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的“有限性”及其完善

试析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的“有限性”及其完善

小编:

"

论文摘要: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单一性,哲学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哲学话语表达的晦涩性;对此应优化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完善哲学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实现哲学话语思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高校哲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哲学教育;有限性;优化与完善

“哲学教育,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代研究生培养上高校哲学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造成了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方式、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至于当代研究生基本上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特殊性和价值性。

一、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有限性”的现状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有别于基础性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基础性教育就其教育内容而言基本上是教授“确定性”的知识,不论采取多么鲜活的教育方式,基本上还是一种“给予”的方式,这一教育方式及其内容确实很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但也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后果,那就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因为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再加上学生的努力,这些知识通过反复的训练很快就能在中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人类理论思维方式的哲学也基本上是按照纯粹知识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一个典型的说明就是学生按照板块的方式去“背诵”哲学和解答生活问题,这样哲学就成为一种随处可以套用的公式或作为一种灵丹妙药能解答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一教育方式和内容并不适合于作为研究型的研究生教育,然而,当代研究生教育方式仍然采取传统哲学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就整体而言还处在“讲和听”的状态。

1.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单调性

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虽然倡导学术自由、要求塑造具有哲学思维范式,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当代学术型人才,但哲学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还是停留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思维方式上,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哲学教育的被动性或消极性。在大多数高校中研究生哲学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理论传授教育方式,此理论更多的源于“文本”或教材之中,当然,理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哲学底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此理论的抵触或恐惧,因为当学生能够理解哲学理论的真实内涵就能豁然开朗,否则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就目前的当代研究生对哲学理论热情或理解而言逊色于他们的前辈。造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原因,无可否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现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造成哲学教育环境或学习哲学环境的缺失,对哲学的领悟或理解需要一个能够静思的环境,虽然高校教育环境比其他机构而言是一片难得的净土,但是这一净土在整个社会环境的诱导下多少也失去了本应有的那种安静,一个典型实例,课堂有些学生听课心不在焉或通过手机与外界不断地沟通,而且这种状态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门需要用心去领会的哲学理论,在此教育环境下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哲学教育要想取得以往课堂教授的那种模式的成效显得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无法改变的环境,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除了采取课堂理论传授教育方式,还应该采取符合现实环境和学生需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新的哲学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体制中还没有形成,因为,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哲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理论深度决定了它采取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的艰难性,比如法学可以采用实例来解说法条的运用范围,而哲学就不能采取纯粹实例的方式来说明哲学条目的应用范围。一旦这样,哲学教育本身就采用了一种实证科学的模式,这本身就违背了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反思的思维方式的特性,哲学不是一门可以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它在以理论的方式观照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反思或批判现实生活。因此,哲学教育不应仅仅采取实证的方式,而应采取启发式或拓展式的教育方式。

2.哲学教育内容的抽象性

在当代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哲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科,它不像自然学科那样通过一个纯粹实践活动或实例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它要不断提升理论使其内涵不断丰富,而且它把握世界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抽象概念方式进行的,因此,对一些哲学概念形成的背景的理解和对概念内涵的深层把握使得研究生产生了“恐惧”,这也与现代社会背景以及学生心理状态有关,现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使得现代人无法以“思”的方式去思考事情,渴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东西的心情造成了研究生的浮躁心理。所以,当代研究生总是按照“实用主义”的“实效”来衡量现实事物。相反,作为高校哲学教育工作者总是要求自身沉浸在哲学理论的理解中,并把哲学的这种自我理解教授予当代研究生,这使得本身就很深奥的哲学更显得抽象了。学生汲取能力的下降和教师理解和教授方式的深奥之间矛盾关系造成了研究生对哲学内容的排斥,进而增强了哲学内容的“抽象性”,因此,要想使得深奥的哲学道理便于学生接受,高校哲学教育者一定把深奥的哲学道理深入浅出的同时,还要解除研究生对哲学这门特殊知识急于求成的心理。 "

3.哲学话语表达的晦涩性

在高校哲学课堂上经常会存在这一问题,就是教师教授的哲学术语学生不能理解或错误性理解,教师的一套“哲学话语”和学生一套“哲学话语”无法形成真实对话或无法通约,造成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在台上讲自己的哲学话语,学生在台下从事自己的事情,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哲学的效果很差。因此,在高校的研究生教学阶段中,哲学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听、记、背”的方式,哲学教师实行“满堂灌”的教授模式造成了学生失去了学习哲学兴趣,因为此哲学教育模式忽视了哲学本身的性质和作用把其视为一种“工具理性”。相比而言,“美国的哲学教学训练学生以读、说、写为主,以口试、论文、开卷答题、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来评估学生”。而且,学生对于背诵的内容理解与否哲学教师也很少给予太多的解释,不可否认,哲学术语取决于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教师不可以用通俗性的话语加以解释。在高校哲学教育中还有一些教师为“哲理而哲理”,也就是,对于本来很简单的道理哲学教育给予深奥化,以显示哲学理论的深奥和自己的特殊人格,进而造成了学生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抵触或误解,其实,“‘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哲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哲学更具有社会实践性。

二、当代研究生哲学教育的优化和完善

1.优化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

针对高校研究生教学阶段中,哲学教育方式的机械性和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应当进行高校哲学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优化哲学教育方式和手段,以“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取代“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所谓的“启发式”或拓展性教育主要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性因人而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特性都充分发挥出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青年学生要“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这一哲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适当性。第一,哲学教育方式要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转向多元的实践生活教育,比如可以采取“研讨式”的课堂教育方式,又如一个纯粹的哲学理念研究生可能在课堂上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不妨把学生拉人现实生活世界进行亲身体会,即营造一个适合哲学教育的环境以触动学生的身心体验,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表明采取多元的实践教育方式能够使当代大学生真实地体会某些哲学理念,从而对哲学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第二,从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转向审美式的教育方式。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这与人的本性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机构,它本身也是在按照“美”的方式在塑造着学生,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它更体现了高校“审美’’的教育方式,只有在多元的“美”的教育方式下才能真实塑造出有个性的青年学生。

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哲学教育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哲学教育手段也应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完善哲学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或网络等手段把哲学的艺术之美展示给受教育者,哲学教育既然是一种塑造“美”的艺术生活,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身心和文化等素养内化和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美’,是让学生弄明白究竟怎样做人;身心素质教育的‘过程美’,是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美’,是使学生有能力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综合文化底蕴”。因此,哲学教育应当借助于艺术的教育手段把哲学内在人文精神展示出来,从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情感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2.完善哲学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

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科学,它的独特作用取决于其内在的性质,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它的最大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哲学教育有别于其他的应用操作性教育,它内在的教学理念不在于培养多少此类型的人,而是在于培养出多少创新性的人才。要想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哲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课程体系要适合受教育者内心需要,比如“教材”和“专著”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然而,目前两者处于“两张皮”的状态,甚至处于“对立”状态,教材讲述的内容和专著或文本的内容存在很大出入,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作为一种超越“专著”而视为“客观事实”的东西而加以信仰,即用“教材”取代“专著”。其实,两者应当是内在一致的,“教材”应当是一种浓缩的“专著”,也就是说,“‘教材’不仅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专著’(关于某个学科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专门性著作),而且必须是最具权威性和前沿性的‘专著’(关于某个学科的当代水平的专门性著作)”。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在逻辑上要求哲学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所以哲学教育内容要体现两种向度:一个是“形而上”的向度;另一个是“形而下”的向度。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它不断地撞击着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抑或是,哲学使受教育者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在此意义上,孙正聿先生批判哲学教育“应用操作型”人才培养倾向,要想改变哲学教育“应用操作型”人才培养倾向,必须实现哲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结合。

3.实现哲学话语思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在哲学教学中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结合。前者表现为通过哲学教学所激发的理论思维能力运用于形成认识和实践主体根据的目的和方法,而后者表现为通过哲学教学所提升的人文精神运用于认识和实践主体根据的目的和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两者的统一与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哲学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哲学话语表达方式实现得如何。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哲学教育者的哲学话语更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蕴,或者说,哲学话语具有深奥的生活道理,正是因为如此,哲学被世人视为一种伟大的智慧力量,它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能够改变世界,“哲学是‘爱智’,这意味着,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人们哲学的生活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即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和辩证智慧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哲学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而且具有融理念、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哲学教师的此人格魅力更多的是通过其哲学话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哲学教师的哲学话语不仅具有思辨性还要具有通俗性。然而,在高校研究生哲学教育中,哲学教师的授课话语基本上是思辨的,这种思辨性更多地体现在哲学教师的自我深奥话语的陶醉之中。因此,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哲学教师的思辨话语造成了受教育者的“无语”或“无奈”的状态,要想改变此现象,就要求哲学教师把深奥的思辨的哲学思想通过通俗的语言简单化。因此,高校哲学教学改革在深刻理解哲学性质的基础上,实现哲学教师话语的思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高校哲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与能力提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心得(优质14篇) 商品房买卖合同摘要(汇总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