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论我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现状研究

简论我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现状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通过对参加过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的访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现状,总结出了其在文化课考试、专业技能考试以及面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及多元智能观出发,结合实际对高职单独招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待为我国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单招考试;改革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是经国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批准,高职院校单独确定入学标准、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单独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考试方法。考生在参加报考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核后,如果被正式录取就不需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了。而没有被正式录取的考生还可以再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

通过对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的探索,发现单独招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录取标准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考核,录取标准的制订是依据考试中几门科目的总成绩排名从高到低来进行录取的,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其职业特色。在选拔方式上,面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般高职院校所制订的面试分值在整个单招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三是单招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文化成绩差但是职业能力强的学生,高职院校也是他们非常合适的选择。参加高职单招的试点院校对在动手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如获得过省市级相关奖项,即使该类学生在参加高职单招考试中总分未达录取分数线,也可以通过严格的招生审核程序进行破格录取,为特长生求学提供了机会。但是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在高职单招考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有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单招考试的考核科目和招生方法方面都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由于高职单招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个新事物,在以往的教育理念和高职招生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高职单招考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考试科目以及方法层面的问题非常明显,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选拔。本文通过对单独招生试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访谈以及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小结,总结出在单独招生考试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1.文化知识考试没有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考核内容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其笔试内容也与高考题不同。高职单招考试应该重点考核学生的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理解协调能力等,即考核的重点是考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书本文化知识。如2008年在上海市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考试中,在笔试环节的考试科目是综合能力测试和英语听力等技能考试科目,而不同于传统的与普通高考雷同的考试。此次考试没有直接考核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而是在综合能力试卷中灵活考核考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水平,考试题目大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综合能力测试中除了考核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能力外,还对考生进行了时事政治的分析、法律常识、职业生涯规划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在一些试点高职院校中,却仿效普通高考的考试模式进行人才选拔,没有注意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在招生考试中没有重视或者完全忽视了职业能力综合测试的重要性。在这样一种考试选拔方式下,很容易在录取过程中错过一批在职业动手实践方面不错的学生,影响高职选拔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职业能力测试中出现类似公务员考试的试题

在考试题目的确定上,应该牢牢锁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偏离目标,题目要和专业相关联。命题院校在命题前要通过对企业、用人单位所聘用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确立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再制订笔试考核标准。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职院校的命题人员在命题过程中为了方便,直接引用公务员考试或者各省市的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到单招试题中,使职业能力测试与高职院校选拔考生所需能力相脱节,考试没有起到真正的选拔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高等教育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规范的关于高职单招职业能力测试的考试标准。

3.面试考核标准难确定,面试成为形式 4.没有制订科学规范的考试标准,造成各省招生冷热不均现象

教育部《关于2010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是“各试点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以职业技能测试为重点的相关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并未对考试命题规范以及考察方式作出规定。这样各省制订的考试标准不一,不规范,造成了各省招生的冷热不均现象。没有考试严格的标准,也造成了高职单招考试中一些不公平性事件。 "

二、高职院校单招考试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解决高职单招考试中问题的理论基础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基于这一界定,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就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的理念进行解析。

(1)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为能力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劳动生产方式也已经从流水线运作方式发展为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相应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经由垂直式直线管理模式逐渐发展为更利于人事管理和操作的扁平式生产组织方式。企业所需的不再仅仅是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而是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的新型技术工人,因为只有这类人才可以顺应企业要求从事高智能工作。以上这些情况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招生方式,注重对考生文化基础水平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考核。

(2)多元智能理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入学考试都非常重视对文化知识水平的考核,相应的考核方式就是以对逻辑分析智能方面的考核为重点,较少关注节奏、视觉、音乐、空间、动觉智能等方面的考核。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逻辑智能水平相对较低,而在动作智能或者节奏智能等方面较强,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水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而数理逻辑能力较差的学生同样可以被培养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高职教育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2.解决单招考试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目前高职学院实行单招,就是要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要,并形成一种更富弹性和开放性的招生机制,其实也是普通高考录取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从发展趋势来看,单独招生会慢慢成为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规模会不断地扩大,但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高职单招是探索和逐步建立起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招生方式,其关键是要从不同专业的要求出发制订选拔录取的标准,在多样的形式中应重点把握四个方面的工作,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综合选拔机制。

(1)文化知识考试分专业笔试,考核专业所需基础文化知识。

1)笔试试卷由语文、数学、英语、职业能力四个部分组成,逐步加大对考生职业能力、综合技能、科普知识的测试,其分值所占比例不低于语、数、外所占分值比例,让高职单招考试有别于普通高校考试,使之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笔试分为三大类。由各试点高职院校自主命题,即笔试一般分为文史类、理工类、三校类。各个类别的考试侧重点不同,文史类在试卷四个部分中重点考核英语、语文;理工类在试卷四个部分中侧重考核数学、英语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三校类在试卷四个部分中应相应减少语文、数学、英语的比重,重点加强对职业能力的考核。试卷各个部分具体的权重可由各校根据专业特点来确定。

(2)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来考查考生的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不同的专业所考查的内容不同,杜绝以往高职所有专业用同一张卷子进行考核的方法。在对考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考查中,重点考核学生对中学时代所学内容的综合应用,这些题应该具有职业针对性,具有代表性,题目数量不宜过多,只要能考核出学生是否具备该专业所需基本能力就可以了。[3]相关测试的试题可以邀请教育学家或者心理学专家来组织出题,然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对考生进行这方面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有的学校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在学院录取或者选取专业时的参考,不计入分值。也有的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列入考生考试计分的范围。

(3)改进面试模式,在实践场所考查学生的素质。改进面试模式,减少面试人数。如前文所述,考生人数太多,人均面试时间太短,无法考核出考生的实际水平,而且可能存在蒙混过关的学生。以往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面试的时候就在教室里进行,由于场地的限制,考官无法客观了解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使考生无法充分展现其职业实践能力,从而使面试没有发挥其理应发挥的选拔作用。因此,面试环节应该安排在实践环境下进行。在面试过程中,可以请用人单位的代表来参加,从而更加容易招到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实现了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格与人才目标上的一致性。这样有利于公正考核学生的能力,也有利于改进面试环节的不足之处。在这一考试环节要做到公正公平,杜绝“印象分”的出现。

综合素质测试可以采取综合素质考察表的形式,分项进行分值的设置,参加面试的工作人员依据表格里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然后汇总,算出平均分,确保公平与公正。

(4)教育主管部门需制订相关的考试规范,对高职自主命题的放权把握好度。高职单招考试作为一种新的高考录取考试方式,还处在改革试点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好管理的关口,加强对单招考试院校自主权的监督,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教育主管部门应总结在单独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单招考试方法,提高考试质量,制订出完善的单招考试规范,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赴德国电企学习培训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工伤事故心得体会 2023年防冻防滑应急预案(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