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小编: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工作愈加紧迫和艰巨。同时,院校两级管理体制的全面推行,给这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完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两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规模、组织结构和功能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以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很多高校在学生服务、管理上采用学校统一领导、院(系)具体细节管理的两级管理模式,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一些特殊性,在两级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目前,“90后”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在行为、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典型的特征,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对这一群体的特征有清楚的认识。“90后”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急剧转型、高等教育快速扩招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加之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浪潮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二律背反的特点。思想开放度扩大,但文化选择力薄弱;自我主体意识增强,但社会责任感淡化;道德认知水平提高,但自律性较差;价值取向务实积极,但功利色彩过浓。同时,“90后”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以及综合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其次,“90后”也是西方实施渗透与“和平演变”战略争夺的主要对象。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较弱,这也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蛊惑。所以,谨防敌对势力对“90后”大学生的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刻不容缓。面对新情况和新挑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与时俱进,充分把握其特点,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理念,提升工作实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统一。学校行政管理层往往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科研等“主要工作”上,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组织的工作,是学工部门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与已无关,这种模糊与不到位、不统一的认识,导致许多高校没有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理、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和合力,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甚微的重要根源。

二、对“德育为教育之首”认识不足。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排在首位的,正所谓“要做事先做人”。由于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很难用一个定量来分析、评价某位学生思想素质高低,所以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在学校中,包括学生和部分团学政工干部在内,根本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一般都将“两课”安排到下午后两节或者晚上。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院(系)书记及专兼职政工队伍就事论事,一切听从上级安排部署,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就要差一些。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容易形成党政积极配合、步调一致的教育。而在负责执行具体任务的院(系)中,党的工作处于保证监督地位,思想政治活动做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能否得到院(系)主任的支持及支持是否有力。而大多数院(系)主任都是业务专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不在行或不热心。因此,院(系)内部管理沟通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因素。

四、职能部门的行政服务与管理效率低下。在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服务与管理中,传统的行政管理作风仍然存留,服务职能做的远远不够,带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有偿服务的不良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取得积极进展。

五、思政队伍建设问题。目前,许多高校选配辅导员时,对外出进修、职称评聘、晋升职务等事项上往往设置服务年限、新进人员必须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各种“门槛”,尽管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反映出学校对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是不够重视的,这是我们的管理体制直接导致的结果。各高校普遍缺乏一支长期固定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是政工队伍职务、工资晋升难,上升通道少。如不能从制度上予以保证,这种局面将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校园文化建设隐性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校园理应成为文化的沃土、知识的殿堂。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而高校行政管理在这种氛围的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有些高校还未意识到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即使开展也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切实担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

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及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内涵。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系)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扩招、学术和资源竞争加剧、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各高校实现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各院(系)之间的竞争和比较发展,也可以实现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和缺点:

第一,校院权责利不明确。目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大多限于形式上的两个管理层级,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实际运行过程中,权力仍集中于校级决策层及职能部门,学院主体性地位未得到有效增强反有被弱化的趋势,处于“事权下移,财权、人权和重大事权仍然集中在校级”的状态。 第二,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完善。两级管理体制中,学院层面有院长负责制、党政联席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二级教代会制度等管理制度,且存在交叉使用现象。权力缺乏相互制衡和民主监督,使得学院层面的管理机制模糊不清,学校层面也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政策制度进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院层面决策分散、管理不够清晰、效能不高。

第三,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尽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大多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但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结果难以实际应用或存在以偏概全的弊端,导致考核的激励功能被弱化甚至异化。这些都是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表明高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时缺乏系统思维,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责权利对称运行机制,亟需在改革中进一步探索予以解决。

第四,学院设置违背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存在机械组合、“貌合神离” 现象。一些高校从管理学角度并非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出发,运用行政命令手段对院(系)进行调整重组,仅仅是将学科、专业进行简单机械的重组合并,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远见,并没有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发展,甚至出现重组后互相内耗的问题,不仅没有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反而使学院发展陷入困境。

五、校院两级管理人员队伍不到位。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对管理办公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院(系)管理办公人员来讲,不仅要及时上传下达各项政策,积极主动向学校汇报反映贯彻执行方针政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提高学校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要求学校职能部门必须具备更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准确把握自己的岗位职责,积极更新观念、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力。

三、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形成党政重视、校院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严格执行《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高等教育法》和学校党委会工作规则赋予的职责,统筹领导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行政则要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工作中,并使之常态会、制度化。学校、学院依据《校院两级管理办法》规定的权利和责任各司其职,保证校院间信息传达畅通无阻和执行政策不走样、不变形,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注重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社会实践是连接校园和社会的桥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学校要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倾斜,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知行合一”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持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是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另外,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各年级、各层次学生开设介绍传统文化的课程,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年学生修身养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再者,各高校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校史馆、博物馆、陈列馆等文化场馆,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开展校史教育、历史文化教育,这种形式更容易得到广大学生的重视和认同,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坚持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学校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配合的领导机制,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制度,营造全校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整体育人的强大合力。校院两级管理工作人员也要主动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整体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尽可能的便利,以实际行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深处推进。在注重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专业教师也要参与做好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工作,改变许多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及科研申报而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课堂和日常交往中,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积极传递正能量,以自己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专兼职政工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尤其重要。在选聘过程中,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80后、90后“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应作为基本要求,避免本科生辅导本科生情况的出现。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博士、副教授、教授承担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同时,辅导员、班主任不能仅仅满足于担任“学生保姆”式的角色,更应该担负起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能,运用自己丰富的人身阅历和学识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提供专业性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两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已有的知识,“讲台有纪律、学术无界限”,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政治理论水平,通过介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来消除许多学生甚至老师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很少有政治成分”的观念,减少工作阻力。同时,要加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注重用学生周边的人和事去教育、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成才”能力和自觉,真正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也必须是丰富多样并各具特色的,要自觉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交运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着力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增强实效性,善于运用新技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政治教育和成才教育的统一,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主旋律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青年廉洁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访谈提纲优秀 调研报告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