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论文

浅谈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论文

小编:黎日昌

和谐民族交往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 和、 礼、 善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民族交往过程中保持政通人和、实现利益共享、认同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宽容互纳进而实现和谐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和谐民族交往的内涵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浅谈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和谐 由 和 衍生而来。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 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和谐交往、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民族交往的内涵。

2006 年 10 月 11 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这就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指导思想上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概括,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中 和 的精神,也是当前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民族关系是 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 从民族交往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关照民族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民族交往是什么。按照 金 炳 镐 先 生 的 观 点,民 族 交 往 是 指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民族关系的协调,即指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方式。 而和谐民族交往意指 交往双方 ( 或多方) 民族处于同等地位的和睦、协调的交往,这是交往双方 ( 或多方) 民族生存发 展的共 同 需 要 和 共 同 的 愿望。 可见, 和谐 是 民族交往 的目标追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和谐民族交往就是强调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往活动引导、统一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 发 展 观 中,创 建 和 谐 的 社 会 主 义 民 族关系。

二、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

( 一) 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国文化很早就有 和而不同 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资利用的宝贵精神遗产,仍然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之间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赖以借鉴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语郑语》载史伯云: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是以不同的事物汇聚、结合在一起,得其平衡、协调,相济而相成,这样才能生机盎然产生新的事物。同则是单一同质事物的叠加,如此不会有新的发展,同则不继、尽乃弃矣。《左传昭公二十年》 中记载晏婴论述 和与同异,他对 同的批评是: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孔子也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君子 尚义,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又恪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苟同于他人; 同而不和则是小人被利益所左右,对自己有利就苟同于他人,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则与人争执。《易传》中有云: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 就是君子效法地之坤德,具有博大宽容的精神。 《中庸》 则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小德 是讲差异性,大德是讲统一性,天地间 万物并育、道并行,虽然有差异,但其 不相害、不相悖,在差异中有其统一与和谐。概括起来说, 和而不同 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一宗旨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就是《尚书尧典》 中讲到的 协和万邦,意思是说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主张各国互相尊重,和睦 相 处。 天 下 同 归 而 殊 途, 一 致 而 百虑。 兼容并蓄,相反相成。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之于当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是要承认和尊重多元,既认同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 代替 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与和谐,逐渐走向人类文化的 多元一体。只有 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是 和实生物, 殊途同归如果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那就是 同而不和、 同则不继了。

( 二) 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 礼的精神实质就是敬。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就是 礼之用。非礼勿动、 立于礼 目的都在于 执事敬。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首先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一个自我拥有意识和行为的自由。因此要自觉预防自我流于任性,做到 克己。复礼,首先是 礼,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复礼更在于对他人的尊重。所以, 克己复礼 就是通过个人的自觉行动来实现自我的自觉与自律,践行尊重人的原则,进而达到 仁 的境界。这种仁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爱,仁爱学说彰显人的禀赋和尊严, 以人类共同性的本质为哲学基础,为所有人的自我完善开辟了道路。 孔子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所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所谓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体现的都是仁爱精神。董仲舒认为 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自己遂其生,使他人亦遂其生,使万物各遂其生,才算得上是仁。戴震所谓 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 等无不秉承追求仁义道德达到和谐共生的精神。 孔子说: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血缘之爱加以延伸和扩大,变成全社会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仁者爱人既是自我觉醒,又是自我完善,既是自我发现,也是自我实现。张扬的是一种博大的理念和崇高的境界,试想,交往主体间彼此都能以自我的仁爱情怀与生命意识去关照对方,我们生活的世界岂不就是和谐祥和的美好人间。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团员的发展团课内容 2023年学党章交流研讨会发言材料(通用13篇) 在职期间的感受 在职中的心得体会600字大全(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