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抽象”与历史的丧失

论“抽象”与历史的丧失

小编:程树康

就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这一文本而言,形而上学与哲学可视为高度接近的同义概念,并且,正是因为抽象这一运思模式,才生成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形而上学与哲学。基于此,我们的问题是,作为运思模式的抽象何以生成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形而上学并导致了历史的缺席?

一、《哲学的贫困》语境中的抽象概念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思想(也附随性地批判了黑格尔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形而上学与意识形态一致,是一种抽象思维运作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抽象的思维运作中,社会丧失了时间性与历史性,同此,也丧失了未来时间意识。那么,这一逻辑何以成立?对此,应从马克思对抽象的理解与分析说起。在马克思看来,生成、构筑形而上学的逻辑运思前提在于抽象。

那么,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抽象究竟是什么意涵?在马克思看来抽象是形而上学运思的基本方式,它将嵌入社会历史的存在从具体的、现实的整体性背景中剥离出来、割裂开来,形成概念与范畴,进而虚构其独立自足的性质,甚至赋予概念、范畴相对于社会历史之现实整体的逻辑优先性,从而以一套概念的逻辑推演,统摄、取代了整个社会的现实运动。于是,现实的社会运动与现实的历史进程,均被理解为概念、范畴的逻辑展开。这样一来,在现(近)代宗教神学式微的背景下,抽象所生成并形构的形而上学体系,就取代了宗教、神学,继续行使了类似神学的功能,从而,在抽象基础上形成的概念、范畴及其推具备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二、抽象何以导致了意识形态?

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通过作为运思模式意义上的抽象,虚构的独立自足的范畴体系就起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统治的政治工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力图腐蚀或诱骗被统治阶级的革命意识,让被统治阶级认同既定的统治秩序。意识形态是从观念上进行统治,具有政治上的辩护性。如果将观念理解为独立自足的、神圣的、永恒不变的、合理的、科学的,那么,就特别有利于从观念中引申出某种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现存秩序,并为此提供辩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运用人的血缘身份的等级差异、神学等来为统治阶级辩护,现代运用科学观念、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或其它抽象范畴体系来为统治阶级辩护,这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所以,一切意识形态的结构都暗含着观念的独立自足性作为其前提保证,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观念的辩护效力才会真正得到建立与巩固。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都否定任何观念的独立自足性,他始终将某种观念解读为特定物质生活方式的产物,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本身来理解任何观念,这就击穿了抽象范畴独立自足的神话。

三、为何抽象导致历史性的沦丧

抽象把一切现实之物,归结为逻辑范畴。抽象产生了范畴的逻辑体系,究其运思理路,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逐步抽掉构成某座房屋个性的一切,抽掉构成这座房屋的材料和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如果再把这个空间的向度抽去,最后我们就只有纯粹的量这个逻辑范畴了,这用得着奇怪吗?用这种方法抽去每一个主体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所谓偶性,人或物,我们就有理由说,在最后的抽象中,作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

所以形而上学者也就有理由说,世界上的事物是逻辑范畴这块底布上绣成的花卉:他们在进行这些抽象时,自以为在进行分析,他们越来越远离物体,而自以为越来越接近,以至于深入物体。哲学家和基督徒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基督徒只有一个逻各斯的化身,不管什么逻辑不逻辑;而哲学家则有无数化身。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经过抽象都可以归结为逻辑范畴,因而整个现实世界都淹没在抽象世界之中,即淹没在逻辑范畴的世界之中,这又有什么奇怪呢?也就是说, 抽象导致远离物体本身,并最终导致逻辑范畴作为实体范畴而出现。于是,在抽象中, 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

四、结语

从时间的角度看,历史之为历史,其关键在于从质性的角度区分过去、现在与未来,舍此,则并无真正现实的历史本身。马克思坚持从运动与时间的角度去把握社会之运动形态与历史性,形成了分析社会的历史意识,并进而形成批判意识、革命意识。

正是在这种视域中,历史本身才作为马克思意义的历史而出场。在马克思的审视下,蒲鲁东迷失于抽象范畴体系的演化,陷入无历史性的意识形态。究其根源,乃是作为运思模式的抽象在暗中支配着蒲鲁东的思想视域,导致其思想缺失历史意识,丧失了真实的历史本身。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分析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融合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专业教官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2篇) 最新社会服务活动实践报告活动内容(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