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孔子哲学的三个命题

孔子哲学的三个命题

小编:

卢雪

香港新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实践主体与道德法则――康德实践哲学研究》《孔子哲学传统――理性文明与基础哲学》等。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这次来到北京,原来是讲一个孔子哲学课程的系列。我讲过,任何人请我讲孔子我都不会推辞,因为讲孔子是我的一个使命,所以我很乐意。三十七年前,我跟从牟宗三老师在香港新亚研究所读哲学,大家都知道,香港新亚研究所是一个用书院精神来办学的地方,它跟一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有一定距离的。书院本务就在“士弘道”,此与现代教育体制以传授知识为本务,以多元化为方针大不相同,多年的时光都过去了,而我还依然谨记“弘道”这两个字。

一、孔子哲学的本质:仁者,人也;人能弘道

孔子哲学之本质何在?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这八个字。孟子承继孔子哲学而以本心良知之普遍立法而道性善,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而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规模。通过康德哲学说出来就是:自律道德、道德的形而上学。

在过去的37年里,我有17年跟牟老师学康德,学中国哲学,我写的几本书都是写康德、写孔子的。我总是将康德和孔子连在一起,讲孔子的时候,讲着讲着,就讲到康德了。我写的书有一本是《康德的自由学说》,还有一本就是《物自身与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学》,这些书研究的问题都在探讨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到底有什么根本的作用。哲学的首要命题就是要表明人是什么,孔子讲“仁者,人也”,就正是一个根本的哲学命题,就是在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仁者,人也”回答的是“人怎样去把自己成就为一个仁者?”“你的生命怎么才算得上是真实的?”“你如何能真实地存在?”不是能吃饭就是人了。“仁者,人也”,表明“仁”是人之为人的实存本性,是成就人自身内在之仁的分定。

第二个哲学命题就是“人能弘道”。“仁者,人也”,人若有仁者之心,是仁心之人,就一定要扩充到关心社会,关心整个人类如何循着“道”向前进,而不是背“道”而驰。而且,这个“道”是每个人都要弘的,不只是一些大人物才弘。每一个人,你仁者,即人也,你就要弘道。

“仁者,人也”,这是对“人是什么”做出一个超越的肯断,意思是说,这不是经验的归纳。经验归纳可能没有什么仁者。我们没有理由把孔子哲学只视为心性修养学,甚至也不能把孔子哲学视为只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境界学。这里所说的“超越”,用康德哲学的话说,就是“仁者,人也”,无论人们现实表现出来的是什么,都不能改变“仁者人也”这样一个理性的事实。只要人善用而不是放弃他本身有的能力,他就能把握着它,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第四》)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仁者,只是做不做的问题,只要去做,就一定会达到的。

“仁”内在于人心,每个人将自身本具的“仁”呈现出来,就是把自己成就为一个人。据此,就可以说“仁者人也”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我说孔子的这八个字很重要,很多人将孔子哲学讲成修养学,有的人说,孔子《论语》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教人家做好行为,讲一些好听的话而已。是这样吗?不是的。“仁者,人也”“人能弘道”这八个字就是孔子的哲学,这里等于是两个命题,两个命题是连接着的,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二、孔子哲学的内核:人性之根,

社会之本

孔子哲学堪称为基础哲学,作为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乃在于它是奠基于人类理性成熟之学。基础哲学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任何派别的哲学都要以它做基础。刚才已经讲“仁者,人也”“人能弘道”,这是不是人性的根?人性的根就是“仁者,人也”;社会的本,就是“人能弘道”。而这个人性的根、社会的本一定要依循人类理性。

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康德的说法。依照康德讲法,人类的认识力包括感性、知性、理性。感性与知性结合起来,二者协同活动产生现象界,就是说人们认识一个对象,对外部世界有一个理论的认识,便就是感性与知性协同活动结果。在理论认识这个领域,是知性立法的。是“知性立法”领域。什么叫知性立法?知性有12个范畴,通过范畴结合感性接收的材料,了解一个自然。而这个自然不是它本身,自然是现象的总集,人们透过感性和知性了解外部世界。不是说知性立法,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了,不是这样,立法只为显给人的东西而立。第二个领域是“理性立法”。理性立法与知性立法属于不同领域,理性管辖意欲机能。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欲产生行为,有什么意欲产生什么行为,只有在理性立法的管辖下才是正当的。刚才说知性立法管辖的是外在的东西,理性立法管辖的是人自己的意欲与行为,这个理性只有康德讲的好,而且是和中国哲学里面的孔子哲学是相对应的。

理性很重要,一般人把理性讲成是知性计较,所以我们觉得它很讨厌。其实理性本身并不讨厌,只有理性才能将所有意欲都统一起来,让人不会心猿意马,不会一时意欲这个,一时意欲那个。理性立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有了这个定盘针,人就定得住,所以理性很重要。

孔子哲学堪称为华夏理性文明成熟之里程碑。孔子哲学植根于三代古文明的土壤,从华夏文明发展史来看,孔子哲学是从古代原始文明进到理性文明的标志。可以说,华夏理性文明成熟之里程碑在孔子哲学。孔子不是天纵致性,他实际上是承继着夏、商、周三代的古文明,理性文明的成熟就在孔子。

华夏古文明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重德,即“为君以德,为民以德”。第二点,在我们古文明里头已经凸显到法则性与永恒性的意识。《诗经》有这样一句:“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民》)这句诗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融为一体。

《书》言“思永”(《尚书・虞夏书・大禹谟》)的意思是说,做每件事都要想到要永久,现在称之为“可持续性”,也是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想到永久持续下去,不可只是看眼前可行。这个就是“思永”的意思。当今时代,我们要走出一个华夏古文明一直以来追求的新的现代化,怎么走呢,显而易见,依照着西方的路是行不通了,需要从知性主导的欧洲启蒙进至理性主导的人性启蒙。 华夏理性文明要复兴,要有一个启蒙21世纪,我们14亿炎黄子孙才有一个真正的出路和美好的前景。整个传统都重视未来,重视前景,重视思永。五千多年前,《书经》就讲“思永”,就强调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思维,都要思考到整个民族的持存永续,这就是我们民族文明的生命之所以那么悠久,总是遇到挫折又会复兴,它的生命力正在于此。所以我指出来,在三代古文明里已经有这个理性内核,是可以寻找到的。

什么叫理性的启蒙?每个人的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启发每个人把自己立法的理性本能发挥出来就是理性启蒙。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理性的眼睛没张开,只是张开了知性的眼。知性已经很发达了,但理性的眼睛没张开,所以我们要来一个理性的启蒙。

知性是认识外在的东西,把外在东西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一个客体来把握。西方主导的物质文明,就是属于一个知性的文明,理性还没有睁开眼。物质文明到了现代已经有很大困难了,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会感觉到现代物质文明带给我们的困扰。虽然中国现代化的物质文明还只有三十多年,但事实上已经很困扰了,西方三百多年都已经困扰得不得了了。如何走出这个困局,我的提议就是回归到孔子。西方人怎么走出呢,是回归到康德,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见解。我的见解不是凭空想象,是我三十七年读康德、读孔子,提供给大家的一个思考。当然我的讲法也可以批评,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是我是负责任的。我想说,我三十七年没有一天离开读康德、读孔子,没有一天去做别的事,就是做这些学问,得出我的一个见解,告诉大家,跟大家分享。

三、孔子哲学的生命:人之自我教化与社会教化

人性的根、社会的本,是靠每个人的自我教化,乃至社会教化,这个教化很重要。《易经》有句话:“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就是强调要通过教化。教化不是外在的管教,而是每个人内在的自我教化,每个人实现了自我教化,才能达成社会教化。

哲学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是我们民族的生命体,在论语里面就是这八个字:“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孟子是承继着孔子哲学,而以本心良知之普遍立法来说“性善”的,他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而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规模,这对于康德哲学来说,就是“自律道德”。所谓“自律道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法则是你自己立的。比如说,天理根于人心之仁,每个人自己内心有的,而且在其行为中自觉遵循,就是自律了,也就是自律的道德。什么是“他律”?是外面给你的行为规范,你的父母、社会还有历史给你规定的。

孔子哲学教化人,并不在于具体规范一个人不要偷东西,不要杀人,不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而是教人心里面有一个天理,由着天理而做,就是道德行为,违背了就是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仁者,人也”,用康德道德哲学的话讲就是人创造自身为道德者,不是说一个人躺着睡大觉就是仁者了,就成一个人了,你得把自己的人心之仁实现出来,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所以我说是人创造自身为道德者,是自己去创造自己为道德者,不是躺着就成了道德者。

什么叫道德者?道德者一定要把内心之仁加以扩充,一个人自己不去扩充就不是仁者,仁者一定要关心他自己,关心他的家庭,关心社会,关心整个宇宙,所以,因着人心之“仁”这个真我的本性,人类就有能力扩充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想象,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不是说圣人才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一个人把自己内心之仁扩充出来,无论他做的事情是大是小,他都能扩充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之学,道德是一个人成就自己为一个道德者,这个过程同时就是在“弘道”。孔子并不是为了把一个人的欲望都弄掉。其实,即使一个人能把自己内心的欲望都清除掉了,而本心之天理仍缺失,那他的内心还是黑的。通常我们一讲起道德就很可怕,把道德与自我牺牲、消灭欲望、利他主义等混同起来。岂知,通常这些所谓“道德”,实质是他律的假道德,是败坏道德,违背“道”的。

仁心依循天理之要求,必定扩充到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其中的“伦理共同体”。孔子说这是“大同世界”,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大同世界”是什么?是我们人类的“伦理共同体”,人之为人,一定要在一个共同体里,人一定不能只是个体的。康德讲过一句话,每一个动物都是那个种类的全部,而人不是,人要全体才配称之为人这个种类。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单个的人不能成为人类,一定是整体的。

整体怎么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一体呢?那就一定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所实现的一个伦理的共同体。所以我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这是儒家的理想,不要族群互相攻打,不要人群分裂,要“万世开太平”。我用康德的“圆善”来说明它。所谓“圆善”,就是“德福一致”的终极目的,人类朝着这个终极目的,让其实现在人类生活其中的世界上,这就是“圆善”了。孔子哲学就是重视德,认为没有德就没有福,有德就能创造福,让德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大同世界”的方向,一个原型――理性的理想。只有真正的道德从每个人的人心之仁发出来,然后去行为,才可能实现这个“德福一致”。所以德很重要,一定首先把德讲好。这个德不是外在的一个行为规范,是我们人心之仁来立法,来指导行为,这才是道德。这个方面,康德的意思跟孔子的意思是相通的。

孔子言道德最重要的两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孔子言最高的道德原则,就是这一句话。做任何事,问问你是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句话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第十二》)这两句话囊括了整个孔子哲学里面的“人之为人,仁者人也”之意。第一句话,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理性,据此我们可以说“仁”就是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的心灵机能。第二句“克己复礼”,是最高的道德的准则,是一个人依照本心天理而行为的准则,这个准则直接跟行为连在一起。刚才说最高原则不一定是落在行为上了,一个人根据道德准则产生道德行为。平常我们说做事有一个准则,本着什么主旨办事,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最高的道德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克己复礼”。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克己复礼”,这其中的“克”就是约束,任何一个中文字典都有的,小学生字典都有。“克己”就是自我约束,这个“己”不是坏东西。可以说,孔子那两句话所言的“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利、利己那个“己”,孔子这里所言“己”,就是立法主体自己,自己立法,自己约束自己,就叫“克己”。

然后我们再回到“礼”。一个人的行为常常会偏离“礼”的轨道,所以要自我约束回到礼,这就是“克己复礼”。这个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顺着这个准则行事,就是道德行为,不顺着行事或违反,就是非道德或不道德的。千万不要把我们历史中的一些典章、礼仪拿来理解“克己复礼”。当然,在我们传统里面也有很多礼仪,但是,“克己复礼”不是指这个,孔子言礼是指人伦之常,天地之序。于孔子传统,“礼”根本不是一套套外在的社会规范,“礼”本于天地之序,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所以,第一句“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第二句“克己复礼”,这是恰当、重要的两句话,读孔子不能不把这两句好好地去理解清楚。

在这里与各位共勉,谢谢大家!■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延安市酒店员工流失现状及原因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民宿开业策划书时间地点写的 2023年4月份的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