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研究

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研究

小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步下降的“生源危机”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视角,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实例,通过分析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对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生源影响,并提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人口因素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艾洪德,2013)。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与人口发展结构相适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人口结构发生了快速的变化。根据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标准,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意味着高等教育生源方面将面临着减少甚至短缺的危机,这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高等教育粗放的发展规模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存在功能性失调,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与管理效率的低下。“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已经明确指出要把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合理有效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不仅应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也应与人口发展结构相适应。面对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生源危机,高等院校不可盲目扩张,应积极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为此,本文将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视角,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剖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原因以及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等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高等院校生源的影响

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可以预测在未来十年里,中国青少年人口将会逐渐减少,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也将会出现开始下降的拐点。而这一变化趋势,目前情况下只是被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实情所掩盖,而将会在未来十年发展过程里慢慢呈现出来。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表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期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其中,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说明未来适龄生源将大幅减少。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新闻公报披露: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人口结构中老年人比重增多意味着年轻人的比重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给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客观、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青少年人口的现状,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有效的学科政策,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21世纪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2、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变化趋势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龄人口数量的持续下降,使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也逐年下降。由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达到1050万人,触及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最高峰。2009年总人数下降到1020万人,下降幅度达到3.8%。2010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总人数约946万人,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10%。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降至933万,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继续降至915万,较四年前减少135万。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再度下滑至912万人,出现了报名人数五连降的现状。

伴随着高考报名总人数的逐年下降,高等教育适龄人数下降的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严峻的招生形势,部分高校将有可能因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面临部分专业零投档甚至是关门停办的困境。学科专业结构作为大学的骨架,在学科专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上下足功夫。

3、广东省内生源供应总量将减少

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广东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亦是愈加凸显。广东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广东14岁及以下、15岁至64岁、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24.2%、69.8%和6.0%。截至2012年底,14岁及以下、15岁至64岁人口比重分别为16.0%和7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已达7.0%。从2000年至2012年期间,14岁及以下人口比重下降了8.2%,仅仅12年时间,青少年人口比重快速下滑,人口出生率降低,适龄人口数也将逐渐下降,从此趋势来看,必将引发广东省内生源的供需不平衡。

根据广外2013年招生统计表的数据显示,广外面向全国22个省份进行招生,广东省共招生3808名(含艺术生),广东省内生源数占据总招生人数的81.5%。虽然广东省是一个为数不多的近四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仍然保持增长的教育大省,但是根据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伴随珠三角产业开始外迁,外加楼市限购、落户政策收紧,以及广东适龄人口的变化,广东的高考人数增加势头正逐步变缓,预计2015年会出现拐点。由此可推断,适龄人口数量一旦超过拐点,将面临下降趋势。一旦作为生源主要来源地的广东省的高考报名人数数量下降,面对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主要名校的生源竞争压力,势必会给广外这个层次的高校招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广外学科专业结构的影响

1、优质生源竞争压力加大

生源供应总量减少,意味优质生源总量也将减少。如今,社会观念从“上一所大学”到“上一所好大学”的转变,使得优质生源在高等院校中的竞争显得愈加激烈。优质生源是一所大学品牌优势的保障,是高校长盛不衰的源泉(刘国明,2007)。如果高校优质生源大量减少,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挫伤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利于高校生源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引发学校综合教育水平直线下滑,甚至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上丧失竞争优势,动摇大学品牌的根基。 就实际情况而言,广东优质生的第一选择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性名校,或者是出国留学;第二选择是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省内一级名校。第三选择才是广外等有特色的高校。即便是学生群体总数有所降低,但优质生的供应量仍然能够满足中大、华工等高校的需求。相比之下,广外这个层级的学校在聚集优质生源,吸引优质生源方面与中大等高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人口老龄化优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广外应更加注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来吸引优质生源。

2、冷门专业遭遇困境

高校教育产业化的今天,专业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挂钩。由于文史哲类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工具性较强,且近年来相当数量的群体通过非学历教育或非正规教育学习该类专业,导致其人才呈现饱和状态、供过于求,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使得该类专业逐渐成为冷门专业。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专科中的语文教育列入红牌专业(失业量大,就业率低,月收入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将本科中的汉语言文学列入黄牌专业(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大,就业率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毕业生就业信息是评估学科专业优化与否的有效信息。如果某一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流向岗位非本学科专业的适用岗位,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此类人才供大于求,这类专门结构就有待优化(李宏伟,2008)。根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广外的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包括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4%,在全校各专业中处最低,其毕业生工作于专业相关度为48%,远低于全校各专业平均水平68%。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与自身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岗位,必将大大削减应届毕业高考生对该专业的兴趣。人口老龄化导致生源减少,此类专业将更难招到优质生源甚至会出现投档数少于招生数的窘境。而优质生源偏向于热门专业,这类专业即便招到学生,学生质量也将有所下降。此类专业学生也有可能由于存在对未来就业前景预期的悲观心态,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阶段消极被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导致学校输出的人才质量难以保证,专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状态,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对策建议:以广外为例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品牌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常永胜、钟育赣,2010)。广外目前有本科专业61个,分布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总的来说,现有学科专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充裕的办学资源和良好的办学条件,竞争优势较明显;一类是整体建设尚未完全到位,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小,竞争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劣势。各专业办学历史长短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为适应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的发展,取得在严峻招生形势下的竞争力优势,广外应以优化学科专业总体结构和内涵结构为着力点,提高学科交叉渗透的深度和层次,增强各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创建应用型、交叉型专业,对于一些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要及时通过整合、改革、创新进行调整或停办。

品牌特色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目前,广外现有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朝鲜语、泰国语、印尼语等4个语种)、英语、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日语、金融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俄语、西班牙语、汉语言、新闻学、法学等1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市场营销专业明确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国际化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系建设以及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案。广外应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营的总结,发挥已有专业优势,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源压力。

2、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提高专业结构的内涵质量

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开办专业的质量,一个专业的质量又取决于构成该专业各门课程的质量(何元贵,2011)。课程设置是构成专业的基本要素,决定专业内涵。课程设置的结构与质量决定了专业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因此是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宋宏、夏焰,2009)。当下,经济全球化使职业分化日益深化和职业流动日益频繁,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出“专”和“通”趋势。通过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实现专业口径的适度扩宽,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能帮助高校在人口老龄化的生源竞争中取得优势。

对此,高等院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基础课程。通过建立学科专业课程的大平台,加强学科专业的基础课,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和训练,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重视精品课程的改革深化。一所高校、一个学院所拥有的精品课程门数的多少,建设质量的高低等,已经逐步成为同行与社会认知高校和学院的专业水准的重要判断依据(何元贵,2011)。广外已有中级英语写作、法语口译、英语口译(课程系列)、英语语音、交际英语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普通心理学、营销渠道管理、当代商业概论等18个省级精品课程。在学科专业改革中应重点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的充实建设,进一步改革深化已有精品课程。三是注重专业课程和英语教学的融合。以财务管理(全英教学)专业和国际商务为例,在财会专业设置全英教学课程,在外语专业设置商务类课程,通过“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应用型专业知识”的强化教学,使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使外语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涉外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技能,进而优化广外现有的专业结构。

3、加大专业资源投入,试点改革经济类专业 经济类专业在第三产业中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发展前景。在广外现有的学科专业中,受当下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冲击作用明显且改革发展空间较大的是经济类专业,包括经济学、保险、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务、财政学等。提升广外经济类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调整和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为适应21世纪大经济、大市场和大科学的环境,体现经济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当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经济类课程体系,注重整体优化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定位,解决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李舟,2006)。因此,对经济类专业的调整和改革可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上,合理搭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核心课程的学时比例,扎实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上,应注意知识体系、经济案例的更新,并充分考虑经济类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交叉融合发展的特征,拓宽专业的服务面向,向第三产业倾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同时,相应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将有利于人才向国际化发展。总之,力求以多种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此外,为取得更有利的关键点竞争力,在经济类的招生层次上也应有所突破,可通过整合和新增部分师资力量开展该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双学位教育和高层次教育。广外以经济专业结构改革为试点,整体优化学科专业,将有利于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全方位竞争压力。

4、发扬外语专业优势,提升自身品牌档次

自我国进入WTO以后,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具有英语优势的高素质人才更容易在对外贸易交往中取得关键性优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从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紧缺的人才里就含有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专业外语人才(刘智强,2011)。高考毕业生在选择高校及学科专业时,就业前景和就业质量是其着重考虑的关键性因素。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将使高考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成才发展规划向专业与外语相融合的综合性人才倾斜,而广外在培养这方面的涉外教学上拥有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将成为一个显著的生源吸引点。

因此,广外应在这一领域继续提升自身优势地位,以“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加强语言类专业、涉外经济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稳步提升广外在高等院校中的知名度,加强外语教学与非语言类专业中的融合(袁长青、周富强、董金伟、郭进军,2008),形成“语言+专业”的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广外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生源减少的能力。

5、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对口专业建设

而就本质而言,高校专业结构是由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分工细化程度、劳动力组成结构等综合状况共同决定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结构及其数量的根本要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高校专业结构是否科学与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曹洪军,2011)。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王晓江、殷锋社,2012)。专业结构将直接影响人才输送就业的方向。专业与就业岗位的不对口将导致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造成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结构的改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外就业情况数据报告》显示,广外专业就业语言类、财经类专业对口率高、多从事贸易以及金融投资、咨询等新兴且具有潜力的行业,大多数进入国有四大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外资企业,其中以法语、会计学、法学、国际商务、财务管理等专业就业形势最为可观。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适应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大批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因此,市场的需要的变化应当成为学科专业调整的风向标。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广外应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大环境,顺应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根据自身的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优化专业结构,适当增加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人数,确保人才培养有效性,继续扩大广外的就业竞争优势。虽然2011年广外学生就业率在国内仅次于清华大学,2012年和2013年的就业率也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但广外要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维持这一长期优势,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势在必行,否则广外在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持续竞争中无优势可言。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导致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人口问题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议题。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生源危机中“危”“机”并存。面临当前严峻的招生形势,高等院校应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立足于当前的人口现状,同时兼顾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专业结构上进行创新性优化改革,便可在新一轮的高校招生变革中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对广外这个层次的高校而言,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应从课程设置这一基础和“源头”上提高专业结构的内涵质量,把强化基础课程、深化精品课程以及发展专业课程与英语知识相融合教学作为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优先考虑因素;此外,积极推进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注重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发展与优化,尤其加大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投入,重点进行经济类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在这面临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历史关头,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有利于高校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注:本文属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视角”201411846069)。)

【参考文献】

[1] 艾洪德:人口约束下的高等教育――生源拐点与发展转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3(9).

[2] 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常永胜、钟育赣: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以广外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

[4] 何元贵:大学精品课程持续建设问题研究――以广外大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

[5] 刘国明:优质生源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6] 李宏伟: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7] 李舟: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S1).

[8] 刘智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9] 宋宏、夏焰: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机理与路径选择[J].江淮论坛,2009(5).

[10] 王晓江、殷锋社: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

[11] 袁长青、周富强、董金伟、郭进军:凸显院校办学特色,优化拓展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进展[J].教育导刊,2010(1).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质量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大班新年教案及反思(汇总5篇) 最新初中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 初中历史小论文格式(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