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小编:

毕业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刘彦文

摘 要:为了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探索 实践

1段时期以来,初中的思品课教学1直陷入1个“怪圈”:上课时教师勤勤恳恳地讲“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辛辛苦苦背要点,考试时力争1字不差地复制要点,虽然兼顾了能力,却使得学生得到的只是1些教条,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课堂变成了只有老师的课堂,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显然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改变这1局面,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座谈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1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主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小大人”的1面,另外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活泼好动孩子气的1面。这样1来,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对他们“另类”的表现1味的压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引导他们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9年级第7课第1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师讲授第1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家乡(家庭)近几年发生的变化,这样1来学生通过讨论,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1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我该怎么办?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2、“辩论赛”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他们对1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1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1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1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教师在讲授7年级上册第5课第3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适当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1定要像正规的辩论1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是10分重要的1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1环节,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实验室”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1般都还不强,1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笔者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那么1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

[1]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