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衔接问题论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衔接问题论析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衔接

论文摘要:衔接工作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促进大学与高中两个阶段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就大学阶段而言,则要搞好”98方案”教学与”05方案”教学的具体衔接。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它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担负着这一重要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薄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问题的忽视。这里说的衔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与高中两个不同阶段教学的衔接,二是指在教育部”05方案”推行下。仅就大学阶段而言,”98方案”教学与”05方案”教学的具体衔接。

一、大学与高中两个阶段政治理论教育的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品质的过程”。对教学衔接工作的研究正是尊重教学规律的体现。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严密的结构系统,必须与教育对象甥造的完整性、接受能力的渐进性相适应。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弄明白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学过什么,现在该学什么,他们想学什么,以此对应现有的教材,调整教学重点和布局,争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认知不但是从低级向高级递进式的阶段发展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遵循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面了解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特定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接受力及理解力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与高中两个学习阶段分别进行、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做的初衷也许是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深入细致,更具针对性,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阶段教育隔离整体教育的问题。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全面发展,而人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有赖于对人这一自然有机体的合理维护。这在客观上需要我们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审视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教育本身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多少有些违背,低层次教育的”拔苗助长”和高层次教育的”本末倒置”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超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所以,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促进两个阶段教学的有机衔接。当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衔接工作的完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思想贯穿历史、现在和未来,实践范围囊括该理论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施教者素质、受教者接受能力、教学反馈和评价等方面,只有综合改革、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原教材与新教材的衔接

2006年之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遵循的是”98方案”(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过去8年间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理科分别设7门或6门必修课程,另有《形势与政策》课。"

调整之后的”05方案”(2005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的方案),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整合为4门。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其中还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原《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此外,《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延续了下来。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已开展近两年,根据“05方案”编写的新教材与“98方案”的原教材相比有了许多进步。

首先,在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反映时代主题的新理论、新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学生在平时的新闻、报纸、网络上经常见到,非常熟悉,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在教材编定上,”05方案”大胆果断地删减了许多内容,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高中教材的纵向重复,也有效地杜绝了大学政治理论教育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重复。

其次,在考试评价上。对评价方法和考试形式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避免了各高校教学检测手段的杂乱,降低了教师个人采用教学手段的随机性,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严肃性和督促性。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讨论”形式明确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对教师单纯”灌输”的教学形式提出质疑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思考、领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种方式的运用,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

但是,新教材的应用也给衔接工作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首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程一般是由原来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而来,如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由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新增的”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整合而成,因此,即使过去是单独学科教学中的专家,在新教材使用阶段,如要娴熟地驾驭课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加深对课程的领悟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让不同的教师来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采。如果采取这种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教师对教材教学目和教学理念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往往会割裂该门课程内部教学的有机性和整体性。

其次,时间紧任务重。课程内容虽然进行了删减,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清楚每门课程的脉络层次也并非易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如何科学安排课堂教学计划,如何突出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是着眼于知识体系的掌握还是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持续性的培养,或者如何权衡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每位教师来讲,都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处理好新教材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较高抽象性特点与教学课时有限性的矛盾,是保证新教材良好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最后,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加强调了其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而找到一根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关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新教材的设置明显还是依照过去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式的结构而定,虽然这三门课程已经整合为一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三大块仍处于割裂状态,无法实现真正的整合。因此,就需要教师找到一根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来保障该门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例如,可以通过学习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存在的同题,同样也会出现在其他几门课程中。所以,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只有找到教学主线,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和完整,才能实现”05方案”教学改革的初衷。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防汛安排部署会议记录内容 最新学校爬山活动通知 学校爬山活动简报模板(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