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小编:

摘 要 流动人口作为建设城市的主力大军,他们并没能享受到与之建设城市的付出相对应的待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保障待遇与本地市民存在较大差距,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问题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少有对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社会保障待遇的实证比较研究,并且,将“流动人口”界定为一个整体对象对研究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的科学性有所影响。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同城待遇

作者简介:周媛也,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

习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解决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缩小与本地市民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具体内容,对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分别从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研究和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的研究出发,特别将流动人口按户籍分为“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来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归纳。

一、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研究

根据类型划分,流动人口分为为农民工、流动儿童、流动低收入人群等。一般而言,针对不同的群体的社会保障侧重点不同。

(一)对“乡―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研究

“乡―城”流动人口主要就指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来看,他们在外打工缺乏劳动保护,由于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缺失,使得农民工在遭遇各种风险时只能依靠家庭、个人和土地。另外,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中央政策,各地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保障供给单一化与农民工二次分化导致的保障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问题。 可以说,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社会保险情况不容乐观。 而关于如何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的问题上,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种观点是建立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另一种观点是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还原到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 ,还有一种观点是建立分层化、分类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性模式,应当在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这两个制度保障好之后再考虑建立农民工社会救援制度,实行分层分类的保障制度。 要从现实出发考虑,建立一个统分结合、相对独立、分类分层的过渡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随着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队伍不断扩大,影响女性人口流动的因素成为学术界研究较多的话题。有学者通过对人口的流动和农村女性发展的研究发现,经济驱动力是农村女性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流出地的经济贫困是促使其向外流动的“推力”。另有学者分析了城市的“拉力”对农村的女性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他们一致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兴盛吸引了农村女性流入城市。并且,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向城市流入并定居。此外,有学者对北京市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缺乏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二)对流动儿童教育福利的研究

(三)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研究

学术界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是继农民工问题之后的一个较新的动态。学术界的新观点认为外来市民既有外地户籍的相对劣势,又有非农业户口的相对优势,外来市民与本地市民的地位或机会差异是区域分割的效应。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有学者在其研究中也增加了“本地与外地”的新维度,认为如果将“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混为一谈,就会缩小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差异,会导致难以把握流动人口的真实生存状况。此外,流动人口的收入融入问题有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研究发现“城―城”流动人口因为其技能或受教育程度更高等原因,其收入要比本地市民更高,而“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比本地市民低,这就表明流动人口的群体内部发生了因户籍制度而引起的收入分化。但是,从社会保障水平来看,本地市民仍然优于“城―城”流动人口,只是差异的方向和程度不确定。

二、有关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的研究

对社会保障同城待遇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在是否追求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问题上各执己见,主要分为赞同与反对两种意见。赞成实现社保城乡一体化的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改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境遇,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而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的经济水平差距大,二元户籍制度长期存在等问题说明要在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是很难的。城乡统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动机是短期的,战略目标是错误的,财政上是无法持续的,在国际竞争中是自损本国国际竞争力的短时国策,并认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乌托邦式的“洋跃进”,违背“小政府大市场”的世界改革潮流。反对的学者认为在目前城乡户籍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二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可行的。

三、简要评述

从对国内研究的文献梳理来看,学术界对农民工、流动儿童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等几个主要的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具体问题上也都有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且,国内学术界研究了我国流动人口的成因等问题,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多种多样,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未来的发展问题上,观点繁多且不一,这需要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寻找适合解决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但是,学术界以往对流动人口同城待遇问题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公共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很少涉及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这一内容,特别是少有对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社会保障待遇的实证比较研究。另外,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群体有其复杂性,将“流动人口”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来进行研究会缩小本来存在的较大的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之间的待遇差距,研究的结果无疑将是不够科学的,将很难表现出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将流动人口按户籍进行划分,将对提高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性有很大作用。这一观点的研究在学术界不多见,已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这种分类标准,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认为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沿用这一观点的视角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同城待遇问题进行更加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待遇中存在的待遇低、保障不全面等问题是导致现在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些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议枫桥经验在现代治安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方便面调查报告(模板17篇) 做好职业规划的好处六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