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话皮亚杰,了解儿童世界

对话皮亚杰,了解儿童世界

小编:

皮亚杰理论入门须知的四项核心概念

阅读皮亚杰著作的初学者所遇到的困难之一是皮亚杰用来概括行为的那些独创的概念。要理解他的著作,首先必须理解他的这些概念。在此,试以原文摘选和点评结合的方式,对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四个贯穿皮亚杰所有著作的核心概念,以及成熟、实践经验、社会互动和平衡化等四个认知发展的重要元素,略作介绍。

图式――理解孩子的世界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在一个活动中,我们把其中的那个能被从一个情景传递到另一个情景因而能加以普遍化和分化的东西称作动作图式。换言之,图式就是同一活动在多次重复和运用中共同具有的那个东西。举例来说,我们把幼儿堆积木的行为或较大的儿童搜集物品加以分类的行为称为‘聚集图式’。像这样的图式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甚至把两类事物联系起来的逻辑运算也是一种图式(父亲+母亲=父母,等等)。”(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

皮亚杰把心理构成的基本组织,或者说起点,称为图式。通俗地讲,图式犹如信息库的一张张索引卡,或者说是我们把获得信息做成图解卡片储存在大脑的信息库里,这些卡片,可以使我们能够对外界(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此信息的理解。这些图卡或索引卡,本身来自于外界的刺激物。所以,当看到、接触到、探索到的刺激物越来越多,我们所积累的图式也就越来越概括化、多样化,于是我们就能越来越好地认识、理解和回应世界。

我们的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显然,相比成人,儿童的图示,远不如成人那样概括、精确、丰富、多样、成熟,他们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不同。孩子们的眼中的世界局限于他所具有的概念和图式的性质,他们只能在他们有限的图式中,做出自己能做出的真实的区分与判断。

所以,并非孩子们要故意犯错,要故意冲撞成人世界,而是他们暂时还没有建立更多样化的图式。

皮亚杰认为,成人的认知图式起源于儿童的感知―运动图式。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同化和顺应。皮亚杰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对此阐述。

同化与顺应(顺化)――看到儿童的成长力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化。”(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生物的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自身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我们把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称之为顺化。”“没有顺化就没有同化,……没有同化,同时也就没有顺化。”(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

“这个定义也适用于智慧本身。实际上,智慧是它在把它的全部经验材料纳入自身范围内的同化。……智慧适应中蕴含着一种同化因素,即一种通过同化外部现实来把外部现实纳入到由主体活动创造中出来的某些形式之中。”“心理活动也是对周围环境间的顺化。……智慧适应同其他的适应一样,是在同化机制与补偿顺化之间实现的一种渐进的平衡化。”(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

如同吃饭,当我们把食物通过消化器官转化为我们身体本身的组成元素,当我们遇到一种新的刺激物时,我们总是会试图把它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当我们在一定环境中遇到了新的经验,并且比照这个经验在我们已经有的图示中找到了那张卡片,或觉得与某张卡片非常接近时,同化就可能发生了。在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中,同化,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也就是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通过同化,我们把陌生的事物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中,从而达到对此事物的理解。

然而,有时候,我们试图想做这样的检索,却无法找到现成的图式,怎么办呢?

皮亚杰认为,我们可能要么创造一个能够把刺激置于其中的新图式,在索引汇编中做张新索引卡,要么改造现有的图式,使刺激能够符合于它。这种修改图式(旧图式的改造)或是重建图式(新图式的创造)就是顺应。顺应一旦发生,我们就会尝试着再次去同化刺激。由于结构已经改变,刺激便可迅即被同化。同化总是最终的结果。

而儿童在认识新事物时,往往是先用原来的知识图式去同化它,发现新事物并不同时,就会想办法来改变或重建,于是在原有知识上学习了新知,发展了认知、丰富了认知,发展了思维。

决不可要求或指望积极地去同化和顺应环境的儿童,只发展某种特定形式的图式。图式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图式是由儿童建构起来的,它们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现有水平,故而它不是现实的准确的摹本。它们的形式是由对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愈来愈接近现实。

在儿童的幼年时期,图式是笼统的,与成人的图式相比,它们是极不完善并且往往是不精确的。同化和顺应使得幼儿的相当低级的图式由量变而最终质变为成熟的成人化的图式,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多年时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成长力是惊人的。

平衡化――看到犯错中的成长契机

“有很大可能是,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它不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种自动调节的过程。这就是说,平衡化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反应的集合,这些积极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有效的,或预期的。”(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 “和生活的成长一样,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趋于平衡化的活动。……心理的演进也可以说是向着平衡化的最后形式发展,构成人的心理。也可以说,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化过程,从较低的平衡化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化水平。”

“我们可以把认知结构的平衡化视为主体的活动对外在干扰所做出的补偿,而这些活动就是对这些干扰的反应。”“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个事实,外来的干扰只能用行动加以补偿。最高的平衡化状态将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主体最高程度的活动,它既将对实际的干扰进行补偿,又将对实质的干扰进行补偿。”(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不平衡是智力发展的动机的主要源泉。不平衡引起平衡化(同化与顺应)的发生。

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状态,不平衡是同化和顺应的不均衡状态。只有同化和顺应的统一――不断地协调、整合与持续的建构――才是智力结构与知识增长、发展的原因。而平衡化则是调节这些过程的内部机制。平衡化是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以同化和顺应为手段的自我调节的过程。平衡化使得外部经验纳入主体的内部结构(图式)。它对于保证儿童与环境的有成效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平衡――不平衡――平衡,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平衡是有机体不断地努力追求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刺激(或刺激物)最终都会被有机体所同化,这个过程有时有顺应伴随,有时则没有。不平衡的发生,使儿童产生寻求平衡(进一步去同化或顺应)的动机。不平衡激活了平衡化的过程,引起了恢复平衡的努力。我们的认知结构和图式经常经历着不平衡和变化,从出生到成年,知识都是由个体建构起来的,成人的图式是由儿童的图式建构而成的。尤其是儿童,必须同化各种各样的事物,而他们使用的图式可能与我们成人的并不一致,把刺激物安置在哪张索引卡上,取决于他所掌握的图式,有时这种安置后达到的平衡有可能仅仅是一种非常短暂的状态,但它却使认知前进了一步。

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是认知结构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皮亚杰看来,所有的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学知识和社会―约定知识,都是源于儿童动作的一种建构,尽管出自不同的原因,但都需要通过儿童的活动。其实,在儿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之间本身就可能存在着矛盾冲突,正如有时他们会产生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判断,但他们却无法意识到,而当他们逐渐意识到时,便会去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平衡化。如果我们只关心孩子的回应世界是否准确,急于纠正,这或许会使孩子们发生混乱;因为,以他的眼光,以他的索引卡带领暂时能找到的方式,在他看来,是没有错的,所谓错,是按照成人的眼光。

所以,不存在着“错误”的安置,有的只是随着智力的发展而愈来愈合理的“安置”。那么孩子犯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恰恰是成长的推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让孩子在互动、活动、经历中去成长。

成熟、实践经验、社会互动和平衡化――浇水、施肥、扶技,静等花开

“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究竟是什么作用?……从确已掌握的一些资料,我们看到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本身还不是一个足够的条件;而且,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揭开还需给予满足的机会。为了实现这目的,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不仅如此,儿童后天的习得经验距离他们感知―运动的起点越远,那么年龄上的差距就越大,这不是指这些习得行为出现的先后次序,而是指它们出现的时间。可见,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第二个基本因素是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指不同于社会经验而言)的作用。它同样是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素……

“第三个基本因素是社会经验,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这虽是一个必需而重要的因素,但它本身同样不是唯一的因素。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作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但是,即使在主体似乎非常被动的社会传递例如学校教学的情况下,如果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仍将无效,而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则是以儿童已否具有适当的运算结构作为前提的。

“四,以上三个不同因素并非如同上述三大连续阶段那样单纯而有规则地结合起来促进定向性的发展。……我们认为,在儿童发展中并无预先制定的规划,有的只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中每一新的变化都依赖于前面的变化。成人的思维或许被看成似乎准备了一个预先制定的模型。但是,只有等到儿童发展形成了成人的思维之后,儿童才能理解成人的思维,而且思维本身乃是世世代代不断进化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经历着儿童时期。对儿童发展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生的方面,二是社会的方面(即指种系世代的连续传递过程)。

“在每一个部分的构成以及由前阶段到后阶段的过渡中,可观察到一个内部机制的存在。(这机制不能归结为单独的遗传性,也不存在预先制定的规划,因为实际上它是一种构造过程。)这一内部机制便是平衡过程。它不同于机械学上力的简单平衡,也不同于热力学上熵的增加,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这点,现已为控制论明确指出,就是说,主体以一系列的主动补偿作用来反应外部的干扰,而且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的(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偿系统。

“……经过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构成了前面所描述的各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儿童心理学能使我们不是抽象地而是在儿童们过去生活和现在生活的辩证法之中,追踪各结构的逐步发展。这些儿童在每一代里都面临着无穷尽的重复出现的问题,而他们有时对这些问题能比前一代儿童解决得稍微好一些。”(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上述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中“将迄今为止归结为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论述”,他认为,认知心理发展与这四个重要因素――成熟、实践经验、社会互动、平衡化密切相关。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四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看作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都不足以保证认知的发展。认知在每个阶段之中由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的进展就是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提醒我们――只有等到儿童发展形成了成人的思维之后,儿童才能理解成人的思维。这也意味着,儿童的思维与他人的冲突有助于引导他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质询(这就是不平衡)。首先,生理上的成熟给智力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能性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儿童后天的活动与社会环境。其次,要发展儿童的在各方面的认知能力,必须让儿童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获得各种实际经验,这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皮亚杰所说“知识在本源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其三,儿童的活动,是发生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正如,公平观念,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才能真正理解并建立起来,所以,皮亚杰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和情感与道德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社会互动。最后,皮亚杰指出,决定性的因素,是儿童追求平衡的内在倾向――平衡促进了同化、顺应与调节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得成熟、实践经验和社会互动交流之间保持协调状态,在冲破低层级的平衡与更高一级水平的平衡建立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适应的过程中,把儿童的认识水平推向更高阶段。这段阐述,也提醒我们教师,要重视儿童的习得,为儿童创造一个活动的空间。而,社会性相互作用是有多种类型的。一个人既可以与同龄人发生相互作用,也可以同父母,或其他成人发生这种关系。发生在学校里的最为经常的事件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还有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特定环境中的其他人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作用在认知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告诉我们,要在学校,在教室里,为儿童争取和创造更多社会互动空间。而最为重要的是,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我们教育者,能做的就是浇水、施肥、扶枝,静待花开。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报告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模板9篇) 精选摘菜劳动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 最新小班上班主任工作计划十(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