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

论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

小编:聂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文化强国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现实世情、国情下的时代产物,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对于更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唯物的、辩证的、科学的文化观,其精髓在于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石,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立场,以解放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华,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文化观分析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立足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结合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任务,创造性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建设思想。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即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深刻揭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战略目标、指导思想、重要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新时期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等新思想、新论断,显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最深厚、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频频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家力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要创造性发展中华文化,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借鉴了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也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欧洲之行,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强调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3]这些重要论述,把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相联系,把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联系,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文化而又借鉴世界文明、学习西方文明但不盲目照搬照抄的科学态度和博大胸襟。

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在对当代国际、国内的文化发展态势和现状进行深入、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以及如何实现文化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世界文化发展显现出日益复杂的形势。一是全球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国际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人类以跨时空的交往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全球化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常态。二是全球化剧烈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和民族认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日益突显,导致文化冲突连绵不断,甚至引发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文化软实力在深刻改变国际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改变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力量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那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对全球文化发展态势的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国际背景。

(二)西方文化的隐性渗透

伴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采取隐性手段,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不断扩展和延伸的趋势。[4]一是利用互联网和广播、电影等媒体和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平台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大量传播西方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二是以宗教为掩护,派遣人员以教师、学生、专家、学者等名义来中国进行宗教活动,以宗教的方式和宗教的语言攻击社会主义制度,鼓动信徒要信神而不信人,企图达到分化民众、西化中国的目的。三是通过基金会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精英分子,培养听使于西方的领袖人才。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高度重视和强调要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员前途,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方文化渗透的高度警醒。

(三)转型期道德文化的失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但在物质繁荣的背后,在社会转型时期,也隐藏着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正如浙江大学安伦所言改革开放30多年成果斐然,经济腾飞、国势崛起,中华民族已步入辉煌盛世。然而歌舞升平的经济繁荣背后,中国社会也面对着信仰缺失危机。社会出现了向物质追求单边倾斜、精神文明荒废、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衰落、腐败猖獗等问题。如果忽视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化解,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5]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自己的道德信仰,那将失去根本和灵魂,失去前进的精神动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深意识到,必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及其内涵价值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优秀16篇) 如何写个人十年规划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