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代际僭越与成长“超克”

代际僭越与成长“超克”

小编:刘保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学商业化语境的自省和文化生态发展需求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说文本被改编成国产影视剧搬上荧幕。电视剧《长大》便是较为成功的表现青春成长类的范式,成长主题超越了文本限制,融合到影像之中。本文从代际的僭越与成长的“超克”入手,从主人公心理与生理的两重维度解读《长大》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长大》 成长主题 代际僭越 成长“超克”

在当代文学的创作场域中,商业化语境早已崭露头角。消费文化语境与新媒介语境的统治力逐步增强,由于接受者的热捧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文学创作在多重语境的交织下,迎来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生态发展。电视剧作为新媒介的载体,在一轮又一轮的更替中,开始了反思和修正。尽管是作为一种商业化的牟取利润的外现,但越来越多的导演关注到了剧本改编的质量,以及电视剧所带给接受者的深远的影响,仅仅为了牟利而哗众取宠的电视资源,生长的空间开始变得极为狭小。电视剧《长大》正是在这种客观环境下生成的佳作。《长大》改编自一位医学院研究生的小说,小说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同学间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蜕变,而电视剧《长大》则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意义。

一、成长主题探寻与“90后”话语下的成长范式

对于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而言,成长以极其丰富的形式在场。成长类似于厄勒克特拉情结后的对于“石祖”的探寻,在无数次的颠簸中,实现一种潜意识的飞跃。正如我们前面所谈的“超克”,本文的“超克”主要指学术意义上的超越和克服。

成长主题源自西方,经过上百年的流变和更替,成长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范式。溯源于西方成长小说,最初是指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在我国一度被归到儿童文学的范畴之中,而经过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长小说的定义也逐渐明晰起来。我们可以比较莫迪凯・马科斯与巴赫金对于成长小说所下的定义,进而清晰地定义成长的内容及其意义。马科斯对于成长小说的定义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①苏联文艺批评理论家巴赫金在其专著中,对于成长小说是这样界定的:“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具有了情节意义。”②马科斯的成长论断主要集中在其自身经历过程的推进,进而带给其自身性格和意志的嬗变历程。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主要围绕一种叙事手段,但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成长小说实际上是指以叙述人物成长的过程为主题的一系列小说。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中,一种微妙的原始情感极其明显。一方面,他们有着求生的欲望和表达自己需求的意识,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自己经受挫折而渴求关爱,成长就是在一种微妙的自我认知和现实困境中进行的。在我国,“90后”的话语正是建立在成长进行式的场域当中。

在当下的人文环境中,我国的“9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批知识集,部分人群具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平,部分人群则兼具新鲜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整体上来说,“90后”的群体正是试图建立自己话语权的一批年轻人。电视剧《长大》中的主人公,正是一批刚刚大学毕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90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整个社会境况的变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90后”生活在经济体制基本完善的时期,生活水平比较高。抛开这些不谈,“90后”这一群体,见证了自己国家的强大,内心的一种民族自我膨胀也是自身性格特点的一种内化表现;从贴近生活的层面来说,他们拥有高新科技产品,身处媒体信息化时代,出国旅游、购买奢侈品并体验灯红酒绿的生活,都是之前年代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90后”的身心处在父母和社会的呵护下,因此自我意识极其明显。但无论是哪一代人、哪一个群体,都要面临社会的历练和内心的自我拷问。将这个群体放置在成长的话题中,他们的话语是一种独立、争强好胜和自尊心强的表征,他们的性格内在表现却时常带有虎头蛇尾、容易堕落和懦弱无助的特点。

在电视剧《长大》中,这批同龄的年轻人各自怀揣梦想,与现实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剧情围绕叶春萌、谢南翔和陈曦等人的成长历程展开,而这些形象却各有特点,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层次赋予了其形象不同的心理结构。谢南翔和陈曦有着“90后”富家子弟与千金的共性特点:他们从小养尊处优、事事顺利,因此他们的心理机制是不完全的。而叶春萌和刘志光俩人被设计成了两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他们俩一个丧父,一个出身农村,心理和生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这恰好是与谢南翔等人所不同的优势:勇于面对困难。

正因为有了不稳定因素的干预,叶春萌与刘志光俩人的内心才更为坚强。相比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谢南翔,他们俩的精神世界相比富家子弟明显具有韧性。在剧集中,叶春萌因为触犯了医生条例擅自给病人做心脏复苏手术,一度被仁华医院拒之门外,但是她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以坚持的态度换取老师们的谅解。换作是白晓菁这样的富家千金,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摆在白晓菁面前有很多条路,如果被仁华拒之门外,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院向她招手。

综上我们能够发现,“90后”的成长历程显得更为惊心动魄,他们较之其他年代的群体更加敏感,而成长之痛更加深刻,因为他们的心理机制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没有十年动乱,没有上山下乡,最平凡的孩子体验的最艰苦的旅途也不过是乘坐火车。他们背井离乡的感觉并不明显,对逆境预警能力也比较孱弱。但是,这批群体有着两种极端的反应:要么坚持到底,要么颓废到底。即便他们从平淡的并无波澜的生活一下子过渡到波涛汹涌的境地,他们的幸存者始终秉持着坚守的精神,而脆弱者则选择了逃避。

《长大》中所展现的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人,他们体验着关怀与劫难的同时在场,与文本中的成长模式相比,影像的涉及范围更加广泛,许多同龄人与这种成长范式发生心灵上的契合,他们隐隐地感受到了这个群体正在飞速地成长,而这种长大并不是终结。

二、仪式之痛与代际的僭越

成人仪式是一种原始原型的外化,电视剧中的仁华医院就是仪式实施的场所。而周老师则是代表着“皇权”象征的意识载体。法国精神分析专家埃里克・迪迪耶曾说过:“教师符号仍旧是充当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皇权象征,因为话语权的归属清晰地印刻在教师身上。”③那么周老师在医院的地位就类似于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也就是说周老师是成人仪式的授权者。

在古代,成人仪式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在仪式之中,人类被赶出家门,到野外进行历练,或是进行驱逐,给予其肉体上的折磨,以使其成长。在电视剧《长大》中,成人仪式被异化成了残酷的亲身体验和复杂的情感经历。

陈曦作为一个富家千金,几乎没怎么吃过苦,没有体验过苦难的人,更容易在苦难面前低头。陈曦在仁华医院作为研究生实习医生,起初被分到了手术室。在手术室工作,除了拥有自身的专业技能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不能晕血。然而陈曦作为一名医生竟然晕血,这对于医生职业生涯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如何克服晕血,便成为了陈曦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重大考验,这不失为考验她的成人仪式。经过无数次考验,甚至盯住动物的鲜血、食用动物的血液甚至用手触摸血液,她终于克服了这种生理上的考验,但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十分艰难和不可想象的。叶春萌的专业素质很高,动手能力在这几个实习医师中也属较强。在年少时,她还不同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经历过丧父之痛与贫困的家庭条件,她的内心比一般人要坚强,但也比一般人要敏感。她三番五次地触犯医院条例,周老师几乎将其驱逐,但她在每次错误之后,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她哭泣过、痛苦过,也提起行李箱萌生了回到县城医院当医生的想法,而最终她战胜了心理上的彷徨和纠结,继续留在仁华医院,这可以说是对其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考验,她急躁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与脆弱和敏感的女性气质,都在成人仪式后得到了升华。

在成人仪式之外,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冲突成为了本剧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我称其为代际的僭越。僭越一词指的是不安守本分的超越。周大夫是仁华的主任医师,他与叶春萌是师生和上下级的关系。但最终俩人超越了俗世的流言蜚语,超越了年龄上的代际冲突,最终走到了一起,不失为一种年代的僭越。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周老师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叶春萌潜意识中的“石祖”,因为一种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恋父情结的使然,这个给予她成人仪式的长者,逐渐地成为了她想要依赖的对象。叶春萌的父亲给予其深远的想象,他慈爱、温柔,而失去父亲的她一直在故作镇静。周老师是一位工作时一丝不苟,授课时极其严厉的老师,但私下里却对女生极其温柔。由此,周老师作为与叶春萌朝夕相处的男性长辈,尽管时而严厉,却在某些方面与其亡父的性格特点存在着相似之处。同时,周老师也在不久前失去了爱女,两个都需要安慰的人,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尽管是情感上的超越,也可看作是其成长中的一部分,一种恋爱心理的历练。

周老师的前妻林医生与谢南翔的恋情,也是一种掺杂着俄狄浦斯情结的恋情,但他们的恋情随着流言蜚语戛然而止,并没有实质上的开花结果;而陈曦与韦大夫的感情,也同样陷入了社会的拷问与情感的纠葛中。究其根本,是潜意识里的欲望作祟。欲望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我们不能由于个人意愿就使其变得温顺。冲动比理性来得更加迅速和有力量,在情绪不受控制时,我们无法装出不是自己的另一个模样。因此,由于欲望使然,本我击破了自我和超我的束缚,直接陷入了意识的混乱状态。

这六个人一度冲破了代际冲突,形成了一种对于年代的僭越,尽管这种不守常规和本分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却恰恰体现了年轻人的自由恋爱意识,深层次地显示出欲望层面的干预。与此同时,这三个年轻人的心理与生理,也在成长中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共同发展。

三、双重超越的成长景观

《长大》中主体人物的成长景观,立足于两个视点:心理上的发展与生理上的成长。这些蜕变离不开一种约定俗成的历练。这就是周老师以在仁华医院扮演长者这一角色的原因,而仁华医院也同样承担着第三方的角色。周老师和仁华医院填补了这些孩子在封闭的圈子里所看不到的能指和价值,比如本科院校的安逸,家庭的舒适和温暖。成长景观的丰富性,表现在对于主人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超克”。

陈曦的成人仪式是克服晕血,这无疑是生理上的一大难关,除了表象生理困境的“超克”,其内在世界的纠葛使这种超越显得更加富有深度和力量。陈曦与海归医生韦天舒的感情,则显得颇为激烈。首先,陈曦仰慕韦大夫的博学,于是俩人走到了一起,随后,陈曦将自己的初夜奉献给韦大夫,这时她的心理与生理并没有经历实质上的蜕变,当她知道韦大夫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时,她的双重蜕变才逐步清晰。首先,原本信守的爱被身为第三者的社会现实打破时,缠绵后的喜悦才被破坏殆尽,换来的是整个人心理的坍塌和生理的破碎。她不吃不喝很多天,纠结的情感经历给予她身体与心灵无数次的考验,终于有一天,她走向了顿悟。成长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个人的顿悟。陈曦看淡了这事件的种种,沉稳地选择了攻读美国大学的音乐治疗系,而这种专业的转换,并不是她逃避的态度,而是一种蜕变的升华,以重新选择人生的方式宣告自己的长大。

叶春萌的主要生存困境不在于专业技能上,而在于情感和心理的挣扎。叶春萌出身一般,学历一般,因其出色的入学成绩得以进入全国排名靠前的仁华医院,因此大家潜意识中认为她是一位小人物。于是,与主任医师周老师的恋情,就像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般,被自己的长辈和同学们所诟病。对于种种流言蜚语,叶春萌曾经犹豫过,考虑过要放弃,但经历了彷徨之后,她坚定地选择和周老师走到一起。成长的主题不仅仅只包括青少年,周老师虽然年近四十,却仍然闪现着成长的光辉。他与叶春萌的恋情恰好也使其对人生释然,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也看开了不少,正是由于叶春萌给予他的动力,他才能有所改变。

除了主角们的成长话题外,诸如刘志光和白晓菁的业务困境与感情问题,谢南翔和林念初的情感纠葛等情节,同样构成了故事的发展脉络,并且这些细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志光的成长经历能够激励大批受众。刘志光出身农村,在少年时仁华医院的吴院长挽救了他父亲的疾病,因此,他刻苦学习考上了仁华医院。他的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在一群拥有绚丽光圈的同学们的身旁,总流露出一种自卑和胆怯。他在纠结中坚持着,为了练习缝合,他偷偷去学校食堂拿猪手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然而他却意外患上了艾滋病。与此同时,他爱上了一个富家小姐――白晓菁,他对白晓菁的热心关怀与女方的冷嘲热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却从未气馁。最终,刘志光死于一场车祸,而白晓菁也因其无私的爱得到了成长,发誓要在儿童医师岗位奋斗一生。而她的一句“刘志光没有走,他一直在这儿”看似是有些神经症的自语,却道出了刘志光的成长经历得到了升华,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心灵。

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就是人物的认知水平。电视剧《长大》中的人物,在经历了情感和社会的历练后,终于顿悟了人生,实现了离家出走、经历考验、迷惘彷徨、走向顿悟、失去天真到最后具备了人生和自身的认知过程。在情感的代际僭越后,实现了成长的“超克”,主人公各奔前程,正说明了成长的延续性,以及人生目标的确定性。探究电视剧《长大》的成长主题,对解读国产电视剧的文艺生态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通过本文的解读,填补了电视剧中成长主题的研究空白。

①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 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③ 埃里克・迪迪耶:《儿童精神分析五讲》,姜余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 张德龙.成长小说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张堂会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宋代青瓷与审美文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病区护士长年终工作总结(11篇) 2023年中班比较宽窄教案 比较宽窄教案反思(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