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先秦人性理论的演进与政治思想体制的建构

论先秦人性理论的演进与政治思想体制的建构

小编:蒋绍坚

一、前言

先秦诸种人性理论虽纷繁各异,但有一共同点,即都是立基于现实社会,为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来,关注的重心在此岸世界而非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如余英时所言,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完成了关注重点从天上到人间的下沉,实现了马克思韦伯所言宗教祛魅。明了这一根本特性,才能顺畅地解释先秦的人性理论何以发生、何以具有意义,又何以与政治思想体制相勾连。先秦人性理论并非一个明晰、恒定的体系,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发展历程,本文的逻辑线索是先秦人性理论的产生、演进、与政治思想体制的关系。限于篇幅,不能将先秦所有人性理论一一尽举,重点关注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儒、道、法三家。

二、先秦人性理论的演进

1、儒家人性理论的演进

儒家孔子在人性论上鲜明地表达了一种对善的推崇,而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同为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荀子出现了分歧。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则推崇大儒的效用,认为儒者在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两者虽然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特定的社会规范中,但是路径是不同的,孟子重视内在的教化,荀子重视外在的礼法。

2孟子的教化

孟子的教化可以归纳总结为求其放心。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现实中却处处充斥着恶,这如何解释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善端未能得到彰显。虽然每个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善性,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道德,顺乎人的本性。而扩充善端的方法,主要是求其放心,即把失去的善性找回来。而荀子则与孟子一定程度上针锋相对,荀子把人的自然属性成为性,把人的社会属性称为伪。性是天生的,而伪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荀子强调圣人的人性也是恶的,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在于圣人能够改造自己的本性。笔者认为这两种人性论相比较,孟子的更像是一种信仰,而荀子更具有实证精神。

三、先秦人性理论演进与政治思想体制之关联

1、儒家人性理论演进对政治思想体制构建的影响

儒家的整个政治思想体制可以说是建立在人性理论的基础之上,而人性理论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政治思想体制服务的。随着儒家人性理论的演进,其政治思想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开创者孔子这一阶段,只是模模糊糊地提出了对善性的推崇,有性善论的倾向,但是并没有具体地给人性下定义,也没有指出在人性恶处处可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具体地实现人性善,相应地,政治思想体制也笼罩着一层朦胧的面纱。孔子只是希望恢复周礼的政治制度,但面对天下纷争、庶民疾苦的现实,如何实现一个人人都充分发扬善心的和谐社会,并没有很具体的措施。而儒家思想演变到孟子和荀子那里,模糊的人性论变得更为具体了,尽管出现了分流。孟子创造性地把性善这一理念放到心里,认为孔子的性善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开了心学的先河。而面对一个处处是恶的现实世界如何实现性善?

孟子给出的方法是收其放心,把在现实社会中蒙尘染垢的内心之善重新挖掘、显明。与孟子的人性理论紧密相连的是,政治思想体制方面强调教化,强调挖掘、显明每个老百姓内心之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可以实现善治,实现王道。荀子与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人性恶,认为所有人包括圣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只不过圣人能够化性起伪,把内心的恶用礼义来节制,因此最终仍然能实现社会的良性治理。由于人性理论不同,因此政治思想体制构建也不一样。孟子主张通过教化让每个老百姓由内而外的发扬善心,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荀子则主张通过外在的礼法制约人的行为,从而化性起伪,实现社会的稳定。

2、道家人性理论演进

对政治思想体制构建的影响与儒家的人性理论在中途出现了较大的分流不同,道家的人性理论并未出现大的变化,自老子而至庄子可谓一以贯之。道家创始人老子把人性假设为一种寂然的、没有社会性也没有自然性的冰冷石头式,与儒家相同的是,都反对追求物质利益、反对追求知识,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同时还反对儒家的道德规范。老子的冰冷石头式人性理论使得他的政治思想体制也是一种小国寡民、无欲无求的理想图景。

而庄子把老子的石头式人性理论推向了极致,塑造一个真人形象,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一个人在世间最大的要求便是只需享有自然所赋予的生命就已经是回归了自然,人们只需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像庖丁解牛一样遁道而为,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从老子到庄子,是一个反自然性和反社会性不断强化的过程,政治思想体制也是一个愈加消极的过程。老子的社会治理理想图景是小国寡民、人民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则几乎放弃了社会治理,转向了绝对的个人自然生命,遮蔽了政治思想体制的这一面向

四、结语

本文沿着先秦人性理论的产生、先秦人性理论的演进、先秦人性理论与政治思想体制关系的线索,梳理了先秦人性理论的轮廓,并试图从先秦人性理论演进与政治思想体制的关系中发现规律,总结曰:人性善的人性理论导向了德治、人治,人性恶的人性理论导向了法治、礼治,但都是强调社会属性胜于强调自然属性,即把社会规范、社会需求凌驾于个人之上,不同程度上压抑了人性。因此今天政治思想制度的构建要注意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给予个人心性生长发育的空间,以实现更为良性的社会治理。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廉租房房屋出售协议书(通用18篇) 维修检测报告(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