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教育国际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研究

基于教育国际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研究

小编:

摘 要:文章强调“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即生产力”。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剧,教育亦须同步即教育国际化。在此背景下教育改革应特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并储备适应国际社会生产劳动的技能人才,并且在国际分工活动中发挥其活性剂作用。笔者以此为目标,简述了当前国内外职业技能人才的管理体系,尖锐地指出了国内职业资格认证存在的问题,譬如职业教育与行业缺少有效沟通与协作, 各种技能认证信息高度不对称, 特别是证书的公信力在劳资市场的信誉度、认知度低下等;相较于国外完善的职业技能资格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先从顶层设计、立法入手全面整理和疏浚,再从行政执行角度打破隔断,把“证书――能力――教育培训――岗上人力评价”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向全体劳动者开放的证书体系,使技能应用在中国高速奔向国际经济舞台的道路上良性高效运行,让技能真正担当起振兴民族、振兴中国制造的责任。

关键词:技能人才 国际化 职业资格认证 策略

一、国内外职业资格管理体系现状概述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对于人才技能素养的考评管理制度。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设定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对技能人才开展认定或考核或评定, 最终对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首要之举是从国家立法的角度赋权确立技能人才管理领域的行动依据。随着社会生产力、现代化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技能的日渐深化,对提高岗位从业人员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要建立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从立法上、制度上、管理上确认技能人才的内涵和标准,实施上开展多部门尤其是教育与企业参与的技能培训、考试、认证和任用一条龙管理;职业教育认同产教融合的理念,从制度设计上要截断企业的参与无据可依的不足。还有,在劳动就业市场,被国际领域认可的职业资格证持证量显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底气。“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即生产力”,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剧,教育亦须同步,即教育国际化。在此背景下,教育改革应特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并储备适应国际社会生产劳动的技能人才,并且在国际分工活动中发挥其活性剂作用。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有丰富的技能人才的战略储备。基于以上技能人才价值观,他们建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技能发电站即“职业资格制度”。尤其是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其完善的职业资格制度、专业化水平很高的资格认证机构、严谨有效的职业技能标准和教育培养体系已形成。譬如德国和英国等,正在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他们的职业资格制度,经过历史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庞大、复杂、普遍应用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欧洲一些国家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立法,他们还对资格证进行系统设计,严格执行,动态监管,并实行职业资格注册公开透明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监督制度,保证了技能人才持证上岗,技能素养可靠,社会信任度良好。这些职业资格有效地把雇主和劳动者放在透明公开的社会劳动力的天平上,职业资格证就是一面金字招牌,通过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实现劳动力合理的地理间的流动,借助市场规律的辐射作用,把劳动力要素发挥到最高效,并使之成为向全体劳动者开放的证书体系。

而在我国,笔者调研后发现,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尽管众多教育经济学者早就开展了此方面的比较研究,也认同社会的呼声,并建言献策,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上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下到地方各级政要都统一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确立了技能兴国职教培育技能人才储备的大政方针,即今天的大职业教育观,但从内容上看,技能人才的顶层设计统筹管理教育培训手段和方式方法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当前最需要的是在国际化的视角下立法立规、规划设计,全面梳理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深化改革,尝试建立一套系统的,严谨的和规范的管理实践体系。

二、国际化对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现实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经政府认定,表明劳动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和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但是当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管理问题多多,不容乐观。譬如,职业教育与行业缺少有效沟通与协作, 各种技能认证信息高度不对称, 特别是证书的公信力在劳资市场的信誉度、认知度低下,还有就是我国忽视了与国际市场互通认证人才共享机制的建设。以上种种弊端显著的影响如下: 首先,表现在职业资格获取的主战场即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谁在教,教什么,学与岗,证书与应岗实施能力之间,始终还是少有成功衔接的“两张皮”。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应用价值缺乏一致性和动态性。其次, 就业准入政策没有标准和依据,行业间自律不严,或少数持证上岗也因特定人为因素影响执行上形同虚设,最终是有证与无证都无所谓,培训机构大量考证培训却消耗了巨大的财富。社会上职业技能资格的公信力十分弱。再次,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我们的技能人才国际地位低下。形成这一局面的,在于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与国际职业技能的互通。按照国际现行规则, 从事相关职业者必须持有公认的认证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就业准入法律。还有,内部职业应用政策执行上各行其是,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各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合, 还形成了各自准就业的土政策, 培训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假证泛滥,真证名不符实,造成的后果是有证无市、有市不看证。如许多用人单位, 特别是私营企业招聘, 未经职业资格认证的劳动者不仅占用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生的就业份额, 也给生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而地区和行业保护主义倾向对职业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推诿影响了社会公开公平度,产生了用工歧视,如同工不同酬、同技能不同顶岗等等。同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进入市场开始, 就伴随着浓重的利益色彩。要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真正衔接, 会受到行业保护主义的阻碍。由于职业资格标准与学校教育要求不一致, 使得职业院校学生需要花费一定数额的费用, 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的培训与鉴定, 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以上问题客观存在,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大事,除非我们重开闭关锁国的国策。目前,信息技术已渗入各行各业, 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着各个行业升级换代,对我国来讲, 由于国情使然, 经济全球化加速,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要想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摆脱中低端的局面,缩减差距,对内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从职业教育领域实施技能人才提速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基于国际化背景开展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全面改革,引领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合格的劳动力,是当前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发展对策

凡此种种,根源上在于无据也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管理混乱, 内涵实质匮乏。变革牵涉面至少关涉教育部门、人事劳动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等等,还有统筹沟通、协调机制。 笔者认为以下可以阐释认证项目的有效尝试:

1.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体系

发展至当前,我国基本完成了职业资格管理系统设计,但远没有成熟完善,这个还要梳理整合。在国家层面赋权人社部设立了专门机构全国统筹管理职业资格事务,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管理中心”,对我国当前的职业资格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管理,其规划设计摘录如下图:

笔者完全赞同以上设计规划,详细全面,后期在执行中按图索骥即可。

2.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职业资格保障体系

任何好的规划设计还要有强悍的执行保障,我国的职业资格管理项目尤其要重视这一点。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全力实施:首先是要有明确、详尽的职业教育立法改革,保证技能人才的地位、相关部门的权责和义务,使得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譬如企业的参与、打击假证泛滥、培养内容资质空虚等问题;同时尽快完善已有的职业教育法规,尤其是地方性的行业性的法规,打破垄断和隔断,依据更新的职业规划设计,保障国内职业教育的实施、证书的获取与管理,由各级主管机构依法行事,消除证书管理无主、机构多证书多却形同虚设的局面。其次是要从国际职业特征的视角,秉持国际合作中国民待遇条款的精神。这就产生了如何在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上促进我国公民跨国就业以及如何认证外国职业资格的问题。由于中国政府目前尚未与其他国家政府签订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协议, 所以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国家规定的职业(工种), 原则上必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而中国人在境外从事职业或工种 如何接轨,却无从管理和进行人力援助。所以本国政府应与他国建立类似协议,与他国互助合作,引导境内外行业协会互通,互认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全面管理就业或上岗并保障证书的国际公信力,即该证书须经过本国公证机关公证,实现双边可查可管。

3.建立职业资格证项目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职业资格证项目要想全国一盘棋,光有系统设计、保障执行还不行,还应有面向社会劳动者的监督机制,让资格证在阳光下行走,迎来“规矩”,杜绝管理机构的乏力遗留的问题。第一步是在国家管理中心实施全部证书注册登记,分级归属管理,落实到用人单位和持证者,对违规不达标的职业资格持有发放要从法律上进行严格清算。第二步是依托国家职业资格数据库大数据,清理证书类型和效用期,使持有人先注册在岗的实施岗位操作鉴证上报考核;有证书无对应岗位或有岗位无相应技能证书的则到制定机构鉴证,给于一定的从业周期,到期自动注销,最终使得全社会能够公开公正透明地任用技能人才,并给予相应的劳动价值回报。这就是技能动态鉴证机制,提升我国技能证书的公信力。

4.开展有效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最后是要严管技能获取的提供单位即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对其要进行培养质量水平认证,用国际先进标准进行认定,资质在国家中心可查,培养情况可溯源,对社会公开其教育培训及其信用信息,以此监管职业资格的内涵。这一模块的实施主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即高校和资格培训认证机构来实施,人力资源保障中心应从管理渠道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瓶颈,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职业资格考证方式, 在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过程中构建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实训用人机制的互动平台。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职业资格还处在发展阶段,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坚持“技能人才”是强国之本,全面培养技能人才,用系统管理和证书赋予技能人才标签,从素质和内涵上进行提升,面向社会重塑其公信力,让全体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力市场有效使用人力资本、尊重人力价值,让人力资本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开动马达。

当前我们不是没有设想和规划,但最主要的是在具体执行上的困难,特别要打破隔断,把“证书――能力――教育培训――岗上人力评价”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向全体劳动者开放的证书体系,媲美国际上德国技能模式,让技能应用在中国高速奔向国际经济舞台的道路上良性高效运行,让技能振兴民族、振兴中国制造。 我们的主管界要上下齐心,各个环节要为人才的产生、培养和任用扫清障碍;培养机构要在能力上提升,能胜任人才培养,人才技能信用可靠,岗位能力有效;社会合理恰当使用技能人才,依据相关制度的保障、激励和规范,充分发挥人力生产力的价值。最后,我们寄希望于人社部的综合协调管理,使得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之间有效地联动,开发符合国际需求的高规格的专业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更好地融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

参考文献

[4]米靖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包制度述评[J].教育与职业, 2005,

(2)。

[5]李洪波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历史与国际比较[J].继续教育, 2005,

(6)。

[6]张灵 吴开军 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现实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6,(01)。

[7]蒋晓旭 郭雪梅 完善中国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02)。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农村初中生就学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餐饮经营情况报告(汇总5篇) 铁路路线心得体会(通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