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小编:

"

论文摘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志的提出,是一个时代的创举。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是今天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建设的主阵地。

论文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志,用于指导我国今天,乃至今后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时代的创举。这说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由此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性作用。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策,作为党的文献所展现的党的意志,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和一种创新的观念。我们知道,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新的特点。这正如十七大所指出的那样:“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对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在今天的世界,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所赖以支撑的文化产业,在不少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力量,在整个经济总量里占据相当的比重。毫无疑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溯源的意义上来看,“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为:《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由此强调:“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讲,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概括起来说,所谓的“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确定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谓“软实力”的一个表现方面,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由特定文化载体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与物质力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产生,是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最为突显的表征,它预示着文化与效益挂钩,精神与物质相连。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今天的文化发展已不是形而上的单纯的精神实体,文化也可以通过它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即文化产业,落实到物质的实存上。因此,文化软实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在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进程中,不仅能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能够有利于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用以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根本上取决于这种文化给予人们的积极性、向善性、唯美性和先进性,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就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突出中国文化丰富、多样、博大、包容等特点,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然而,文化却是一个内容很广的概念,举凡宗教、语言、教育、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服装、饮食等等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文化既是独特的,也具有普遍价值。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和核心,文化在本质上应该是深刻而凝重的。文化就其实质而言,不是一种感性的文明形式,而是一种理性的生命精神。由于文化多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生活绵延不绝而来,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生命力,是国家民族的魂。

从社会的现实状况来看,文化仿佛是一个千姿百态、无所不包的生活模式和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世界上每—个成熟的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模式和文化形态,尤其是通过文明形式张扬的文化个性。然而,文化却不单纯是—个国家民族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所显现的生活模式和生活形态。因此,文化大体上有两层意义的理解:"

一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指人类的生活,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群体的活动状态。换句话说,人类各方面、各领域、各种各样的生活总括起来,就可叫它做文化。但是,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并不是指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生活现象,而必须是一种国家民族社会生活绵延过程的历史积累。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这正如一个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过程,那就是生命一样,文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

一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钱穆先生说:“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概括起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共同生活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形成、发展和聚积起来的精神生命实体。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生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永恒不灭的活的灵魂。

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上下五千年不灭,所得之力便在于我们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的支撑。正如党的十七大所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从形式上,它显现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积累,由此展现为一个广泛的层面,一种多样化、多形态的感性存在。

于是,从对文化的接受性来看,人们更易于被文化表现出的形式所吸引、所感动、所驾驭。然而,人们更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一般意义上讲,只是文化的感性层面,也就是最易于激发和调动人们情感方面的社会生活现象的人为再现形式。严格地说,这是文化中最浅层的领域,也是最肤浅的文化精神。接受这样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只能满足人们感官、知觉的一时需要,起到一种精神调适和感官愉悦的作用。从发展文化的全部过程来看,这的确是不可或缺的起步和初始阶段,但这决不是文化繁荣的全部。

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不可能始终停留在文化的感性层面上的,必须向文化的理性层面提升。今天,严格地说,我们社会中的人们,不是理性文化多了,而是十分的不足,在一定的范围和意义上是感性文化的泛滥。人们在追求感官刺激的满足状态下,欲望已成为支撑文化发展的导向和引力。人们在感叹文化下滑的同时,并没有自觉到今天并不是没有理性的文化或高尚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我们没有能够接受理性文化的多数民众和追求高尚文化的理想主义者。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时代之策,本质上它并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主流和任何一个时代发展的精神走向。所以,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牺牲掉整个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理性文化精神。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只停留在感性文化层面,只满足于感官欲望的国家民族,是一个没有生长力和希望的国家民族,因为,理性文化是一种指向理想未来的民族精神,理性文化的提升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状态的最有力支撑。

所以,文化软实力的健康发展,在终极意义上应得力于一个国家民族整体理性文化素质的提升,应得力于一个国家民族对高雅文化艺术的欣赏和高尚文化精神的追求。这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它不仅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且更具有实践的精神。当然,这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但并不是不可以去做的。

因此,当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其有一个大的提高的时候,着重坚持理性文化走向,坚持从感性文化层面向理性文化层面的提升正如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今天,我们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把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看作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此,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是今天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建设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教育系统与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等等。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无一不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完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更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信念,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现代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发展,必需一定的理论灌输。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确立,需要汲取必需的理论素养,这不可完全依赖于个体认知来完成,尤其在今天如此开放的时代,在各种社会思潮激烈动荡的世界里。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中,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手段、知识途径无法取代的实践精神。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肩负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责任。我们知道,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步人经济社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式、信息化、网络性发展,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思想理论视野,尤其是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领域十分宽阔,思想活跃性更加强烈,自主性不断地增强,个性发展基本趋于良好的态势;另一方面,各种理论思潮冲撞激烈,各种不良行为沉渣泛起,包括国内国外各种不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孽生,各种不良行为,如贪污腐化、权钱交易、讥讽正义、诚信缺失、道德沦落显而易见。再加上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生产力尚不发达到足以使我们的大学生,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解放出来,去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程度;当然也不可能通过自我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去自觉地抵制一切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外在输人性,也就是所谓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太完整的实践性缺陷,但是,今天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历史使命,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所提出来的目标性要求,却不得不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直接承担和努力完成。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今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点和有效捷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我国各级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内容丰富、学科建设自成体系、教育时间跨度大。单以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三方面,时下人们又将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咨询等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畴,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从落实党的精神、贯彻国家意志来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这都是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只有首先把大学生教育好了,把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起来了,把支撑国家栋梁的人才坚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有可能落到坚实的根基上,即人才保障的根基上。我们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定的时问进程,乃至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人们长期的生活过程来真正的实现。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和实践行为,也不完全是某一代人的思想和实践行为,它需要绵延的时间和不绝的人们的永恒努力。所以,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连续不断地培养,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系统教育工程。在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不可被其他任何学科所替代的价值功能,即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支撑性和捷径性。

其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方面不可能离开一个国家民族源源不绝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一方面需要当代民主意识的确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在此,最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瑰宝,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至高领域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在这样的民族精神鼓舞与支撑下,上下五千年不倒,成为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最优秀、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次,培养人们的民主文化意识,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形态,是以自由、平等、自主和理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特点的政治文化。”今天,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宣传人民民主的政治文化意识,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定的主要教育任务之一。这种教育仍然不可能从当代大学生中自发产生与形成,它必须靠有力、有效的教育来保障、来完成。因此,我们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今天高校中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的国土开发格局下西北城市发展态势(1)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酒店保安工作总结精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心得(实用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