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

小编:

【摘 要】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背景、实践过程、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入的探索,为学校进一步细化改革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整体改革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兴起、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等新形势下,给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课题。近年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并认真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学校升格为高专的必然要求。2009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由中专升格为高专院校,学校进入了升格转型的特殊阶段。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实践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因此,升格转型要求学校尽快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角色,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科型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要求。升格前,中专层次教育是单纯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主的学科专业型教育,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培养幼儿师资为主要目标。升格以后,学校须由中专时期的学科型教育向高职的职业教育过渡。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学科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方式、教学内容整合运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涉及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各个教学环节、各个管理部门和各教学系部;它不是某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是所有专业都必须进行的改革;它不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而是整个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整个教学系统之间互相配合的结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局性、全面性和全员性的。在全球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已经成为趋势。

(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尚不到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升格之初,各部门资源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合理的流动与开放,人财物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多重矛盾和纠葛。加上两校区远距离办学、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教育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阻力。因此,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历程和做法

(一)顶层设计阶段(2009-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局,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旦确立,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学校的教学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为做好顶层设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学校提出“一二三四五六”做法(2010年)。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持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视角,初步搭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一二三四五六”做法具体如下:

“一个目标”即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校的贡献力。

“两个市场”即抓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

“三个服务面向”是服务广西城乡幼儿师资职前与职后培养的需要,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服务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四个模式改革”,一是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校、园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促进办学的规模化、集团化,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培养模式改革,要根据现代技术知识理论的内在要求以及实际职业活动内容、环境、过程,研究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仿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新方法。四是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模式――麦可思评价机制。

“五个机制改革”是建立学校管理新机制,建立教产合作新机制,建立保障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建立改革创新新机制和校企合作新机制。

“六个关键环节创新”是创新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与应用、创新教学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和创新管理制度。

3.学校研制并实施“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在学校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以“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制度改革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培养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大批高素质幼儿教师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

学校在政策制度层面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为今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方法手段的进一步改革等具体化措施打下了基础。

构建闭环控制的“五段式”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分散式合作教学与学习体系中,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和隐性知识的体验式学习。具体实施方案在第3年级上学期按五个阶段展开。岗前综合技能训练4周。校内教师和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全体学生每人完成3次试教活动。离校,分散在幼儿园以小组方式集中实训8周。学生在工作岗位完成9个实习任务或项目等。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全程作操作性指导,校内老师定期点评。实习总结反思及能力提升4周。该阶段的设置使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闭环控制的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开展实习生自我评价、小组评议、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及本系带队教师共同参与的多方评价,检测实习效果。完成毕业论文(设计)6周和分散顶岗实习16周。

2014年,开展校级高级职称教师专业剖析活动和课程说课比赛。为迎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校开展了高级职称教师多轮次的专业剖析和说课研讨活动。以高级职称教师的专业剖析和课程说课活动为契机,各系部也相继组织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开展此项活动。引领全校教师对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全面总结、凝练特色,寻求适合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引进基于第三方的就业与质量评估――麦可思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意味着评价观念发生了转变;意味着终于高校脱离了“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一体的角色”,从以往“自评者”转变为“受评者”;意味着高校培养的人才将要接受社会一线岗位真正的考验,这既是对毕业生本人的考验也是对高校人才质量的考验。

图1 学校、社会、毕业生三方关系示意图

图2 培养质量跟踪系统的示意图

通过第三方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基本能较为了全面地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直接反馈,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的实践成效

(一)区域性、应用性、师范性办学特色得到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体现。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91.4%的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78.5%的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其中“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占65.1%,“中小学教育机构”占13.4%。可以预测,很多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将很快成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经验: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按照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方法,结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目标,进行职前阶段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通过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学内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条件(含师资、教材资源等)的改善,确保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模块式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设置基础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三大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五个模块。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基本达到60%以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水平。

(五)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得到完善。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建立了由“监控组织体系、监控方式体系、监控内容体系、监控反馈体系”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完善了“五位一体”(即领导、督导、同行、学生、社会)的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学校引进了第三方的就业与质量评估――麦可思评价,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校内质量监控与评价忽视校外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做法。学校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已经建立,并向高水平的教育评价机制迈出结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2]刘元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3]宋孝金,陈艳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探讨――以三明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9)

[4]边高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探[J].江苏高教,2014(6)

[5]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动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5(6)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代理金融业务发展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劳动技能竞赛简报范文(15篇) 翻过那座山中考满分作文 翻过那座山高中作文800字(五篇) 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申请书(精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