了鹅在划水时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 生,跃然纸上。郭沫若的《静夜》,把淡淡月光笼罩下的夜色描写的那么静穆,那么美,一缕热爱生命、追求美好人生的情思,悄然涌上读者的心头。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颂》,通过歌颂黄河所表达的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对于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来说,极具鼓动性,使人情不自禁涌起一股誓死保卫祖国的万丈豪情。

诗歌是诗人多感的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是包含诗人的感情,融合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于内容之中。如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生命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接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蕴。诗歌的意境是创作者通过情感体会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启示真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怀才不遇,志不得伸,见明月而思家人圆的少知音,寂寞冷清,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我们在捕捉诗的潜在意与诗人思维的灵光之中,寻找自己思维与诗人思维的相容点,从而超越前人,让思想在美的自由王国徜徉。

2 散文的审美欣赏

散文是美文,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文体,又是一种难以说得清楚的文体。“真”是散文的命脉,散文以真为本,美文书写,形神兼备,笔带感情。它最能体现人类真善美的普遍情感。散文的取材很广,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抒情写实中。散文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作家个性情感,是作家心灵感受。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特有的美丽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景的人也精神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还写出了它对人的诱惑力。“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艳,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更渲染了春天的可爱。这种形象是引导学生审美欣赏最好的材料。阅读散文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帮助学生积累间接地生活阅历,能让人深深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是人的情感世界得以陶冶丰富和升华。

散文的美在于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如《观潮》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激起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美育就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在语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效果。

3 小说的审美欣赏

小说篇幅较长,容量也比较大,它可深入细致的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小说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洞悉,鲜明生动的人物情感心理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内心心理的调适。

苦难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使人成长过称中最宝贵的财富。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沉重的往事。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再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然而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如一盏明灯,照亮“我”敏感而孤独的心,使“我”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之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通过读这篇小说,可以增强读者的挫折阅历与对困苦的重新认识,从心里、思维、情感体念上,重新认识挫折与困苦,达到理性的融情。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文因美存。语文教学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海洋,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在语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扶发幽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欣赏,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学生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申请安装空调申请书(模板18篇) 最新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标题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美篇主题(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