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若干基本原则

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若干基本原则

小编:蒋海涛

制作多媒体课件犹如拍电影,要经过统筹、脚本、编码、制作、调试等多个环节。教师不仅是课件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课件的制作者。不同的教师会制作出风格迥异的课件,但一些基本的原则却是要共同遵守的。

一、盛装上阵谈背景

多媒体课件不能没有背景。背景可以奠定整个课件的基调,烘托气氛。一个课件的主题是严肃还是活泼,喜庆还是凝重,都可以通过恰当的背景表达出来。微软公司的Office套餐中预设了多个PPT课件的设计模板,其分类的依据就是背景图片的风格。

刚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人往往只重视技术细节,不太关注课件的背景,因而只以开发软件默认的背景为背景,这在大多数场合也是适用的。随着对软件认识的加深,制作者就开始自主设计课件的背景了。用图片做背景是一件必须慎重对待的事情。首先,精美的图片往往体积大,这无疑会使课件的体积随之增大。其次,背景图片的选择一定要和课件的主题相适应,如果选择不当,会破坏整个课件的基调。最后,过于鲜艳的图片会妨碍课件展示的文字内容,使学生眼花缭乱而看不清楚。背景如同多媒体课件的衣服,只有衣着得体,才能登堂入室。完美的课件背景不是整幅的图片,也不是纯色背景,而应该是以白色为主基调,带渐变和制作者单位(或学科)标志的模块式背景。多媒体课件是用来展示的,而展示所用的背景一般都是灰白色的投影屏幕。深色的背景在个人电脑上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投影到大屏幕上就差强人意。为了保证最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就应该选择偏白色的背景。但是,纯粹的白色未免过于单调,所以,最好加些渐变色,并在课件边角位置加上小型图片,使版面更加协调平衡而又且不失灵动。

二、来得清楚,去得明白谈过渡

过渡,指显示单元(或声音)出现和消失的方式,是对象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中间阶段。没有过渡,不会影响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有了过渡,会大大提升课件的档次。屏幕就像一个大舞台,文字、图片、按钮、声音等是参加演出的演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就是合理地安排哪个演员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登上舞台,在台上如何表演,又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退出舞台。只有调度得法,才能演出精彩。经常使用到过渡的地方是对象出现和消失的时候。用过渡表现对象从屏幕外部滑行到指定位置,或由小变大,或由透明(Alpha=0)变为不透明(Alpha=100)等,可以把对象从无到有的过程展示出来,消除对象出现的突兀感,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当一个对象需要离开舞台时,也应该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逐渐消失,不宜简单地直接擦除。对于舞台上曾经出现的每一个对象,都应该做到:来得清清楚楚,去得明明白白。过渡总是要花费时间的,这个时间不宜过长。某些比较花哨的过渡,如PowerPoint中的弹跳、玩具风车等,偶尔用一次还让人觉得挺新鲜,再用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吸引人了,第三次用学生会觉得烦了,如果出现第四次学生可能就要怒了!过渡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太具体。如欲显示一个对象从屏幕左端快速移动到右端,只需要在其运动线路上先后出现几幅图片就可以了。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因为视觉暂留的原因,会不自觉地加上中间过程,把离散的图片补充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

三、京剧脸谱谈版式和文字

版式设计至关重要。所谓版式,就是版面布局,是文字、图片、标题、页脚、版心的组织关系。版式如同京剧脸谱,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多媒体课件从使用性质上来说,是属于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即教学辅助工具。无论课件做得多么漂亮,也不可能改变其在教学上的辅助地位。因此,多媒体课件必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极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堆砌文字,一个版面上密密麻麻都是文字,让人一看就眼晕。日本工程师高桥发明一种被称为高桥法的PPT设计方法,就是用极端简单的方法呈现文字。高桥法认为,每一页PPT上不应该超过10个文字,应采用极大的字体凸显在屏幕中央。采用几个特大字突出PPT中的关键词,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难忘。微软的Office套餐中,直接把制作幻灯片的组件称为PowerPoint,字面解释就是重点显示出重点即可。很多人总是觉得PowerPoint中预设的标题和页脚部分占用了太多的空间,于是就尽量压缩标题和页脚以空出更多的版面来显示更多的内容,这种做法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幻灯片旨在突出重点,每一个页面的内容都不宜过多,内容多了,就会主次不分,无法突出重点。如果一个页面实在显示不完,可以分页显示,只不过多几个页面而已。纯文字的页面不会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一个页面最好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图文并茂,不但增强趣味性,而且强化说服力。如果与文字相关的图片找不到,放几幅不相干的小幅矢量卡通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们在观看时会天马行空地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一般来说,理工科的多媒体课件应该细致而严谨,页面内应密布图表、按钮、坐标曲线之类,以显示理性思维之精细深刻;文科类的多媒体课件宜简单明朗,页面内应有图少字,以彰显感性思维之自由奔放。学科不同,布局的风格也应不同,荷花清香,玫瑰娇美,各具特色,无需攀比。

四、大珠小珠落玉盘谈配音

多媒体课件所能呈现给学生的,目前为止,只是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但是,二分天下居其一的声音信息,却经常被忽视。没有丰富配音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称之为多媒体,充其量只能称其为默片。

多媒体课件的配音分为背景音乐和音效两大类。背景音乐往往应用于制作片头,明快热烈的开场音乐先声夺人,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醒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课件运行过程中也可以配上淡淡的背景音乐以渲染气氛,但一定要设置背景音乐的控制开关。音效是一些体积较小的声音单元,却是决定配音成败的关键所在。音效总是和对象的变化(或运动)相关联的,如闪烁、变形、变色等。对象开始变化时,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结束时,都可以有针对地选择音效。配音时还应考虑到声音的滞后效应,配音的时机要稍稍提前于对象的变化。音效不仅能增加课件的趣味性,还可以把声音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巴普洛夫发现铃铛可以激发狗分泌消化液,其实人类同样对声音具有条件反射。某个知识点伴随着特定的声音多次出现,可以使学生们把这一知识点和与之相关的声音联系到一起,即所谓的时间接近效应。看到知识点,就会想到声音;听到声音,就会想到知识点。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接受刺激,学习的效果无疑会大大提高。

五、像软件工程一样考虑问题谈编程

不写一行代码而完成整个多媒体课件,也是有的。经过复杂程序设计的课件,却可以实现学生们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因而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像《高等数学》这样理工科的多媒体课件不能没有程序设计。课件以学科知识为算法基础,通过复杂严谨的程序设计,把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既能检验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深度,又能提升多媒体课件的层次。使用没有编程的课件,就像是给学生们放电影,从头到尾,学生们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希望他们看到、听到的信息,只能被动地、无选择地、无参与地接受。即使有一些交互,也只是改变信息出现的顺序而已。而带有程序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则像是一个应用软件,学生可以自己构造问题环境,通过与课件深层次的交流,以无限的可能情况来检验学科知识的真伪,甚至在交流中发现新的知识。

不要试图逃避编程。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用非编程的手段来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为此,可以不惜代价,花费大量的时间,想出数不清的变通方法。如果这些方法也可以称为算法的话,绝对会让一些资深的软件工程师为之惊叹!实际上,在很多时候,使用编程的方法要比非编程的方法更节省时间,而且会达到更逼真的效果。要想做一个受学生们欢迎的课件,就需要教师在后台付出更多的艰苦劳动,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并且,程序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主流的媒体制作软件都带有脚本设计语言用于程序设计。

六、双管齐下谈动画与讲话的同步

可能是受了传统胶片幻灯片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经常要等动画播放完毕静止下来后,才开始讲话,讲话告一个段落后就停止讲话,接着播放下一段动画,播放完毕后再接着讲,简单地说,就是动时不讲,讲时不动。这种授课形式十分常见,甚至在多媒体课件大赛现场也屡见不鲜。一动一静,动静分离,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控制节奏,教师不用担心话没说完,最大的坏处是授课断续不连,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积极求学的学生而言,眼睛和耳朵是可以同步工作的。一边播放动画,一边进行讲解,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动画内容随着讲话不断更新,讲话内容配合动画画龙点睛,能够造成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快感,大量的视、声频信息会使学生全神贯注不敢走神。

有关调查发现,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的速度在每分钟300字左右,而平常人的速度大约每分钟200字。这就是说,人类说话其实是很快的,看上去一大片的文字,读起来可能没几分钟就结束了,这在设计讲话的内容时需要特别注意。

热点推荐

上一篇:市场营销方针的制定及运用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我们家的年味初二(优质21篇) 最新生态修复工作计划 生态修复工作汇报优秀(十篇) 酒店西餐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