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研究

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研究

小编:

基于效率与优势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动研究

[摘要] 选择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两个维度来考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体系, 对该地区1997-

2006 年工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地区工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规模化的扩张与专业化的提升两个方面

的特征, 这是本地区结构升级、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内市场整合程度深化所共同推动的结果。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相对优势相对生产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 年来,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简称珠三角地区) 始终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

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带动和示范的作用。2006 年珠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153 万

元, [1]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按照当年平均汇价折合6166 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 居于上中

等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收入区间的中游水平。经过了多年来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 现有的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支撑了作为“中国制造” 基地的珠三角地区30 年的快速增长, 目前遇到的土地资源

紧张、劳动用工短缺、能源价格上涨、环境承载力告急等一系列问题表明这种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转

折点上。[2] 如何推动珠三角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认为, 一个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

构的变动, 而现有的产业结构变化又决定着未来的优化与升级。搞清楚珠三角地区产业是如何走过来的

问题, 有利于我们在把握这个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众多看法中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更适应于该地区发产率的两个纬度相组合的分析法, 对该地区工业结构变动做出实证性分析和判断, 旨在揭示出一些对未

来产业优化与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的趋势性特征。

二、理论框架

考察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往往围绕着它是否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而展开的。波特[3] 提出了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特征与决定因素及它们相互联系的理论, 但是在他的理论框架中, 我们难以找到对

产业竞争力的衡量与评价指标。显然, 没有这种可行的评价指标, 就等于缺乏可观察的手段。我们认

为, 衡量一个地区某一个产业竞争力应该包含两个纬度: 一是一个地区内某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

所具有的生产效率, 比如说, 在一个地区内, 家具与纺织业究竟哪一个行业更有效率, 这可以通过库兹

涅茨[4] 所提出的“相对生产率” ① 这个指标加以观察。比如说, 全社会的产值与劳动力总就业量之比假

设为1, 这可以看成是相对生产率的平均水平, 那么, 相对生产率大于1 的行业属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

业, 相对生产率小于1 的行业则为低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二是相对优势指标, 即一个行业在一个地区内

的产值份额与在更大范围内的这个行业在这个范围所占份额之比, 比如说, 珠三角地区的服装行业占珠

三角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与全国的服装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之比, 如果这个比值大于1, 那

意味着在这个地区内的这个行业具有相对优势, 如果这个比值小于1 , 那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缺乏相对优

势。我们用区位熵② 方法来计算这个指标。因为这个指标自1940 年代以来通常被经济地理学者或区域

经济学者用于描述一地区的生产专业化程度。[5]

现有的研究文献分别从这两个纬度做过有关衡量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但是, 没有把这两个纬

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 单纯一个纬度的分析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一个在本地具有较高的

相对生产率行业是否在更大范围内也具有相对优势。如果在本地可能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率, 但是, 在

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相对优势, 那么, 把这种产业打造成具有全国性竞争力的产业可能就需要花费更多

的力量与成本。所以, 我们把两个纬度结合起来, 就可以观察到使用单一指标所无法同步观察到的地区

工业结构变动的多样性, 进而也可以看出地区结构调整的多种可能性。

两个纬度的组合可以把一个地区的工业数量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相对生产率和相对优势都大于1 的

产业, 这表明某一种产业不仅与该地区其它产业相对具有优势,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相对优势。二

是相对生产率与比较优势都小于1 的行业, 这意味着这类行业基于两个纬度的观察都缺乏竞争力。三是

相对生产率大于1 而相对优势低于1 的行业, 这表明这类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比较优势, 但在本地区

内仍然具有较高的相对生产率, 换句话说, 这类行业具有本地化的比较优势。这往往是由本地区的资源

结构与市场需求偏好所决定的。四是相对生产率小于1 而相对优势大于1 的行业, 这种行业在本地区可

能缺乏相对生产效率, 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有竞争力。这是由本地区与全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由此

带来的行业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

考察这四种类型产业与地区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有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静态视角主要是分析一个

地区的工业部门数量在这四种类型中的分布情况。如果一个地区工业部门在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都大

于1 的象限中占大量, 或占较大比重, 那么, 这个地区的工业从总体上看是具有现实竞争力的, 相反亦

然。所以工业部门在这四个类型中的分布结构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产业的现实竞争力状况。从动态角度可

以观察到一个地区在四个类型中在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变动情况, 这种变动不仅可以观察一个地区产业竞

争力程度, 比如说, 从一个地区在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产业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可以看出该地

区产业竞争力的变化, 而且, 也可以分析该地区产业竞争力取向的变动, 这种取向主要指一个地区的多

样化与专业化程度, 又比如说, 一个地区在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产业数量虽然减少了, 但是这些行业在

全国范围内中的产值比重都大幅度提高了, 这意味着该地区强化了产业专业化的程度。的分布与变动。

三、数据分析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如表1 所示。根据上述分类, 我们这39 个行业分为四个象限,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把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象限作为Ⅰ类, 把相对生产率大于1 而相对优势小于1 的象限作为Ⅱ类, 相

对生产率小于1 而相对优势大于1 的象限作为Ⅲ类, 两个指标都小于1 的象限是Ⅳ类。图1 是1997 年

珠三角地区工业部门的分布结构, 图2 是2006 年该地区工业部门的分布结构。

首先, 在1997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分布中, Ⅰ类聚集了14 个行业, 占了整个行业的35.9%, 这

类行业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除了电力、煤气与水等提供本地市场需求的公共性行业部门之外, 还包括了

轻纺工业、机械装备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等部门。Ⅱ类产业占了30.8%, 这类工业部门主

要分布在食品、木材加工和烟草等轻纺行业以及

石油冶炼、化工、金属加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等。

Ⅲ类工业部门占了12.8%, 这主要集中在家具、

服装、制鞋和皮革等传统工业部门; Ⅳ类工业部



图1 1997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部门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图2 2006 年珠三角地区工业部门相对生产率与相对优势

- 13 -年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

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 200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没有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矿采选业两个行业的统计; 由于

从2003 年开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变化, 取消了木材及

竹材采运业, 新增了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石

油加工及炼焦业变更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由于统计口径变动不大, 本文依然将1997 年的石油加工

及炼焦业和2006 年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相

对照。19

9

8、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门主要是采矿、橡胶、煤炭等资源型工业部门, 占了20.5%。这种结构分布表明了1997 年珠三角地区

两个指标都大于1 的工业部门是占大量的, 同时这种占大量的工业部门是多样化的。除了电力、煤气和水等公共服务部门和机械装备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没有明显的变化之外, 主要

是减少了塑料、食品等轻纺行业的数量。Ⅱ类增加到了16 个工业部门, 占了整个工业部门的41.1%,

这个象限变成了工业部门分布最多的一个类型, 包括了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轻纺产品和有色金

属、化工、医药以及通用设备等重化工业部门。Ⅲ类聚集了8 个工业部门, 大部分属于传统的轻纺工业

部门, 诸如服装、家具、塑料、皮革、工艺制品以及文教体育用品等, 这部分占了20.5%。最后一类剩

下了三个行业, 即纺织业、木材加工以及橡胶等, 这部分所占的份额最低, 仅占7.7%。了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部门的数量变动, 这可以直接反映在每个象限中的工业部门数量上; 二是工业部

门的价值变动, 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指标反映出来, 一个指标是每个象限中的工业部门增加值占整个

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 这说明工业部门伴随着每个象限的数量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变动。我们用每个象限

中的工业部门附加值占工业总附加值的比重来反映这种价值变动。另一个指标是区位熵指标, 如果把1

看成是平均水平, 那么, 大于1 的程度越高, 就表明这种优势就越明显; 相反, 在低于1 中, 偏离得越

远, 这个地区的这类产业劣势就越明显。14 个减少了到了10 个, 这意味着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相对生产率和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数量

减少了; 在Ⅱ类中, 工业部门的数量从12 个增加到了16 个, 这表明了在全国缺乏相对优势而在本地具

有较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数量增加了; 在Ⅲ类中, 工业部门数量从5 个变成了8 个, 这意味着在国内具

有相对优势, 但是在本地缺乏生产效率的行业增加了;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Ⅳ类中, 即工业部门数量从

8 个减少到了3 个, 这表明了既缺乏相对生产率又缺乏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数量的下降。

仅仅观察每个象限的工业部门数量变动还是不够的, 我们用上述所说的两个指标看一下伴随着工业

部门数量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变动。相对优势也从2.01 减弱到了1.87。这表明了珠三角地区具有相对优势也成为支撑力量的产业竞争力都

有所减弱。Ⅱ类的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份额从22.5%也降低至20.2%, 相对优势也从0.61 降至0.49。Ⅲ

类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比重则有明显上升, 从11.6%升至16.8%, 但是, 这类工业部门在国内具有的相

对优势却有所下降, 从2.25 降至了1.84。在最后一类的Ⅳ类群中, 工业部门附加值所占比重从4.4%降

至3.6%, 而相对优势则从0.42 升至0.65, 这表明了本地一些不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却向着国内的平均

水平靠近了一些。

概括地说, 经过了10 年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工

业结构变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规模化的扩的第Ⅲ和第Ⅳ类工业部门都是相对生产率小于1 的

行业, 第Ⅰ和第Ⅱ类工业部门都是相对生产率大于

1 的行业, 我们从相对生产率发生了变化的具体工

业部门的特征来看, 相对劳动生产率降低的部门有

从Ⅰ类移至Ⅲ类的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印刷

业以及从Ⅱ类移至Ⅳ类的纺织业均属于劳动力密集

表2 工业部门增加值比重和比较优势《广东省统计年鉴》; 1998型的行业, 保留在Ⅰ类中的工业部门基本上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部门; 发生了劳动生产率提高

的行业有从Ⅱ类群转移至Ⅳ类群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

物制品业, 表明了采矿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珠三角地区生产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向资本密集的转变。

显然, 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Ⅰ类和第Ⅱ类工业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

高的行业趋于集中在基本密集型行业的过程, 从而引起了基于资本投入的规模化扩张。从后者看, 10而增加值比重则仅从61.6%减少至59.4%, 平均每个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从4.4%增加至5.9%; 具有相对加到76.2%, 平均每个行业的比重从3.85%增加到4.23%。这表明珠三角地区虽然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

数量减少了, 但是这些行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却增加了, 这可以看成是专业化程

度提高的结果。

四、变动解释

为什么在这10 年中珠三角地区工业结构会发生这样的变动呢? 我们认为, 这主要是三个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阶段转换的时期, 这种转换一方面来自于持续增长了20 多年的轻纺产业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改

造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来自基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引入大量重化工业项目的推动, 诸如汽车、化工、能

源、钢铁以及重型设备等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纷纷落户珠三角地区的, 这使得工业结构转型成为可能。

当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时, 相对生产率大于1 的工业部门必然向

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 随着这种集中的趋势, 产业规模化优势也会得到显现和加强。因此, 一些传统的

轻纺行业如塑料、金属加工和印刷依然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 在本地的相对生产率已经从大于1

转变为小于1。

第二, 国内一些地区在轻纺工业发展中形成的后发优势对珠三角地区的同类产品产生了一定的替代

效应。虽然珠三角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而率先建立了以日常工业制品和耐用消费品为主的轻纺工业体

系, 但是, 这类行业的国外技术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同时模仿生产的技术门槛也较低, 因此, 在

走向全面开放的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内地的许多省份都建立了类似的轻纺产业体系, 加上这类新建

的工业部门往往具有技术设备新、产品设计新以及用料的技术含量多等特点, 地方保护主义因素以及以

引进技术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在这类产业升级方面的能力有限等等, 因而珠三角地区生产的这类产品越来

越大程度地被成长起来的内地产品所替代, 这就是一些传统的比较优势行业, 诸如“珠江水、广东粮、

粤家电、岭南装” 等食品、饮料以及医药制品等从Ⅰ类群向Ⅱ类群转变的根源所在。

第三, 地区之间的贸易扩展与市场一体化程度推进深化了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程度。20 世纪90 年

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轨, 国内市场整合程度也在曲折地向前推进。我们之所以使用

“曲折” 这个概念, 是因为基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保护行为所导致的市场分割及地方壁垒等因素确实

阻碍了我国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但是, 这种阻力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止这种市场整合的进程。越来越多的

有关中国市场走向整合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肯定性的证据。[6] [7] 事实上, 珠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部

门数量的减少表明, 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形成的多数工业部门在国内都有相对优势的格局已被打破了, 然

而, 剩下的一些工业部门所具有的附加值份额的相对优势却有强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专业化优势得以不

断地显现。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 由多样化优势转向专业化优势应该说是国内市场一体化推进的结果。

在经济开放程度一定下, 缺乏国内市场整合程度的推进, 就难以深化一个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在方法上把以往被学者们经常单独使用的两个指标, 即相对生产

率与比较优势整合起来, 由此将现有的产业分布在四种类型中。按照这个分类, 分析和把握一个地区工

业结构分布与变动的多种可能性, 这有利于突破以单一指标观察结构变动的线性思维的认知局限。二是发生着两个方面的结构变化, 即规模化优势的扩展与专业化优势的强化, 这是本地区结构升级与国内市

场整合程度深化所共同推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提升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推进, 珠三角地区在未来的工业结构仍然会朝着

规模化与专业化方向变动。因此, 我们认为, 第一, 现行的结构政策不应建立在改革开放前20 多年因

珠三角地区先行一步而形成的工业部门全面领先的多样化优势理念基础上, 而应放在加速国内市场整合

程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基础上, 从而推进该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水平与优势。第二, 在该地区的资本密

集型产业份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密集型产业链条长的优势, 加强中小企业配套与集群

性发展, 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从而减少该地区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阵痛”。第三, 加大该

地区内部市场整合的力度, 通过多边协调机制来减少各地市地方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为专业化与规模化

优势在该地区内部得以充分扩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Miller, M. M., L. J. Gibson, and N. G. Wright (19

9

1) . Location Quotient: A Basic Too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J] .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9

(2).

[2] 波特(M.Porter). 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 [M] . 李明轩, 邱美如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3] 西蒙·库兹涅茨(S. Kuznets). 各国的经济增长(中文版) [M] . 常勋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4] 王珺. “中国制造”: 特征、影响与升级[J] . 学术研究, 2007,

(12).

[5] 白重恩, 杜颖娟, 陶志刚, 全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 . 经济研究,

2004,

(4).

[6] 陈敏, 桂琦寒, 陆铭, 陈钊. 经济开放与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证据[C] . 载自Ross.

Garanut, 宋立刚主编. 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国际法上的废除死刑(1)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结婚时领导发言稿说优秀 工作报告明确了目标和方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