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感受身边的历史与社会

感受身边的历史与社会

小编:

感受身边的历史与社会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产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起身边的乡土人文资源,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家乡的山水、传说、人物、建筑、风俗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说陌生是因为现代学生的大部分历史知识来源于教材、课外书、电视网络等,对家乡的了解反而并不深入。上历史与社会课时,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加入适当的乡土资源,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像我们的家乡乐清,这方位于东南沿海的神奇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壮丽的景观:连绵的群山、奔腾的溪流、茂密的森林、静谧的港湾。而家乡的人们,更是以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远在四千年前,东瓯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石斧、石矛、石犁等石器。至东晋太宁元年(323),温州置郡,一批朝廷命官莅温,尤其是东晋建都南京,北民大量南迁,晋孝武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建县,谢灵运、孟浩然、汤显祖、袁枚等相继在此留下了千古吟唱;乐清本籍的王十朋、翁卷、刘黻、李孝光、章纶、赵士祯等名士千古流芳。我市现共有国家级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保单位82处,历史建筑200多处。留下的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增加了乐清的人文底蕴。八、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材内容主要以教学历史知识为主,在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现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所涉及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方、各民族的历史,因而影响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但课上每当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往往感觉亲切、兴致较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对学习历史和感悟社会大有裨益。

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教材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激发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在学习《早期的国家与社会》时,其中提到了古代的礼乐制度,我插入了一段资料:1997年10月,乐清磐石镇重石山麓发现一座战国时期大型土坑墓,出土夹砂印纹陶器20件,其中有直口双耳瓿7件、侈口束颈罐8件、敞口瓮3件、豆和敛口双耳三足和陶鼎各1件。随葬品规格高,数量多,尤其有礼器鼎的陪葬,在浙南地区属罕见,表明死者身份非同寻常。周礼制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或一鼎。越王勾践灭吴后,大封子弟为王为君,其中瓯王封为东瓯地,袭六世,秦时被废。该墓主应是东瓯国卿大夫之家臣。此墓葬说明东瓯当时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制陶业空前发展。

在学习《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时,我特意介绍了明朝火器研制家乐清的赵士祯:他官至中书舍人,以毕生精力研制火器,发明掣电铳、迅雷铳、火箭溜。其中的火箭溜,在我国火箭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收集相关乡土资源,有选择地引入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这对学生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利用乡土遗址,有效拓展课程资源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书上的文字叙述的虽然是历史事实,但还是没有实际的事物那样直观。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教材中提到:明朝中期,当时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抗倭寇,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课本对抗倭的讲述仅限于此。乐清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深受倭寇侵扰之害。如《乐清县志》记载鬼洞坑如下:明嘉靖十五年(1536),倭寇攻磐石卫城,久攻不克,于是诈为疑兵,夜间在船上悬挂灯笼,麻痹守岸官兵,暗中登陆偷袭县城。此时乐清县城中无任何防备,数百人惨遭杀害,逃到山上躲藏在坑洞中的一群人,也被倭寇追上寻到,全部被杀。传闻这个坑谷,每到下雨的夜里,有人经常听到鬼哭之声,因此这个坑谷被人称为鬼洞坑。清末著名学者、瑞安人孙衣言在一首《蒲岐》五言古风里,诗云:当时倭奴兵,焚戮遍江汭。哀哀鬼洞崖,父老犹欷歔诗中所指的鬼洞崖即鬼洞坑。这个洞就在乐成城北后步座村下面的水飞坑内,从坑口右首沿溪流上溯一二百米,对面溪岸处一个深潭边。

又如,乐成金溪西山脚下的景贤亭及亭旁石壁上的一处凹进的仙人跪。传说当年在乐清抗倭的戚继光将军兵败困于此,巧遇观瀑的仙人用膝盖顶着石壁一跪,便帮助抗倭英雄遁山而走。景贤亭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纪念戚继光修建的,呈六角形,柱联上的题刻壮怀吞丑虏,纪效读新书和练兵纪实相期雪耻复仇时,青史垂名斯是卧薪尝胆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乐清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宝贵的乡土历史遗产,尽量发掘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这样既拓展了课程资源,又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乡土人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由于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地了解、感知到历史的痕迹,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将已感知的乡土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去更多地探索、研究、联想、追忆,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形成历史思维,提升人文素养。

如,能仁寺是雁荡山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雁荡山大龙湫景区锦溪岩畔。寺中有一大铁镬,系1092年(北宋元祐七年)所铸,属亚洲第一大镬,所以又称大镬寺。能仁寺虽然多次遭受兵乱逐渐衰败,但历代高

僧大德的薪火传承,为能仁寺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雁荡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在讲述宋朝经济和宗教文化的时候,引进该乡土材料,就可以让学生追忆古代的繁华景象,领略宋代的铸铁艺术成就和风格;寺庙中栩栩如生的雕塑佛像,可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这些乡土资源都可以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涉及的《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等内容相联系。

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乡土资料,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配合教科书的进程恰当引用乡土资源,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

热点推荐

上一篇:AI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课安全教案(热门12篇) 最新军训学生个人反思感悟总结(通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