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虚拟社会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虚拟社会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小编: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加。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多发频发,并呈现出多种新特征。通过合理分析当前网络舆情事件现状和网络舆情事件引导面临的困境,政府应不断提升公信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畅通网民利益诉求通道,合理引导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探索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网络信息 舆论引导

作者简介:汪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些年来,中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取得持续增长的同时,计算机网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经济的增长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网络也逐渐成为了民众发泄不满情绪的一大平台,一些社会现实中发生的问题经过网络放大迅速传播,扩大了其影响范围。网络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其放大作用、难以辨别性使网络舆论真实性存在质疑,极易走偏方向,影响政府和民众。如果政府及时辟谣,纠正信息的走向,网络舆情事件可能转向良性发展,反之,政府如果反应不及时,信息获取滞后,疏导不合理,其事件发展可能转向恶性,不易控制。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通过对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的总结,网络舆情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一)参与主体多元性

社交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网民除了在数量上增长之外,其整体素质也日益提高,参与主体更是多元,从普通网民到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都活跃在网络之中。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中的众多知名学者,其言论的参考价值极大,甚至可能改变整体舆论导向。网络参与主体日趋多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网民涉及众多社会领域,学生、农民、农民工、学者、白领、政府官员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使网络舆论观点丰富多彩;其次,众多参与主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同一网络舆情问题的不同看法让网络信息量迅速扩增并迅速传播。参与主体的多元带来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各种舆论沿着网络快速传播产生了极大的网络舆论压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引导释放。

(二)事态发展周期性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网络诱致突发事件中的本体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会达到一个高潮。”网络舆情事件与一般突发性公共事件类似,都具有突发性,但同一般突发事件不同,各种网络媒体的介入使舆论导向难以被政府预测,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更加不可控。社会敏感话题一经产生,就有网民将其放在网络之中,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传播,在互联网内以指数爆炸的方式传播,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论坛、贴吧等方式迅速获取相关信息,以自己为信息节点,以跟帖转发以回应,继续在网络中传递信息。网络舆情发展的周期性使政府监管和引导得以有一定规律性,政府能够在合理区分舆情传播阶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三)网络参与低成本性

在网络发展初期,网络是一个容易让民众普遍接受的新事物,普通民众很容易参与网络事件的讨论。网络一个特殊而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第四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参与也愈发为民众所接受。互联网中汇集了众多舆论观点,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传播很容易形成围观态势,极易吸引众网民的注意。同时,网络具有隐匿性,使得人们发表言论时不再有所忌讳,表达观点更加自由,也趋于不理性,这极大降低了参与成本。首先,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网民可以匿名发言,缺乏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强有力约束,增加了言论的自由性;其次,一般网民只是以转发、跟帖等方式表达见解,使网民可以在不损害其自身利益前提下参与网络舆情事件,低成本扩大了网络参与的规模,也增加了政府的舆论压力。

二、当前网络舆情事件现状及分析

(一)网络舆情事件多发频发

注:以上数据中,天涯社区、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人人网为主贴和转帖总和

(二)网络政治参与愈发专业化、常态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参政议政意愿大幅度提升,网络参政愈发普遍。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网络的日新月异,更加大了“网络问政”的力度和深度,使网络政治参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带来网络政治稳定,亨廷顿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但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是公民政治参与率提高的反映,随着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和提高,网络社会变得愈发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处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网民有更加丰富的渠道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在评论网络舆情事件时也更加理性,参与也越来越专业化。网民可以相互联合,通过各种渠道对相关热点事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得出的结论以加大诉求的筹码,给政府施压。 (三)网络舆情事件发展和控制陷入怪圈

虽然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加碎片化,但网络舆情发展有其发展的规律性。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来看,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和政府控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获得公众特别是广大网民的关注,即单事件不能发展成公共事件的话,政府多以躲避的姿态出现,依靠网络传递,扩大影响和社会参与,发展成网络舆情事件,迫使政府介入;但由于政府公信力降低,面临“塔西佗陷阱”的挑战,使政府与网民相互不信任,加上政府网络监管不力,造成事态的发展更加不可控,网络舆情得不到及时引导与排解,使得网络问题继续激化。怪圈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与部分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三、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引导困境

网络是把双刃剑,庞大的信息量给政府治理、民众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网络舆情事件得以产生与发展。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热情高涨,但网络平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网络舆论发展态势不可控性,而网络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部分网民容易被一些舆论领袖引导。近年来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性事件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几起网络反腐事件的成功反映出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视,但仍有监管不利、引导不及时等众多问题。

(一)政府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乏力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加之一些突发事件处理不力,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公众对事件的密切关注和深度追踪,源于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不信任感和不公平感。”网民对政府不信任,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为维护自身利益、部门利益,运用公权力与民夺利,处理事务不公正不公开,形成“网民越关心,政府越隐瞒”的怪状,更有部分政府官员在利益的绑架下可能习惯性地瞒报虚报。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部门不能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趋势,容易误判局势,不能适时合理引导舆论走向,使网民更加对政府能力不信任。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弱化了政府的权威,使公众在面对选择时容易偏向谣言,而倾向偏离政府的引导。

(二)网络舆情监督预警不到位

网络错综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有些政府及其官员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和预警重视不够,网络舆情事件极易发酵,造成重大影响。由于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不易判断,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和及时回应,但一些地方政府监督不到位,预警体系不完善,回应不及时,引导不力,总等到一般的舆论发展成网络舆论热点时才做出反应,导致突发事件的产生。一些政府官员不正视网络舆论,要么任之传播,不做回应,要么对网络舆论“围追堵截”,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压制,缺乏政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容易造成矛盾激化,事件升级。而政府强行干预网络舆情发展只会适得其反,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三)信息公开不及时使得网络舆论极易失控

近年来公民整体素质提高,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政府却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面临着信任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大众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而网络谣言的出现又令网络环境更加复杂,故政府发布的信息应该更加及时、权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信息的扩散。然而政府信息公开却不尽人意,对政府的执行力产生不良影响。当网络舆情产生时,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回应滞后,信息公开不及时,更有甚者采取回避态度,使得网民无法即时获取真实信息。部分网民更由于的得到信息不完整不权威,容易听信谣言,传播谣言。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传递的噪声增多,使网络舆论极易失控,阻碍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和排解。

(四)利益诉求难以实现导致网民非理性参与

网络媒体的参与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极易形成网络舆论“一边倒”的态势,部分网民只是跟风,人云亦云,造成网络舆论混乱。网络“容易导致网络无政府主义;网络会带来非理性政治参与,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不利因素。”网民的非理性给政府的信息沟通造成很大阻力,使隐藏在舆论后面的利益诉求难以实现。一般来讲,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找到又一条表达利益诉求的通道,由于相关制度体制不完善,政府和网民沟通不顺畅,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的缺位和失位,使网民利益诉求表达不通畅,社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网络舆情事件的预防与引导

“随着网络社会的扩张,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对待网络舆情,若控制引导不当,会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正常治安秩序,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强自身机构建设,不断增强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能力。

(一)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网络舆情的不良发展和政府的公信力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致力公信力建设,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仍然显得不足。政府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政府为了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首先,政府要做到和网民的良性互动,加大政府回应力建设,利用政府官方网站、微博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和网民互动,认真对待网民的批评,及时回应网民诉求,采纳网民合理的建议则是对网民的最大的信任;其次,网民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理性参与网络舆情事件,政府面临谣言时要及时向网民澄清,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删除和屏蔽一些不当言论,防止谣言蔓延,政府更要及时回应民众,拿出权威数据资料信息辟谣。通过及时回应,以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引导舆论走向,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完善网络舆情监督预警工作

如今社会到处充满风险,网络虚拟社会也不例外。监督是预防的保障,完善的监督体系和良好的风险预警是政府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基础和重点。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政府应完善其监督、预警体系,首先,政府官员要增强危机意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提升官员素质,不能以维护政府形象而试图压制网络舆论;其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督,组建专门网络舆情监督机构,指派专员从事相关工作。做好相关预案,做到网络舆情事件及时预警,便于日后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和处理。政府必须做好网络舆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分析往常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特点,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对网络舆情发展做出科学预测。 (三)健全政府网络舆情事件信息公开机制

进一步信息公开是政府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应创新网络管理体制,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首先,健全政府官方网站功能,开设专门板块,及时信息公开,快速回复网民反映的问题。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及时在官网和主流媒体上关注事件发展,同时官方微博、论坛也应及时答复网民的跟帖,积极采纳网民的合理的建议,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疏导网民情绪,让众网民时刻看到政府的身影;其次政府要在事后认真总结,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正视网民的批评和建议,及时纠偏,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形成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面做到全方位信息公开。

(四)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尤其是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是对政府很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网络问政热情的提高也对现代政府管理方式很大的考验。首先,要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完善电子政务的功能,政府领导要通过网络定期和网民沟通,了解民众利益诉求,及时回应处理网民提出的问题;其次,要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强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以网络为媒介处理政务,在信息链条缩短的现状下,实现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的掌握,清除网民利益诉求表达障碍,以合理引导网络舆情事件;再次,改革现有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机制,突出政府在突发舆情的引导作用,创新网络舆情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各级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在法治保障下分析、引导网络舆情事件。

当今社会已步入风险社会,而我国又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深水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普通大众更乐意通过网络平台来参与社会管理,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才导致各种网络舆情事件频频发生。在各种媒体的干预下,网络舆情愈发严峻。各级政府理应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认真总结规律教训,制定合理的制度对网络舆情事件加以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网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政府更应变治理为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

热点推荐

上一篇:谁在“群殴”腾格里?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电力安全工作总结发言(4篇)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200字(优质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