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用教材教小说

用教材教小说

小编: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将课文视为“一篇优秀范文”,在平时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

【关键词】教材 小说 教学 文本 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总结和反思,发现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侧重于了解句段含义的分析,既幸苦费时,又费力不讨好,把一篇完整的课文掰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学生对课文完整性的感受和体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将课文视为“一篇优秀范文”,从平时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文体入手,根据文体特点,抓住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找其普通规律和解决方法,相当于先传授学生以“渔”,然后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抓到各篇的“鱼”。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也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大单元”教学法。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的,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倡导,对教材的重新组合,以达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第2课《芦花荡》是一篇小说,第3课《蜡烛》是一篇通讯,但这两篇课文在叙述方式上,在环境描写上,在中心思想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在备课时,我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就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准备,从文体小说的三要素入手进行教学,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进行小说情节的梳理。

对于已有相当阅读经验的初二学生来说,要认真仔细的阅读万课文后,大部分学生是能读懂90%左右的课文的,老师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和学生一起再次熟悉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重点字词进行强调,可以对需要着重注意的细节进行提问。这个过程用时不多,老师却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反应了解到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在课堂上,师生就像在共同讲一个故事,不知不觉中,就用自己的话梳理了故事情节,而且,不是一模一样简单机械的复述课文,而是消化吸收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已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和理解。这一步很简单,易操作,趣味性强。并且具有重要作用,为下一步的学习垫定了基础。

第二步: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具体情节中通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完成的。学习小说,我们应准学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首先,总结出常用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常见的秒选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等。结合《芦花荡》中第3、4自然段中对老头子肖像(外貌)的描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仔细品味“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短短的花白胡子缺特别精神”、“那一堆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等句子,和学生一起明确这些句子刻画了老头子是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式的原因。《芦花荡》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敌人严密的封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芦花荡,妄图把坑日军民困死在里面。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老头子还像一个没事人,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般悠闲的心情撑着船,还非常自信、自尊,对苇塘里的负责通知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我们可以知道,老头子绝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没有过人的智慧和胆量,没有高超的水上功夫,是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

3、从分析具体故事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有第一步作为基础,这一步就非常容易了,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老头子在敌人的封锁线下担任运送大菱二菱的任务,在没有圆满完成任务后,用智慧,单枪匹马把鬼子痛得鬼叫。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老头子艺高人胆大,具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爱憎分明的形象。

4、从与周围人的关系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老头子对同胞、对抗日队伍,是如此深情。不惜冒着生命完成任务;对日寇则满怀仇恨;有仇必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憎分明、老当益壮的人。

第三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芦花荡》中有多处自然环境描写,这些句子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故事气氛,也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战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感情,加强了抒情的韵味。

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分析本文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强事件的真实性;

2、渲染特定的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通过特定的自然环境,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心理。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铺垫;

5、揭示文章主题。

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分析,切勿生硬地归结为一个作用。

在学生掌握了以上要点后,趁热打铁,活学现用,和学生一起找出《芦花荡》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注意“炮楼”,“阴森黑暗”“大苇塘”这两组词语。学生迅速明白了这几句景物描写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阴森黑暗”还渲染了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的恐怖、恶劣的气氛。而“呆望”反映出敌人束手无策,对我解放军及抗日军民毫无办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老头子单枪匹马报仇血恨的情节做了铺垫。“狠狠地”“钻”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苇子向上钻的姿态,象征着抗日军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姿态。揭示出本文的主题。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扬”,这句话,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具体的争斗环境,其实是表现老头子痛打鬼子,为大菱报仇而挽回自尊后内心萌发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既熟悉了文本,又扎扎实实地学到了方法,而且井井有条,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第二单元的《台阶》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小试牛刀,让他们体会收获的踏实与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松舟 《诗意语文》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3]周丽蓉《行走的风景》

[4]《叶圣陶轮语文教育》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物流专员工作总结实用 公益走访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反腐倡廉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稿(汇总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