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超常修辞浅说

超常修辞浅说

小编:

一、绪论

修辞大系中,普通修辞早成定论,沿用古今,光大文明,助推历史进程。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相反相成的。普通修辞因其思维内部发展变化,促成了语法常规和语言逻辑思维及修辞方式的分化重组。原来的语法逻辑已不具新效用,无法对新的语言和新的修辞方式及新的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解释说明和操控,取而代之的便是超常修辞[1]和逆反逻辑[2]的诞生。超常修辞与普通修辞并存,逆反逻辑与普通逻辑并存,携手共进,各有亲密的裙带关系。

超常修辞和语法规范。在特定的场合,因特殊表达需要而突破语法规范,临时创新,造就新的修辞艺术。

超常修辞与逆反逻辑。超常修辞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学科系统。逆反逻辑则是研究人们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的学科体系。语言是逻辑的表现者,逻辑是语言内部思想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超常修辞应以合乎逆反逻辑要求为前提,接受逆反逻辑管控。[4]

超常修辞的历史性。自人类使用语言起,就开始使用超常修辞格,如在我国奴隶制时代,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有一定的独立性。周武王伐商纣时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史记・周本纪》)就是一例。意思是:我周天子召集各路诸侯到盟津(今洛阳市孟津东北)会合,共谋大计,竟有八百诸侯未按时到来。句中八百诸侯比喻各自为政,不服从上级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独立王国。但是未按时到来的诸侯,不一定都是独立王国。故八百诸侯与独立王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未保持概念(本质特征)的同一性,违背普通逻辑,但不违背逆反逻辑(可以不保持同一性),属超常修辞。可见运用超常修辞有悠久的历史性。

二、修辞逻辑

超常修辞运用各种材料和多种表现手法,揭示语法改形换意和揭示逆反逻辑与普通逻辑的对应关系,重点揭示修辞逻辑规律。展示理论根据的真理性和运用的广泛性。

(一)修辞逻辑转变律

修辞逻辑转变律与同一律对应。在逆反逻辑思维过程中,思想(概念、判断、论题、推理)可以不保持同一性,中途可任意转换变更。移嫁、抵换、托举、错综等辞格,均属超常修辞之逆反逻辑转变律体系。

移嫁超常修辞[5],它是指说话人预感到按愿意说下去,会出现不利情况,或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或因表达需要,自己主动改变原来的说法,或由别人强行接过话题,顺势改变原来的说法。但原意已露出,或已说出,只好利用与原句相同或相似词语,或相同语气句式移嫁新意,打破僵局,改变情节,突现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移嫁超常修辞有四种格式,如:

(1)鲁侍萍(大哭):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

(2)栾平:你不是……杨子荣:是你的不是,还是我的不是?当初我劝你投奔崔旅长,你硬要拉我去见侯专员。

(3)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呢。花白胡子说:打了这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的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呢。(鲁迅《药》)

(4)甲:我做到了语言美。乙:怎见得?甲:凡是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说的比唱的好听。(《中外小幽默》)

例(1)为主动式。鲁侍萍利用谐音中途主动改变原意。表现母亲想认又不愿认儿子的矛盾心理。例(2)为被动式。杨子荣用相同词语“不是”和相似句式,将栾平变为被动,智勇与弱愚形成对比。例(3)为联合式。二人联合将阿义不觉悟、很可怜的原意移为夏瑜可怜。揭示辛亥革命未能唤起民众而招致失败的原因。例(4)为综合式。语言美和唱的好听,同出一人之口是主动式,移换靠乙的“怎见得”引荐是被动,甲乙联合行动对话是联合式。总称综合式,有极强表现力和幽默性。

抵换超常修辞[6]。作品人物对话,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此格对描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有妙招。

(1)你知不知道你们的人?知道。在哪里?都在我心里。(《支部生活》195期)

(2)顾客:同志,用旧报纸包食品不卫生。售货员:没关系,这是《健康报》。(《文摘周报》)

例(1)用人体部位“心里”抵换地理位置“在哪里”。实现了对话逻辑的转变。充分表明了夏明翰坚贞不屈,鄙视敌人,保护同志,坚信革命,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例(2)售货员用《健康报》抵换旧报纸偷换概念,实现了逻辑思维的转变,令人啼笑皆非。

托举超常修辞[7]。通过层递(或排比、对照)等将相托部分加以描述,再推出相举部分,实现思维的转变。如:

(1)台风:十二级,大风:八级,和风:四级,轻风:二级,――耳边风:0级。(《中国青年报》1980年6月6日)

(2)比溪大的是河,比河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洋,比洋大的是牛。(《相声》)

例(1)按物候变化,风力级差下降的顺序,托举出耳边风0级。实现了物与人在语言形式上质的转变,批评了把别人意见当耳边风的思想作风,活泼有趣。例(2)利用顶针排比,推导出一个荒谬结论,实现了洋与牛物象本质转变,生动形象。

错综超常修辞[13]。常因逻辑思维形式改变使语法结构变形。如:

(1)张飞之智和孔明之勇。(《中国青年报》1986年)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1)为定语和中心词错位。例(2)是主谓语错位。旨在避免行文呆板单调,以求语句灵活多变,增强可读性。

(二)修辞逻辑肯定律

修辞逻辑肯定律和矛盾律对应。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方面同一事物不保持同一性,既肯定它是这个,又肯定它不是这个,两者都肯定。悖谬、岐谬、跌腾、舛互等辞格,均属肯定律体系。

悖谬超常修辞[14]。打破语法常规,把不合情理的、错误的,或互相冲突抵触的词语用于同一表达中。对互相排斥否定的两个方面都作肯定。如: (1)记得第一次来敲你的门,怦怦的心跳淹没了咚咚的敲门声。应当怎样描述我当时的心情?――希望里边有人,又希望里边无人。(《敲门・周末》1985年5月)。

(2)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梁惠王下》)

(3)给他说清楚,只输不赢:输了立功,赢了提头来见。(彭德怀《抗日名将左权》)

例(1)敲门者未作明确选择,实为“有人”“无人”两者都真,都作肯定。例(2)比喻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在说了、做了与之后自相矛盾,断定两个都真,都作肯定,言简意赅。例(3)“输了”与“立功”是词语间的悖谬,“输了立功”与“赢了提头来见”是分句间的悖谬,乃斗争策略,都作肯定判断,新鲜、深刻。

跌腾超常修辞[9]。作者故意把原话说错、说反,又随即纠正,造成跌落和腾起的态势,打动读者,增强表达效果。如:

(1)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奉至亲。(唐伯虎题诗贺寿)

(2)苏三强:你不要去拜他,他没有死。沈子娟:什么?苏三强:我说来福没有死,是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春去春又回》)

例(1)唐伯虎即兴题诗,跌宕生姿,给主人一惊一喜,险中见奇,以贬衬褒,都作肯定,效果非凡。例(2)苏三强对生死的矛盾说法,跌宕生辉,都作肯定,引人惊诧与动情。

岐谬超常修辞[8]。利用语言某些特点,生发歧义,否定原意二都作肯定。如:

(1)县官升堂醉醺醺地喊“打”!衙役问:老爷,要打多少?县官:再打三斤。(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2)甲乙二人打架,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了。乙到县府告发,甲不承认,说是他自己咬掉的。县官说:人的鼻子在嘴上边,怎么咬呀?甲说:他踩在床上咬的。(魏・邯郸淳《笑林》)

例(1)肯定了打板子和打酒两者都真,讽刺辛辣。例(2)甲把伤害行为转嫁给乙,强调两者都真,是非颠倒,滑稽可笑,嘲讽幽默,生动有趣。

舛互超常修辞[15]。对某一事物先作全部肯定,后又部分否定,或先作全部否定,后作部分肯定,判定两者都真,引人深思。如:

(1)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

(2)那些鹞鹰都叫起来了,只有一只低着脑袋不出声。(林汉达《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例(1)对“无人”和“有乳下孙”两个矛盾方面都作肯定。例(2)对“都叫”和“一只不出声”的矛盾描述,都作肯定。舛互写实寓情,入木三分,良莠分明。

(三)修辞逻辑否定律

修辞逻辑否定律与排中律对应。在真与假、是与非之间,两者都作否定;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作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明确选择,两者都否定。斡激、e换等辞格,均属否定律体系。

斡激超常修辞[11]。此属段和篇的修辞艺术。它用相同的词语、句式、段落、情节、场面,反复重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直奔主题。如:

(1)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非妇人而何?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是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亦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若非妇人,何患于有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价奚为?上意极欢,宠赐颇厚。(《唐瘸史》)

(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16],之其所贱恶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③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④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⑤矣。(《大学・右转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例(1)通过“何人――妇人――何也――引证”的格式构成三个斡激环。各环节间为排比递进关系。各环节如斡齿,上欢如斡干(有点象麻花钻),环环推进,使欢逐步升级,最后达到高潮:极欢。全段在论证过程中,用真实而虚假的材料论证虚假的真实,都是为了否定真实性,创造娱乐性。例(2)用“正”与“辟”矛盾组建环节,紧围“正心修身”推进,直达斡顶:“天下鲜矣”。以此开导世人懂得“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人格理念和行为准则。对“辟”与“鲜”的否定,水到渠成。斡激运势,跌宕生辉,云缠雾绕,牵挂肺腑。

e换超常修辞[10]。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表达中,常出现义近形异,描写人物思想言行的古今词语互换使用,改变说法。如:

(1)要选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5页)

(2)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却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例(1)否定“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就是否定“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都作否定,十分幽默。例(2)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言行和天真想法――得胜回朝都作否定,生动有趣。e换交融,讽喻古今,情深义重,感人至深。

(四)修辞逻辑不足律

修辞逻辑不足律(即不足理由律)与充足理由律对应。充足理由律,要求人们的思维有论证性,以理服人,以论证存在的真实性。不足律用来论证的理由、论据可以不足。谲说、迭映等辞格,均属不足律体系。

谲说超常修辞[14]。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或因表达需要,往往要讲一些假话,表达心愿。如:

(1)本来我不想去的,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2)父:心脏不好,有时候会停。子:哦,那一次停多久啊?父:不久,一次就六七天。(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假话真情》)。 例(1)妻子舍不得丈夫远去,千方百计想去看他,又不好直说,故找托辞去看丈夫。以托辞去看丈夫,理由虽不充足,却能表露真情。例(2)父亲认为子女不关心他,假装脑袋有病演小品。认为不关心是假,心跳停六七天也是假,理由不充足,只为表达常回家看看主题作戏而己。虚情真意,真情假说,感天动地,情理可掬。

迭映超常修辞。“迭”,即在句子中间相应位置上,同一词语重复出现。“映”,即相迭词语本身单独或与各词前后的其他词语共同表示相对或相反的含义。两者结合起来称迭映兼容超常修辞。如: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张三生疮,张三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生疮。(《围城》)

例(1)诗人寻人未遇:一是用简单枚举法进行归纳推理,论据不充足,故无果。例(2)结论与前提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真实的前提,并不保证一定能推出可靠的结论。论据不充足,想得出正确结论,犹守株待兔可笑。迭映生姿,仙山琼阁,词丽意美,沁人心脾。

附:超常修辞兼容别的辞格者,称XX兼容修辞。并以普通辞格名称命名。如:迭映兼容修辞,通感兼容修辞。

(五)小结

上述四种修辞逻辑规律实例,不难看出使用超常修辞有悠久的历史性,运用的广泛性,辞格的分合性,修辞语言和修辞效果的超常性,超常修辞对普通修辞、逆反逻辑对普通逻辑的依赖性和乐用性。此乃汉家神明智慧,日月可鉴。

三、超常修辞新发展

为超常修辞新发展出力,是我们的天职:

1.提高全民感性审辨力和鉴赏力。超常修辞是汉语修辞学最活跃最精彩部分。在使用中进一步提高其感性审辨力和鉴赏力,为超常修辞新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2.熟悉超常修辞方法和思维形式,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新格。

3.坚持实践,坚持修辞式教学[3],培养新生力量。

注释:

[1]冯德骥:《超常修辞新探》,中学语文,1991年,第3期。同载冯德骥:《语文修辞式教学法》。以下注1至注12均载本书中,不再提及。

[2]冯德骥:《逆反逻辑应有一席之地》,语言与逻辑学习,1992年,第4期。

[3]冯德骥:《中学语文修辞(式)教学浅谈》,营口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4]冯德骥:《新格修辞思维规律谈》,中学语文,1988年,第7期。

[5]冯德骥:《移嫁新格浅说》,中学语文,1991年,第8期。

[6]冯德骥:《抵换――答非所问的艺术》,语文知识,1987年,第23期。

[7]冯德骥:《浅谈修辞中的托举》,语文知识,1986年,第13期。

[8]冯德骥:《趣谈歧谬新格》,阅读与写作,1989年,第10期。

[9]冯德骥:《跌腾――回肠荡气的艺术》,阅读与写作,1987年,第3期。

[10]冯德骥:《谈美说趣话e换》,中学语文,1992年,第10期。

[11]冯德骥:《斡激艺术说趣》,语文月刊,1989年,第10期。

[12]冯德骥:《悖谬――深刻的表现艺术》,《语文修辞式教学法》,中国时代出版社,第63-64页。

[13]李国梁:《一种值得注意的修辞――错综》,中学文科教学参考资料,1985年,第10期。

[14]李振刚:《浅谈谲说新格》,中学文科教学参考资料,1987年,第7期。

[15]李振刚:《舛互》,中学文科教学参考资料,1985年,第6期,第21页。

[16]“正心修身”文段注释和译文(1)注释:①之同与。辟(pi古通僻)偏向。②溅恶:指所鄙视和厌恶的人。③哀矜(jin):怜悯,同情。④敖情:简慢(招待不热情;失礼)。指简慢的人。⑤鲜(xian):少有。(2)译文:人们对自己所亲近的人往往有过分亲近的偏向,对自己鄙视厌恶的人往往有过分鄙视厌恶的偏向,对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有过分敬畏的偏向,对自己所怜悯的人往往有过分怜悯的偏向,对自己所简慢的人往往有过分简慢的偏向。所以喜爱一个人还要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还要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考复习之例说路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申请调薪申请书参考(热门20篇) 2023年我和团队演讲班会 班会演讲稿(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