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的思考探究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的思考探究

小编:乐战平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是教育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在这一大趋势中占尽先机,名利双收。我们仅从每年出国留学潮中就可见一斑,现在,中国学生的出国热己经从高等教育领域向基础教育领域蔓延。时不待我,我们的高职教育不能再固守本土化而成为游离于这一浪潮的一叶孤舟,必须迅速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职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化的概念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国高职教育而向世界,博采各国高职教育之长,并把本国的教育理念、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融合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功能中的趋势和过程。就本质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按市场规则的合理流动,是一种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

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技术、技能教育在全球的推广与流动。目前,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过程。本质上是发达国家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在高职教育领域向他国进行的教育服务贸易,同时弘扬本国语言,输出文化和价值观。

二、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为一种爆炸式的增长,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数量上、规模上可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肩,许多高职院校的体量远超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但这种外延扩张型的跨越式发展,仅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取胜,高职教育内部系统性的矛盾则在全国性的评估中暴露无遗,突出表现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层次不高、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不适、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脱节等深层次的问题,导致所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不仅无法真正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而且离所谓国际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去甚远。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国际化状况看,教育国际化一直都是美国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美国的34个州制定了关于开展全球教育的相关章程。2004年,欧盟在1987年的伊拉斯漠斯计划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伊拉斯漠斯世界项目计划,旨在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澳大利亚更是设立了国家层面的澳洲国际教育处,直接推动国际化战略。

相比较而言,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在理念的完整、普及乃至实际举措方面还处于启蒙、起步阶段。对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必须注意从长远的角度和服务国际贸易的高度来审视办学实践,思考如何利用国际资源位学校的教学发展服务。尽管我们许多高职院校也有一些类似国际化的举措,如外派教师进修实习、和国外高职联合办学、与跨国企业校企合作等,但这些举措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非自觉,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或从自身局部经济利益去考量,本质上还从属于本土化的内涵建设需要。

从国家层面看,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着眼点放在普通高等院校身上,对高职教育并未明确提出国际化的要求,也就没有出台明确的高职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虽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但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要求却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2年工作要点中,也仅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意见。李克强总理今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定的任务措施之一是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

三、高职国际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高职缺乏国际化战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经济制约、观念落后、实力不济和体制束缚等诸多方面。

1.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方式与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与国家经济的开放度、全球化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水平大致决定了教育水平,但经济的外向程度则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其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阶段早己结束,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引领和支撑着高职教育特色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日益成熟。

新加坡40多年的高职教育状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岛国新加坡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新加坡的教育国际化,是从职业教育开始的。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历史较早,国际化的程度很高,尤其是它的高职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资源、教学方式乃至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国际化特点。

我国改革开放也就30多年,历经资本输入到资本输出。时至今日,我们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一批国企、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但与引进来战略相比,我们的走出去战略显得就不那么顺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既是高职国际化的最根本动因,也是高职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2长期闭门办学的思维束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的通病是封闭式办学,办学思想被束缚。以竞争意识为例,鲜有高职院校以国际化目光看世界、谋发展。长期的闭门办学,导致办学者思想僵化,办学经费依赖政府投入,人才培养满足于自我评价。即便身处网络化时代,我们的国际化办学理念要生根发芽也显得那么艰难,不仅办学者,整个社会这方面的理念都还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市场化运作日益成熟,输出教育,赚取外汇,而我们国内却还在为市场化这一命题争论不休。这也是为何在我国千所高职院校中,鲜有秉承国际化理念办学并一以贯之的原因之一。

3.自身办学水平和实力决定了国际化的程度。实力决定了话语权,实力产生出自信。现实中,很少有国外留学生来我国高职院校就读,所谓合作办学,基本是合作招生送国外留学。我们也通过国家外籍教师管理中心引进几个外籍教师,以作点缀,却很少主动寻找和引进急需的工科类外籍教师,并带动我们的教材、教法的改革与进步。

我们的国际化合作主要集中于文科、计算机等办学条件、实训环境要求低的专业,而那些对实训条件要求高、投入大的制造类专业,却很少有合作。以高职教育大省江苏为例,文科专业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这些行业技术知识含量不高,在国内国际化程度也不高,对员工国际化需要也不迫切,但由于这些行业办学成本低,常常被首选办学和国际化。而一些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国际化步伐却不快。

4.办学体制的禁锢。高职办学中的体制机制问题由来己久,不仅对高职的国际化发展,即使是本土化发展也是肇肘颇多。在一个僵硬、诸多限制的体制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却得不到落实,不仅难以产生源于自己的先进理念,也丧失了许多原创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于是,学习、借鉴与跟踪便成为常态。不仅如此,国外许多先进理念、方法,我们无法直接采取拿来主义,除了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外,体制的不同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化运作、文化基因中对体力劳动的鄙视、高校管理中学术权威权重过低等许多负面因素,都能直接、问接地影响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看,高职教育是否国际化与国际化程度,就大局而言,是一国是否制定并出台国家层面的高职发展国际化战略,并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调整状态;就基层而言,是学校是否具有国际化办学的眼光、策略和举措,包括国际化行动的方向、思路、目标、措施和政策保障等,是一所学校国际化理念的集中体现。心由此可见,高职国际化不应是被动的、零碎的,更不应是应景式的。

1.树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意识,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竞争。制定并出台相关的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措施,以指导并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谋划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从高职教育的产业化开始,开创高职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

2.苦练内功,解决现阶段高职依然存在着的主要矛后和困难。政府和学校要始终坚持内涵建设不动摇。从宏观看,要在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上力争有所突破,真正落实人本思想,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广大知识分子不仅是社会的良知、更是社会的良心;从中观看,要着力解决高职校企合作肤浅的老大难问题,努力使高职实训环节与行业一流企业保持同步,真正体现和打造高职特色;从微观看,要有效提高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确对专业教师的技能要求,使双师型这一称谓名副其实。

3.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眼睛不仅向内看,更要向外看,在转变意识和完善自身组织架构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在确定的国家中选择合适的学校、合适的办学机构以及合适的外企(尤其是在国内的外企)签订协议,寻求合作。除了己有的教师进修、学生出国留学等做法外,要在交换留学生、教师互聘、引入国际化课程和标准、培养师生的国际观,等方而有所推进,谋求世界范围内的一切可用资源为我所用。既学习借鉴,也输出教育和文化,在国际化竞争中磨炼自己,发展壮大。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基于“全息性耦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社区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大全(22篇) 2023年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小学(优质14篇) 幼儿园反恐防暴安全教育反思总结实用(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