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

秦汉帝国“新地”与徙、戍的推行

小编:

提 要:秦汉帝国是伴随“新地”的推展和边界的扩张而确立的。政府在派遣“新地吏”同时,往往推行徙民实边、行役戍边政策。在后来的发展中,实边较戍边更为边策所重。其原因既涉及财政、舆论,也有对防御效能的考虑。两汉时期,内地与边郡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影响到朝廷内外政策的差异。边郡军事负担甚巨,而且因军队屯驻造成经济残破与社会动荡。边郡维持运转,常需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轻徭薄赋的惠政,与边政状况直接相关。

关键词:新地吏;徙民;戍边;内外之别;边郡;轻徭薄赋

秦汉帝国的成立是一个“新地”拓辟、延展,边界扩张、确立的过程。帝国在建立、发展中夺取“新地”、巩固边界,往往推行徙、戍,或以“蛮夷”葆塞。而随着时局、军事形势的变化,措施上采取徙民实边还是行役戍边,常常发生争论。这些争论,反映出秦汉时期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以往关于两汉徙、戍问题已有丰富研究,将之与秦汉帝国确立过程中对“新地”的经营相联系,从国家视角做更整体性的观察,思考相关政策背后的内外观念及政策特征,应能使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

一、秦“新地”、“新地吏”与徙、戍推行

以上及唯不盈三,一岁病不视事盈三月以上者,皆免;病有瘳(?),令为新地吏及戍。如吏有适过废免为新地吏。(1865)

诸吏为非以免去吏者:卒史、丞、尉以上,上御史;属、尉佐及乘车以下,上丞相。丞相、御史先予新地远猓ǎ浚。(1866)

前条主语不明,所指官吏一年中因病不理公事三月以上者,皆予免职。病愈后依一定标准派去做“新地吏”或戍边,如同秦吏因谪过废免而被任为新地吏。可知新地吏主要有两种来源:病免有瘳,谪过废免,作为非正常去职“故吏”,前往新地任职。这与“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新地”有类似处。后条规定被免职秦吏依原职等级,分别上报御史大夫、丞相。具体为卒史、丞、尉以上上报御史大夫,而属、尉佐及乘车以下上报丞相。7中央两主官首先考虑派他们前往“新地远狻保应当就是担任新地吏。8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都官之稗官及马苑有乘车者,秩各百六十石,有秩毋乘车者,各百廿石”,及“县、道司马、候、H有乘车者,秩各百六十石;毋乘车者,及仓、库、少内、校长、长、发弩、〈卫〉将军、〈卫〉尉士吏,都市亭厨有秩者及毋乘车之乡部,秩各百廿石”,9西汉初年,低级官吏有乘车者最低秩一百六十石,而有秩无乘车者秩一百二十石。岳麓秦简中免吏上名两分,及“属尉佐及乘车以下上丞相”所指范围,可以参考这一分界。

里耶秦简中也出现有“新地吏”内容的简文:

廿六年十二月癸丑朔庚申,迁陵守禄敢言之:沮守瘳言:课廿四年畜息子得钱殿。沮守周主。为新地吏,令县论言史(事)。・问之,周不在迁陵。敢言之。(8-1516正)1

二、汉代的徙、戍互补与边策选择

除此以外,一岁而更的北边戍守在面对胡

族侵扰时的防御效能,亦令当时汉廷大臣有所忧虑。西汉文帝时,晁错上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二事,其中提到: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f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f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1

结合上述背景,晁错此处实际是在就戍卒守塞、徙民实边两种政策选择而向文帝提供建议。在他看来,君主重视边政,特遣将吏来组织兵卒修治边塞设施,非常必要。不过,戍卒守塞人员一岁一更,不能对胡兵有深入了解。并且,这些戍卒来自遥远的关东之地,顾念家庭而又不熟悉北边地理形势。他建议“徙民实边”,“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具体设想为在适合地区修筑“高城深堑”,同时“具蔺石,布渠答”。蔺石、渠答均属守御器。2“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似指“高城”之内,复筑小城,两者间距离一百五十步。这样设计的城邑,大体千家以上为一聚落单位,城邑外围复设置藩篱类防御障碍――虎落。3这种规划下,内地徙边民众亦兵亦农,战时可迅速组织起有效军事抵抗。而所聚居城邑的修筑建造,军事功能突出。日常生活使用之外,它们又是防御功能很强的堡壁。

三、秦汉时代的内外之别与内外政策差异

帝国于边地推行徙、戍背后,凸显秦汉在内郡、边郡问题上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而边郡与内郡相对,在形成自身差异性同时,又与后者相互影响。

秦帝国建立前后,即有内外之别。两汉经学发展,更使“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观念,进一步影响到内郡、边郡的统治政策。3与边郡相对,内地多被称作“中县”、“中土”、“中国之都”、“中州内郡”及“近郡”。4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记以平民赎取隶臣妾的规定:“隶臣欲以人丁粼者二人赎,许之。其老当免老、小高五尺以下及隶妾欲以丁粼者一人赎,许之。赎者皆以男子,以其赎为隶臣。女子操红及服者,不得赎。边县者,复数其县。”(六

一、六二)5末尾特别提到所赎隶臣妾原籍边县者,一旦赎免,“名数”仍落回边县。户籍管理上的内外之别,秦时已如此。

四、边政运行与邻郡、中央之关系

边郡行政的顺利运转,往往需国家投入较多财力,采取多种措施,具体涉及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

首先看邻郡供给。《史记・平准书》记:“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南阳、汉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4武帝平南越,通西南夷,新设十七郡。“初郡”名同治殊,因故俗,无赋税。“初郡吏卒”的俸禄及办公用品、交通设备,主要依靠“南阳、汉中以往郡”供给。《平准书》复云:“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5新秦中最初为北地、朔方郡间相对独立的区域。6新秦中因无亭徼修筑,而致北地太守以下被诛,亦属广义上邻郡供给的情形。至于《盐铁论・地广》“非徒是也,司马、唐蒙凿西南夷之涂,巴、蜀弊於邛、i;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荆、楚罢於瓯、骆;左将伐朝鲜,开临屯,燕、齐困於秽貉,张骞通殊远,纳无用,府库之藏,流於外国;非特斗辟之费,造阳之役也”,7对边郡开拓导致邻郡凋敝、疲困的情形,述说就更全面了。

前者东汉属冀州巨鹿郡,后者则属豫州。如理解不误,广平位北而“多有边费”,应当就是指需出赋调以供应相邻的幽州诸郡。 其次则是中央调控。武帝时军旅数兴,财政困难,于是重用兴利之臣,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宏观经济政策。班固《汉书》传赞“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竟,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3特别强调了相关举措与“安边竟,制四夷”的密切关系。《盐铁论・本议》表述更为明确:“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4按此说法,“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都是国家“哀边人之久患”,在“边用度不足”下,为“佐助边费”而实行的。至于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欲罢盐、铁、均输”,则被桑弘羊等人认为是“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至宣帝时、国家调控措施又新增“常平仓”。《汉书・宣帝纪》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汉书・食货志》所载更详:“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5

西汉、东汉建立初叶、政府在北部边郡又分别实行过募民输粟与军士屯田。《史记》卷三《平准书》记“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6晁错在上述建议得到采纳后、又上奏: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边地所接收粟米可以保证支持5年后、令募民直接输粟于当地郡县,后者达到1年储备时,进一步考虑减免百姓田租。下文紧接交代上奏结果:“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7东汉光武帝实行田租三十税一,建武六年(30年)十二月癸巳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税三十税一,如旧制。”8

二十等爵至东汉衰弛,入粟拜爵的吸引力不再。东汉初年得复行宽缓之政,主要得益于“军士屯田”,从而使“粮储差积”。关于这一情形,《汉官仪》载“建武二十一年(45年),始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候,堡壁稍兴,立郡县十余万户,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上笑曰:‘今边无人而设长吏治之,难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向为人所乐道者,为减田租之半及租税全免等事。而既往轻徭薄役、与民休息的议论之外,国家募民输粟或军士屯田,其实是这一标志性惠政得以实现的直接原因。而边地粮食得以自给以至供应充足,又是相关诏令发生的基本前提。

前文对秦汉“徙”、“戍”相关问题,结合帝国建立时“新地”的获取与经营,进行了讨论,并关注有关措施推行背后的内外观念与内外政策特征。其中有些是过去未注意或注意不够的问题,也有些则是补充或纠正前人说法。这里对有关工作做一小结:秦汉帝国的建立伴随“新地”推展和确立的过程。政府在派遣“新地吏”同时,往往推行徙民实边、行役戍边政策。在后来的发展中,实边较戍边更为边策所重。其原因既涉及财政、舆论,也有对防御效能的考虑。两汉时期,内地与边郡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影响到朝廷内外政策的差异。边郡军事负担甚巨,而且因军队屯驻造成经济残破与社会动荡。边郡维持运转,常需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轻徭薄赋的惠政,与边政状况直接相关。

热点推荐

上一篇:第一次十字军战争补给问题探微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感人亲情演讲稿(热门22篇) 最新仓储合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