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大学生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关系

论大学生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关系

小编:

摘要: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信仰教育的历史使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必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一是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信仰教育层次性和现实性;二是结合实际,分类开展信仰教育;三是着眼长远,建立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统一的信仰教育机制;四是从宗教信仰宣传中吸收有益成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信仰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2-207-02

一、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

信仰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所不同,主要是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使人们感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1 信仰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神圣化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庸俗化甚至功利化。而克服这一弊端的方法只能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把信仰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让学生以一种实现最高价值的心境去实践理想信念。有了信仰支撑,学生的思想、行为就能因为神圣化、崇高化而具有明确的动机,从而产生强劲的内驱力。

2 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道德教育是解决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等品德问题。政治教育是解决立场、方向的问题。把这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主线就是信仰问题。只有把信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会有坚定的奋斗目标,才能使道德行为从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真正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因此,只有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线,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一个可信又可行的有机整体。

3 信仰教育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贯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信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全部人类知识产生出来的典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和建设就能成功;并建立起为实现这种信仰而努力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和毅力。很显然,对大学生而言,树立这样的信仰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任务能否实现,从本质上说,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信仰教育的历史使命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信仰教育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它把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融为一体,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原理课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教育,而且在信仰体系中,唯物主义信念就是一种基础性的哲学信念。概论课中的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信仰教育,它通过政治立场、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的教育形成统一的政治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信仰教育,它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而是要内化成道德信念。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信仰教育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决定的。大学阶段是信仰需要的生成期和选择期。从年龄上看,大学生有独立的意识,需要有奋斗目标。从文化层次上看,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对社会发展有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本身表明他们有信仰的需要,但对信仰的选择还处于盲目状态。所以,当学生还没有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正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所在。

3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信仰教育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时代要求决定的。当前,各种信仰的争夺日趋激烈,信仰的传播者和宣讲者的社会角色越来越明显。反对和抵制非科学信仰尤其是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各种信仰都有可能对个人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确立最终信仰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比较和选择。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科学信仰观的教学,使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加强信仰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

1 改革教学内容,突出信仰教育层次性和现实性。高校信仰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使大学生坚定“四信”: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四信”的灵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四信”的核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四信”的现实表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四信”的落脚点。在教学中我们只能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目标逐步升级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最高层次,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教学作为信仰教育的重点,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最科学的信仰。而当前,我们信仰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遵循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法律。在信仰教育中不能就信仰谈信仰,一味强调信仰的重要性,还需注意其现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而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用基本原理分析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结合起来,更具有时代性。

2 结合实际,分类开展信仰教育。(1)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思想不稳定,以情带教效果可能会更好;而高年级学生思想较成熟,理性的阐述加以情感的感染,效果会更明显。另外,采用采用对比法、辩论法等,让大学生在比较和辩论中选择科学的信仰。(2)应注意不同层次的信仰需求。第一,对于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侧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部分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对于他们的信仰教育,可以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使他们成为正确信仰的坚持者,在党组织中发挥带头作用。第二,对于一般学生可以侧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使大学生自发地以“八荣八耻”作为人生准则,使他们的行为自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第三,对于信仰产生误区的学生侧重科学信仰的教育。对这类学生,应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坚定信仰,使学生相信科学知识,认识到对虚幻存在物的追求是不存在现实根基的。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就会从实际出发,用理性的、唯物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着眼长远,建立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统一的信仰教育机制。过去高校信仰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信仰教育机制不健全。为了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有必要完善信仰教育的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作用不可替代。但是,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实效。所以,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即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统一,使学生信仰教育成为一个合力发挥的过程。这一工作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辅导员来完成。专职教师采用课堂讲授、讨论交流的形式把信仰观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工作辅导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夯实,而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再放到课堂中去讨论解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二者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又使实践活动与教育主题、专业学习相结合。

4 从宗教信仰宣传中吸收有益成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宗教也关注“三观”,强调灵魂净化、慈悲兼爱。从总体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宗教信仰宣传的影响力大得多,但也不能不看到在某些地方和某些层面,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正急剧扩大。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大部分所谓的学生信徒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但一部分大学生寻求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他们主要认可宗教的人文关怀、道德意境及其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宗教宣传中吸收有益成分,以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公安机关保密教育心得体会(汇总9篇) 2023年锂电池企业宣传口号标语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