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超度逆反心理、大学生信度逆反心理、大学生情境逆反心理、大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大学生自主逆反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其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为了预防和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措施,比如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等。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l世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但是,在实践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逆反心理。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现状、原因,寻求预防和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类型及其影响

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有来自情感需求的看法;有来自行为反映的观点;有从心理变态的分析等。借鉴以上各种观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教育者预先目的相对立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类型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大学生超度逆反心理。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看三遍遭人烦。”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度”,注意分寸,否则,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满堂灌”。在大学阶段,许多老师仍喜欢或者说习惯用“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只专注于自己的单向式说教,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效果。而一般说来,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同初高中生一样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同样的刺激物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刺激过于集中,那么大学生就很容易对其产生逆反心理。

(2)大学生信度逆反心理。李瑞环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他们本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知识结构不完善,讲授过程中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这种情况使部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的教育者经不起各种腐朽思想的腐蚀,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难以树立威信,这也使得大学生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怀疑,引起逆反心理。这些逆反心理就是由于大学生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去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的可信度,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怀疑、否定。

(3)大学生情境逆反心理。在实践中,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的时机和场合不适宜,这也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而言,青年大学生有较强的自立意识,追求独立,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当教育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安排相冲突时,教育对象就会本能地产生对教育活动的反感、抵触情绪。而且大学生属于知识素质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获得友情、得到尊重等内在心理需要。如果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不注意场合,便很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4)大学生禁果逆反心理。罗素曾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意味着人们对它的更大的兴趣。”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经常会发现禁果逆反心理,例如,某部著作本来不大引人注意,但一经政府机关禁止或批评,就会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做……这一方面与大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关,在新的历史条件,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而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兴趣也格外广泛,往往对于不知道的东西,禁止干的事情特别有兴趣,你越禁止,他越想知道,你不让他看的东西,他偏想法设法去看;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的对抗心理有关,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基础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认识问题角度不同,解决问题方法不同,再加上有的教育者说—套,做_套,很容易就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抗情绪。

(5)大学生自主逆反心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不满足于社会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结论,遇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但他们又在许多具体问题上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对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组织纪律的理解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常以个人的想象代替社会现实,当然他们的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势必受到社会舆论,道德准则和组织纪律的约束,面对这些冲突,有的大学生就有了对抗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影响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正面影响。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从逆反心理的内在本质看,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正如早已被专家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逆向思维也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尽管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并非完全一码事,但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恰恰是逆向思维的,有人曾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顶撞教师时“至少有点道理”的答卷占53%。因此可以这么说,在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应充分肯定其中某些闪光点。积极的逆反心理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创造思维中最为宝贵的因素之一,这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在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一套,这正是他们进行自己的独立决策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更何况,由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有些逆反本身就是对的。②能够加强部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群体,在出现逆反心理后,大学生自己也往往会感觉困惑和矛盾。但是来自教育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答案又无法使他们满意,这样他们就只好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转向自己经常接触的人——同学,这样就会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使同学们积极地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讨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①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大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就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消极地对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缺席,上课睡觉、说话等,使教育者传达信息的效果弱化;其次,大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的思路就会同正确的教育方式形成相反的方向,这就使受教育者正常的情感沟通点变为逆向思路的起点,而且由于这类逆反主体的思路具有偏激性,因而往往会导致他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种种误解或曲解。②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而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就会对教育者存有疑瞑和不信任感。他们习惯于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习惯于对先进人物无端否定,甚至对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这些对大学生思维、情感、意志、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任其自流,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③容易形成和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亚文化环境和非正式组织。当部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往往会在自我表现意识驱使下,发散一种寻求“社会支持”的愿望,并通过提取记忆中对其有利的客观事实,或者从社会中去搜取证明其逆反心理具有合理性的各种消极因素来进行诡辩,力图扩大其影响,引起同伴思想的共鸣。这样,逆反心理的个体便向四周扩散,极易形成和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亚文化环境和非正式组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大学生体力、脑力、精力等生理能力都几乎达到成人的水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对任何事物都较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在情绪和行为调控能力上易动荡多变,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同时,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易受社会各种思潮左右,易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和认识发展的基础。

(2)大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还是不成熟,加上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大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是当他们遭受挫折后可能一蹶不振,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部的原因。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缺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有很大关系。首先,长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形成了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这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得不太紧密,起不到释疑解惑的效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学教育的简单重复,不适应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思想的沟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德育教育空洞的说教多于启发,一些单调、刻板、程序化的教育形式,窒息了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有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受某些利益的驱动,为了应付检查和评比而流于形式,这些都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形成逆反心理。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局限性。黑格尔曾讲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总是想从教师身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教育者本人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又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有密切的联系的综合学科,厚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常出现理论不清现象,结果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而且有的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容易引发和助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2)社会环境的影响。①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使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形成气候;同时,党内一些腐败分子违法乱纪,这不仅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也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此外,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学校的正面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形成了强烈反差,所有这些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②从国际来看,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更是把“西化”战略的目标瞄准了中国,他们利用某些社会敏感问题,造谣污蔑,恶意炒作,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煽动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此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文化逐渐在我国侵占市场,如一些西方现代哲学及其通俗读物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大学生中一度兴起了一股“西方哲学热”,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法等成为热门话题。许多学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其中的观点,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西方哲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没有虚伪”;有的学生说,“读了西方哲学,最后只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要敢于同现实对立,不管它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否则就失去人的价值”。理论上的偏颇支持了认识上的偏见,又进而强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倾向。

(3)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双亲影响……深藏于无意识之中,但并未消除;它通过隐秘的思路指导着成长心理的表面个体作用。”荣格的这番表述肯定了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一个家庭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的生活氛围,家长既善于关心孩子,又善于指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正常和健康的。一个家庭若父母不和甚至离异,家庭生活方式不健康,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袒护或唆使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等,为孩子不良心理的产生树立了不良榜样。这将导致孩子心理产生一种“合理感”,一旦这样的个体受到规范行为的制约时。心理一下接受不了,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不自觉的抵制。即使孩子上了大学,这种抵制由于惯性依然存在,因此当这些大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时,这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三、预防和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缩短教育者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主张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向注人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以平等热情的态度同大学生们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减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性

目前我国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改革,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开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在实践中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思考、内化,从而有利于知与行的统一。因此,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开展“手拉手”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教育者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各种理论学习社团,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辩论会以及相关演讲比赛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性

要防止和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率,教育者自身就要实现专业化、高素质化。首先,教育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系统地掌握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善于发掘学生兴趣点,合理组织教育内容,同时组织教育内容时要敢于面对社会现实,敢于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尚。思想政治教育是“理”与“情”相交织的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者,只有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且以身立教,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敬佩和信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人师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正如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指出:“当促进者是—个真实的人,坦诚无疑,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要想绝对消除逆反心理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我们措施得力,方法得当,还是能够将其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现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课题开题论证会心得体会大全(15篇) 最新读书改变命运作文40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