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

试析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专业内容的丰厚性和所需人才的多样性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沉浸式、有知识、有系统、有深度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读书变成一种需要,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与高度。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学生 深度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大学生虽然无需“学而优则仕”,但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读书人的电子时代,大学生如何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浅阅读、读图与读网是当前阅读的主要特征。网络时代,我们正面临阅读转型。在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里,是“浅阅读”“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深阅读”,各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提上日程。

一、“深度阅读”释义

“深度阅读”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两者最大的不同为:“深度阅读”是沉浸式、有知识、有系统、有深度的阅读,即要有消化的耐性,有“俯而读,仰而思”的精神;“浅阅读”是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轻松、有趣,“快速、快感、快扔”。身处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读者,获取有用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即易把读者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等边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度阅读是很危险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阅读的深与浅,不仅对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深阅读”并非是敲门砖,但却是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现状

2.阅读的从众性。大学生富裕时间较多。利用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了解时事,是值得提倡的。不过,如今大学生已不是半世纪前的“纯读书型”,其阅读倾向波动性大,阅读内容不仅受个人需求、兴趣、文化意识所制约,而且往往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如社会上各种“文凭热”“考证热”进到校园后,学生疯狂地钻研、抢读英语和计算机等考级书籍;当时尚作家、作品被报道或被介绍后,高校学生又会热衷于谈论,带来“韩寒热”“穿越热”;随着经济大潮的兴起,《股市操练大全》等有关金融、股票书籍也深受大学生读者的青睐。一股股阅读热浪均说明社会宣传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指向性。但对教师介绍的古今中外名著,甚至作为作业要求阅读的作品,学生却不感兴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提早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从众”的热衷也是大学生在阅读中时刻追赶着时髦、追求着热点的反映,这是当代大学生时刻关注新鲜资讯、通过零散的阅读来积攒谈资的一种表现。

3.阅读的娱乐性。在如今快节奏时代,有人认为,书不屑读,形成了以下局面:在书店里,最热闹的永远是畅销书。郭敬明、韩寒、蔡康永、何马等作者成为被热捧的对象。而古典名著、外国经典则往往鲜人问津,理由是晦涩难懂,没有时间。确实,大学四年,有些学生是学业、实习一个不能少,忙得不可开交;而这些经典读物读起来又感觉乏味、吃力,即使需要“人文枝节”,也希望“快餐化”,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在学院图书馆里,已没有了“阅读饥渴”年代的影子,“上座率”远不如从前,一些同学基本没进过图书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选择轻松、愉快的课外阅读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和调剂。即使进到图书馆的大学生,要么浏览网页、网上聊天、进入各级网络论坛、玩网络游戏等;要么怀揣英语书,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教室”;也有些同学到图书馆借回很多书,但大多数书只是随便翻翻,甚至原封不动归还了。于是有人喟叹现在的阅读状况是: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

4.阅读的功利性。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激烈,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才能拥有竞争优势。许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英语

四、六级证书,电脑

二、三级证书,雅思、托福考试……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才华的评价,确实有误区,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职业水平和技能。据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公务员书籍、考研书籍占据排行榜很大比例,一些辅助学习、就业求职的工具书也占据榜单,甚至介绍英美风情便于留学的书籍也高居榜首,成功励志类书籍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受欢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当前已经形成了“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阅读模式。

存在即合理,但过于实用、功利的阅读,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是不符的,与教育界提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悖的。这种呈现的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工具化倾向的阅读,只能是“过日子时代的大众阅读”。 "

三、拯救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的对策

1.克服阅读障碍,培养阅读意识。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有学识和思想。而文化思想的厚重积淀,又需要有“两句三年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探索。现在的年轻人,阅读需求往往由兴趣所致,为了更多更快地获取信息,往往选择卡通、动漫和图多字少的读物,比较注重直接的感官感受和刺激。因此,拓展网络图书阵地,培养大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是克服阅读障碍的第一步。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深入。图书馆应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读者提供共享软件、引擎网址、信息咨询、阅读心理咨询等服务,使院校图书馆发挥阅读的“摇篮”作用,并形成“蝴蝶效应”,让更多的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有依赖感。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活动,吸引学生读者的阅读意识。如“我喜爱的图书”“中外名著欣赏”“阅读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读书。事实证明,想改变现在大学生几乎零阅读的状态,要坚持精读,必须强化学生对真正“课外读物”的全方位的认识,提升经典著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最终培养起真正的阅读兴趣。

2.把握阅读需求,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改变人生,“悦读”延伸世界。大学应成为塑造人文精神的大本营,广泛涉猎书海,特别是对文学名著的鉴赏,除了学会表达个人情感外,更能以丰富的内心与这个世界对话。而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每个人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的内在动力。而青年时期又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应在美妙的大学时光,开启记忆闸门,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目的、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在大学生拥有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既要不断向数字资源库输送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又要提供适合大学生读者网络阅读的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年级读者的需求,查找其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重组、整合、加工,设计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网页,使其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平衡各种媒介文献,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扩散式学习,接触的信息面广,但深度不够。挖掘式学习,需要耐心、深入地思考和逻辑性论证。 首先,对接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平台。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读者究竟孰多孰少?一时间很难断定。对阅读者而言,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只是意味着宽泛的各取所需和不同的阅读快感。它们泾渭分明,但能够同时存在。所以读书还是读网,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读什么内容。确实,网络读物,信息海量,阅读方便,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但要避免数字阅读可能带来的“浅阅读”倾向,将信息化为知识,碎片化为体系,又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觅到栖身之地,这是电子界今后努力的方向。而传统阅读最能表现和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对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能产生新思想、新概念,从而实现对作品意义的创造性阐释。因此,传统阅读是满足人类高级精神追求的必要途径。当今大学生读者应在饱览纸质书的基础上,辅以网络阅读。

其次,对称专业知识与广博知识比例。科学的发展日益突显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能否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有关知识、方法,去思考、研究、解决综合性问题,成为当代检验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专业知识结构的独特性与现代人类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各专业的大学生在其求学过程中,必须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有机结合,使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开发出来。一般认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上阅读和传统书本阅读都是必需的,两者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平衡使用多种阅读媒介,才能具备更高的阅读能力,迅速、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知识。

4.激励阅读机制,拓展阅读指导。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体验,然而,更需要被组织与被激励。分享阅读,不是一种姿态,而应是一种常态。阅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图书馆导读制。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条件,通过对大学生阅读心理、阅读兴趣、专业特点的了解,开展导读服务。可以建立专业网页,可以进行新书推介,可以采用组织方式来纠正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从而树立正确的阅读行为。

教师指导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发挥影响。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应提供给学生围绕课程学习的阅读计划。教师开出阅读书目后,要定期召开学生阅读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一来扩大阅读范围,二来检查阅读效果。

个性化药方制。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与信息渠道的畅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随着大学生阅读地点(食堂、走廊等)的选择出现多样化,阅读习惯也趋向个性化。而人文类的课外阅读,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具体不同的阅读要求。尤其是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印象会更深刻,也更具针对性。若能形成“读书+交流+思考”的模式,那么阅读也可以成为一个“活”的、饶有趣味的过程。

5.扩大图书文献,营造阅读氛围。第一,图书馆要多向大学生推荐阳光健康的网站。网络时代拓宽了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渠道,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容易被一些判断力弱的大学生吸收。所以图书馆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讲座,指导大学生网络检索能力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及辨别能力。第二,图书馆要继续加强传统优质文献的购买和推介。高等院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个任务要求图书馆藏书除突出专业特色外,对新学科、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及与教学相关的图书都要增加购入数量。既能满足学生专业教育的阅读,也能满足学生通才教育的阅读。第三,营造怡人的读书氛围。一方面,需要图书馆营造健康向上、安静舒适、具有吸引力的读书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采编部精心组织文献资源建设,杜绝品位低下的文献进入图书馆,还需要图书馆根据需求提供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们“慰藉心灵的小站点”。

四、结语

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有的喜欢浏览网页,有的喜欢睡前读书的感觉。其实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只要在阅读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其行为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虽然网络媒介具有传播的快速性、时间的自由性、空间的全球性、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但只要“深度阅读”,就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虽然到了大学还在收复人文精神失地,但只要把阅读习惯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为此,要引导大学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设计自己,增加阅读量,平衡阅读比例,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种阅读媒介的共存,既是必需的,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营养丰富的组合套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交通局智慧交通工作总结(优秀6篇)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简报 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总结(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