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及现代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及现代启示

小编:

【摘 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富民思想,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对当代经济建设的借鉴:富民与富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先富带后富,走全民致富的道路;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 藏富富民;开源节流;以政裕民;精神足民

一、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的集中产生及历史原因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近出现了“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乐无疆”的说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大量的富民思想,如孔子提出的“藏富于民”思想,晏婴的“薄敛厚民”思想,孟子的“恒产论”和“轻徭薄赋” 思想,荀子的“开源节流”思想,墨子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东国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为富民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农奴大量转化为农民,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农民有了土地和一定的经济自由,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社会整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富民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内经济恢复和诸侯间的竞争双重压力,迫使诸侯国不得不制定让利于民的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长年战火,人们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作为各国的统治者,迫于国际竞争和国内恢复生产的压力,不得不采用先进的自耕农生产方式。通过降低税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税源,提高本国统治的竞争力。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促使统治理论也开始重视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对财富的占有。

二、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综述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富民思想

儒家代表孔子主张“藏富与民”,在民富问题上还主张要用“礼”、“义”来调节人们的求利行为,主张“富而后教”。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恒产论”即肯定劳动者对财富的占有,主张统治者要“轻徭薄赋”。此外,孟子还提出“寡欲”,目的是个人通过“养心”,社会通过伦理和道德说教,调节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提倡等级制的财富占有观,富民的上限就只能停留在衣食无忧层面上了。儒家集大成者荀子提出了“开源”, “薄敛” ,“节用”的三位一体的富民富国论,后来被总结为“开源节流”。荀子认为发展生产是富民与富国的基础,通过“薄敛”做到“藏富于民”,同时由于税基减小,但生产和交易活跃,扩大了税源,国家财政收入反倒是增加了。最后要做到“节用”,保证社会财富的积累。至于财富的分配,荀子主张“贫富有差”,财富的占有因符合礼仪标准。《荀子・富国篇》主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

2、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节用利民”利民思想

墨家的富民思想的核心是生产和节用。他们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提出了经济服务型国家的起源观,《墨子・尚贤中》指出“官府实则万民富”,主张国家通过税收将财富集中到府库,然后通过公共财政保护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公共支出的需要。为了保证税收不浪费,《墨子・节用》强调统治阶层要“节用去侈”,“加利于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3、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精神足民”论

《老子》认为造成社会矛盾尖锐,人们饥寒交迫的主要原因是“其上食税之多”,即贵族领主的压榨所致。《老子》主张通过“均贫富”和“损有余而补不足”。叶坛认为,古代“均贫富”思想有两种,一种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等级分配制度的调节器;一种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剥削和压迫而要求平等的愿望和理想。《老子》的均平富思想就属于前者,原因是他的“精神足民”论。老子的富民以“知足”、“寡欲”为前提,《老子》五十七章认为“富莫大于知足”,要求人们“无知无欲”。《庄子》更是否定物质进步的意义,主张“不多食乎力”,“富则多事”,“掷玉毁珠”,“毁绝钩绳而弃规矩”这类强烈仇视技术和文化进步的口号,可以说走到了“精神足民”的极端。

4、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富民思想中包含着国家赋予人们富裕的思想的基因,这种自上而下的富民思想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管子・牧民》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富国与富民并重。东国法家《管子・五辅》谈到“六兴”,要求国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给以帮助和便利。《管子》有很多可操作性的税收主张,总体提倡轻税或不征,反对重复征税,主张“征于关者,不征于市;征于市者,不征于关”。国家财政税收的保障主要靠专卖和国营收入等方式获得,解决了国富与民富的矛盾。秦晋法家商鞅、韩非从富国强兵的统一六国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国富民贫”的思想,《商君书・弱民》提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把富民看作只是从属于富国的一种手段。通过税收将社会财富集中到国家手里,保证国家战略物资的需要。这种超常规的做法长期推行,必然损害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富民思想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富民思想带有浓厚的国家本位色彩。春秋战国时期的富民思想,是传统自然经济社会思想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富民思想带有浓厚的国家本位色彩。国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富民问题,即富民隶属于富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生产、薄敛、节用的三位一体的富民逻辑。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沿着物质富民和精神足民两条线索前进。“物质足民”体现为百姓的衣食无忧,“精神足民”则表现为对这种物质富民状态的认同和说教,也更多的体现为封建社会制度对人们经济活动的限制。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内容总体的特点是宏观多,微观少。很多思想家都是关于富民与富国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性的设想,到底能否做到或实施的效果怎样,思想家们并没有太大把握。

四、春秋战国富民思想的现代启示 1、富民与富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在建国初期,百业待兴,这时候处理收入分配的关系时,偏向于减少消费增加经济建设资金,使经济迅速壮大,做大经济蛋糕做,建立富民与富国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积累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率下降,合理使用分配资源变得越来越困难,劳动者积极性下降,公平问题变得突出和复杂时,因该及时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使社会财富的分配向消费倾斜。

2、先富带后富,走全民致富的道路

封建社会提倡按等级占有财富,并且通过礼仪和法律加以说教和强制。富民的层次一直被限制衣食无忧阶段,严重的限制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反过来,统治阶层通过特权占有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他们畸形的消费结构不利于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导致不劳而获风气的蔓延,还会激化社会矛盾。千年来王朝更替频繁,却很难打破封建制度牢笼,使生产力得到本质的解放。所以,现阶段,我们因该鼓励和宣传百姓的创富的行为,不应该为财富的占有设置先天标准,扫除百姓创业致富的各种行业和部门准入,鼓励百姓致富。尊重富人,学习富人的致富之道,走全民致富的道路。

3、扩大消费,拉动生产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是投资拉动型经济,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很大。如何加快转型,使经济由外需拉动型转向内需消费型,对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意义重大。重要的是通过减税、转移支付等方式有效调节分配结构,增加劳动者收入;调节生产结构,促使制造业转型升级,满足国人的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完成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的良性经济循环。

4、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政府、资方、垄断行业、管理层过于强势,造成权力失衡。弱势特别是农民、农民工、临时工群体利益诉求不畅,造成三农问题至今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根本措施就是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民工提高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加弱势群体的人大代表比例,使他们有权利和能力发声。通过改变权力分配的架构,使他们的富裕得到权利和制度保障,富民之路走得更坚实。此外,农村落后有历史原因,传统工农业“剪刀差”的积累方式发展并建立城市的工业基础,但农村的发展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现阶段应加大力度执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速科技、网络、教育兴农,尽快使农民的收入得到边际改善,提高亿万农民的消费能力,开拓农村市场。以推动城乡经济互动,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叶坛.富民富国论[M].北京出版社.1991.98.

[2] 中国会议.我国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权力分配失衡. 第四届“海峡两岸农村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社会养老服务”研讨会会议文集.2014.9.

[3]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6] 范文澜.中国通史(1、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中“村会”源流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端午节健康领域教案大班(优质18篇) 最新公司营销总监销售工作总结 公司营销总监销售工作总结报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