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视野下的无意识教育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视野下的无意识教育

小编:

【摘 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改进,无意识教育已开始被不少人所认知和了解,慢慢变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无意识教育所具备的平等性、多样性、隐蔽性、愉悦性和渗透性等特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民主性、方向性、开放性等基本原则,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运用

一、无意识教育的内涵

无意识教育是作为“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即设置受教育者未能明确感受到受教压力的情景,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具体而言,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无形和潜在的教育力量,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依托各种文化、活动和宣传媒介为载体,通过教育者发出的刺激信号来挖掘、调动受教育者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受教育者在一种完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在熏陶感染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从被动施于教育变为主动接受教育。总之,无意识教育它能隐蔽教育的目的性,丰富教育的形式,强化教育的艺术,扩充教育的空间,使受教育者几乎不能察觉教育者的意图,然而又使受教育者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不知不觉却自觉自愿地受到了教育,有效消除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开放、平等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需要

无意识教育是相对有意识教育而言的,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有意识教育占主流。有意识教育推崇以说理、说教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过于追求教育的系统化、有序化和规范化,导致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入情、不入理、不入脑的状况。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上偏远,带来教育内容上的空洞,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强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说教,行为模式急切、枯燥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教育方式上,基本是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这种单向度的无条件压服往往将受教育当做教育的吸收器,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抗化,出现人学空场的现象;教育效果上,意识教育重知识理性,忽视人的培养,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这个学科更注重的是人的情感的体验,想象力的丰富,自由的获取和思想的解放。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恰恰是一个由知到行转化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知、情、信、行四个关键环节。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流的意识教育开始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和课题,表现出不能切实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新变化和新需求,其日益凸显的弊端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当今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一些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实效性、方式的完整性、效果的稳定性,需求的多样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特点,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必须要在坚持有意识教育的同时,认真研究、探讨、把握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在这种大环境和需求下应运而生并作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所具备的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隐蔽性,教育方法的间接性,教育载体的多样性特征,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传统的有意识教育相比无意识教育具有新的独特优势,有着有意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能够有效弥补有意识教育的不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和途径。

三、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一)无意识教育倡导的平等性帮助师生营造理想的交往情境

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和平等的教育,注重营造相互尊重的环境氛围,方式上讲究启发和诱导,能让无意识教育的主要对象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的压制和附庸状态,学生不再是教师和教材的附庸品,感觉不到老师在刻意教育自己,学生能自由地去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世界、调动自身的直觉和想象力,能动的观察世界,并能自由地发表内心的想法和意见,有效帮助自我达到人性解放的目的,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做到自决。在这种平等的双主体的存在状态下,不仅教师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学生同样具有人性的存在,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表现出最直观的关系是脱掉由于监督、禁忌所造成的心理防御和虚假面具,表达出真实的意见和感受,做到人格和心灵上的平等,在民主平等的交往过程中享受知识和人格的魅力。在这种状态下彼此都具有意义领悟的能力,交往中更多的是超越知识进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平等地展开对话、实现共识,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平等性和民主化。

(二)无意识教育蕴含的情感愉悦性协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人格的养成更多的是个体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性、精神修养分不开的”,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在人的接受系统中居于最高层次,这样使得无意识教育较其他的教育而言更生动形象,更容易打动人心。无意识教育就是让主体在愉快而轻松的环境下,通过形象性、典型性的塑造来顺应人情感的特点,不时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种种激情,让受教育者的情绪体验和想象力变得丰富,在一种陶醉、愉悦、亢奋、激动等愉快的情绪中被熏陶,情感中的尊严感和使命感得到空前的洗礼和升华,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具有高尚人格的生动、感人的典型,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启迪教育,在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带动下让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变得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创造性思维变得活跃,使人自觉自愿的情愿接受和服从教育,主动要求对自我进行提升和充实,最终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健全。 (三)无意识教育具备的隐蔽性特征能有效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无意识教育不搞形式单一、模式固定的教育动员,不搞直白的政治宣扬,没有开门见山的直述道理和引经据典的直率劝导,是一种无教、无意、无形、无声的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它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将教育的意向、目的潜藏,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积极引导。通过悄悄将教育的意图和内容润入学生的心田,使其获得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顿悟,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内化为受教育者强烈的信念和意志。受教育者便会有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受教育就成为其自觉追求,促使受教育者去实践、去作为,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会产生枯燥无味,虚伪之至,上当受骗之感,从而也不会产生逆反之心。

(四)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

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也称为灵活性、广泛性。其教育特点和方式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状态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讲究的是无时无刻,随处随地的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更注重在每个教育的环节中加强情景的创建,让受教育者无时无刻和不显山水,不露声色的情境下无形中受到影响和暗示,最终在这种默默的熏陶下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达到自我感受,自我顿悟和自我升华的成效。同时无意识教育是依附载体进行的教育,这种载体可以是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各种活动或者是集声、形、光像于一体的诸如多媒体尤其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同时也可以是教育者的无形人格魅力或一种优良积极的群体文化氛围。这种载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决定了其教育性质的自由性和多元化。对于传统的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是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采取正规的教育形式,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当今随着社会高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网络的发达,日益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和多元性特征能突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主的单一教育场景和讲究固定教育模式的教育方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极走向多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能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 龚志宏.论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 科恩.自我论四[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 董立刚.关于无意识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4(7).

[4] 杨志明.无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1996(1).

[5] 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6(6).

[6] 陈金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

[7] 陈志厚.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无意识教育的现实需要[J].文教资料,2011(10).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面效应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军训期间入党思想汇报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军训(汇总11篇) 最新社会实践班会活动总结(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