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秦汉丧葬制度体现的等级现象

浅析秦汉丧葬制度体现的等级现象

小编:

[摘 要]丧礼,是中国古代五礼之中“凶礼”的重要内容,丧葬制度也历来为后代所重视。人去世之后的丧礼、埋葬、丧服制度都体现了形式繁复、等级分明的特点。一些丧葬仪俗被制度化,是宗法社会伦理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古代礼仪;丧葬制度;等级现象

丧葬礼仪可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突出方面,哀悼逝者的礼仪称为“丧”,处理逝者遗体的方式称为“葬”。通过丧葬礼仪,人们可以缅怀逝者,慰藉亡灵,继承其遗志,祈求其庇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种种具有神秘色彩而又庄严繁重的礼俗。而在这些礼俗中,森严的等级性一直贯彻始终,在丧礼制度、丧葬福利制度、埋葬制度等方面均有明显表现。

一、丧礼制度

丧礼是古代凶礼之一,是与殡殓逝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上就尊卑有别,《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称作“崩”,诸侯死称作“薨”,大夫死称作“卒”,士死称作“不禄”,庶人则简单的称为死。

从初丧到终丧有一系列的仪节。如,初终:人刚刚去世确定死亡。复:为逝者招魂的仪式。为逝者招魂所用之衣因等级不同而有差别,《礼记・丧大记》载:“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世妇以衣;上以爵弁;士妻以税衣。”

铭旌:明旌是用细长的帛条制成,上书“某某之柩”,在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礼记・丧服小记》载:“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其长短视逝者身份而有不同的等级: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二尺。

饭含:将珠玉米贝等放在逝者口中。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礼记・杂记下》记载,天子饭九贝,诸侯饭七贝,大夫饭五贝,士饭三贝。这一制度在汉代发生变化,等级的划分不以饭含的数量为标准,而是以物品的贵贱来体现: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饭以米,士饭以贝。

袭:为逝者穿新衣。除内衣外,外衣一套为一称。周制,天子十二称,上公九称,诸侯七称,大夫五称,士三称。其质地、样式按身份不同而有差别。

设重:重是置于前庭的一块木牌,暂代逝者牌位,象征逝者亡灵,其大小也因逝者身份而分等级。

小殓:在逝者离世次日清晨为逝者裹上衣衾。天子七日小殓,诸侯五日,大夫三日。着装毕后用衾被裹尸,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布)衾。大殓:逝者入棺仪式。

殡:入殓后停柩待葬的一段时间称为殡。殡的时间长短不一,《礼记・王制》云:“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古代送丧时有“执绋而哭”的礼俗。拂是牵引灵车的绳索。执绋送葬者的人数因逝者身份不同而有等级之差。据《仪礼》载,天子六拂,执者千人;诸侯四拂,执者五百人;大夫二拂,执者三百人;士二拂,执者五十人。

二、丧葬福利制度

以汉代为例,其对于皇室贵族、各级官僚间丧葬福利的不同规定也明确反映了等级差别。汉代丧葬福利的内容主要有丧假、赙赠、赐茔地、赠印绶、荫子等。

丧假。秦统一后,规定天下臣民皆为天子居丧三年。西汉初年,汉高祖承袭秦制,也规定天下为天子服丧三年。汉文帝祟尚节俭,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社会生产,又为百姓增加负担,于是在遗诏中改变了这一制度。规定“以日易月”,三年即三十六个月,于是丧期便定为三十六日,行政官员的丧假亦为三十六日,此后,各级官员便以此为例休丧假。

汉代丧葬福利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赙赠。“赙”,指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亦指赠送治丧的财物。赙赠分为官赙与私赙两种。官赙亦称法赙,是汉代政府对皇室、贵族和官僚阶层的丧葬补贴,不仅具有助丧的经济意义,而且还表明死者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

西汉皇室赙赠记载不详,但已有制度可循。景帝中元二年规定:“王薨,遣光禄大夫吊祠,视丧事,因立嗣子。”《后汉书・礼仪志下》详细记述了自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三公直至六百石的丧葬礼仪,赙赐葬器、钱物各有不等: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押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皆赐器、官中二十四物。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故事。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朝臣中二千石、将军,使者吊祭。郡国二千石、六百石以至黄绶,皆赐常车驿牛赠祭。宜自佐史以上达。大敛,皆以朝服。……自王、主、贵人以下至佐史,送车骑导从吏卒,各如其官府。……

诸侯王、傅、相、中尉、内史典丧事,大鸿胪奏谥,天子使者赠壁帛,载日命谥,如礼。

从这段史料可以清楚地看出汉代丧葬福利的等级差别。

东汉皇室赙赠制度的规定比较具体,丧葬福利根据国家财力而定,各时期标准不一。《后汉书》卷52《光武十王列传・中山简王焉传》记载,自光武帝至和帝时期,“皇子始封薨者,皆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嗣王赙钱千万,布万匹”。自安帝永初年间以后,由于国用不足,始封王薨,赙钱减少为千万,布一万匹;嗣王薨,赙钱五百万,布五千匹。

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死亡,朝廷都给予赙赠,除了赐钱、赐布匹谷物外,有的还赠给葬具、冢地。葬具一般为东园梓器,位高得宠的大臣逝世,赐给黄肠题凑。所赐冢茔地址,一般由皇帝根据葬制选择,但德高望重或特别受宠的大臣,可以自选冢地,然后由皇帝赐予。

恤典赠官、荫子。这是汉代丧葬福利在政治上的表现。汉代文武官员都有印绶,印绶的意义有二:

一、表明官员的职权受命于天子;

二、表示官阶级别和职权大小。高级官员逝世,按规定应交还印绶,对受宠大臣,皇帝或追爵,或赐谥,或赠予印绶,以示褒宠之恩。根据谥法的规定,帝王之谥由礼官议定,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朝廷赐予谥号,是一种政治褒奖。 任子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之一。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任职满三年以上,得任其子弟一人为郎。一些官吏因公死亡,虽然不符合任子条件,作为奖赏,亦可荫子官。高级官员自然死亡,也可荫子。

退休的高级官员也与死于职守的官员一样享受丧葬福利。除特恩外,汉代只有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才能享受退休福利。退休官员死后,朝廷或赠赙、或赐谥、或赐冢地、缯绣、衣物之类,不一而足。

丧葬福利从“死”的层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等级差别。汉代丧葬福利制度,表现出了极其鲜明的等级性,主要施行于贵族、官僚等阶层,除丧假外,其他福利均与低级官吏无关,更不用说平民了。

三、埋葬制度

土葬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埋葬方式,埋葬棺木的地方称为“墓”,墓外地面上堆土成丘称为“坟”。原始社会人逝世后并不一定埋葬。早期的埋葬方式极为简单,人死于何处就葬于何处。《淮南子・要略》载:“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易经・系辞下》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只是简单地用树枝杂草掩埋,并且葬地不起坟,也不种树以设标志。

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土丘坟,而且坟墓的高低、植树的数量品种、占地面积的大小都成为逝者身份等级地位的一种标志。汉董仲舒《白虎通疏证》卷12《右论葬北首》引《春秋含文嘉》言,天子坟高三仞,种植松树;诸侯坟高一仞半,种植柏树;大夫坟高八尺,种植栾树;士坟高四尺,种植槐树;庶人无坟,种植杨柳。这些风气已经被制度化。究其原因,在于封建统治阶层希望死后仍能向后世显示自身的权威,象征着统治特权的高大封土堆显然比“墓而不坟”更合其意。通过坟丘高低大小和不同形制来区别逝者的身份等级也正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为巩固封建统治,这些丧制由国家规定,以法律维护其权威。

古时中原地区多采用土葬,土葬时安放逝者遗体的用具即为棺。据《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载,周制,天子之棺4重、诸公3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天子初贴身内棺外,还有4重外棺。每一层棺都有其特定名称,最外一层称大棺,第二层叫属,因这两层棺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宫或梓棺;第三层称,用椴木所制;第四层称革棺,用犀牛皮所制。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至士,只有大棺而不用套棺。

另外,严格的等级规定也体现在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所用材料花样上:“君(此处指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榫叫衽,用以捆束棺的皮条或帛叫束,“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贴身之棺的内壁装饰,君用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盛放尸体的内棺,做工讲究,装饰精美。

椁是在棺或套棺之外的空隙再加一层的大棺。《礼记・丧大记》载:君用的是松椁,大夫用的是柏椁,士则使用杂木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以放置随葬品。在棺椁之间,君以为随葬品,大夫以壶为随葬品,士则以为随葬品。《荀子・礼论》载,天子棺椁有七重,诸侯有五重,大夫有三重,士有两重。参照《礼记・檀弓》和《丧大记》的说法,天子应当是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一棺一椁。

从汉代墓葬考古资料来看,等级差别也十分明显。西汉前期诸侯王和列侯的墓葬形制差别很大。诸侯王墓葬中黄肠题凑、便房、明中、外藏椁几部分都有,列侯墓葬的规模比诸侯王小得多,没有黄肠题凑。总的说来,汉代诸侯王使用皇帝的葬制,但规模较小,结构也简单一些,列侯墓葬是在诸侯王墓葬形制的基础上简化缩小。目前,二千石级官员的墓葬考古资料只有两汉后期的,其平面布局是同期诸侯王墓的简化和缩小。有些二千石官员墓葬的规模超过了同期的诸侯王,按照汉代丧葬制度的规定,这是一种僭越现象,反映了两汉后期地方势力膨胀和中央集权削弱的形势。

随葬物品。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上层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和珍奇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从而助长厚葬风气。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贵族的专有物,贵族多以青铜礼器随葬,而且礼器的品种、数量、形制都与逝者身份等级密切相关。除青铜、金玉器物外,大型墓葬还使用车马随葬。另外,以人殉葬也很常见。

明器的使用,也能体现明显的等级差异。《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解诂:“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卿大夫

五、元士三也。”各级鼎盛放的物品也有相应的等级规定。据《仪礼・聘礼》、《公食大夫》记载,九鼎所盛为“太牢”,即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肉食;七鼎所盛为“大牢”,即牛、羊、豕、鱼、腊、肠胃、肤七种肉食;五鼎所盛为“少牢”,即羊、豕、鱼、腊、肤五种肉食;三鼎所盛亦称“少牢”,即豚、鱼、腊三种肉食。

四、结论

总体来看,古代丧葬仪俗虽然时有薄葬之风,但厚葬依然是丧葬仪俗的主体风气。愈往后世,丧葬制度中体现的等级性愈加明显。

从已有史料的记载来看,丧葬制度反映的等级差异不同时期各有其特点。先秦时期等级差异以承袭的爵位划分,主要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等。

封建统治者将丧葬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目的在于更明确地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以维护封建统治。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战后日本町内会废止过程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优质清理水沟合同书(汇总18篇) 2023年部队支部工作报告(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