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当个有文化的唐朝人

当个有文化的唐朝人

小编:林程

你想穿越回唐朝吗?你想跟武则天、杨贵妃、李白、贺知章一起喝酒聊天吗?你听得懂他们说话的口音吗? 所以啊,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地人想要相互沟通、交流、学习、进步,普通话是不能不学的。

唐朝普通话到底什么味儿

唐朝的普通话是什么模样?很多人想当然,觉得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

哼哼哼,大错特错啦。

您要不信,穿越之前咱们就先搞个集中加强恶补培训班,让您学会一口标准的唐朝长安语音当时叫关中秦音然后再开始时间旅行回长安去,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穿越初落地,您发现自己姓唐名穿,是一位世居长安的中级官员,业务能力平平,人缘不错,见谁都能打招呼说上话,成天跟朋友同事一起喝酒吃饭。好了,前半天您是在自己家里混,跟亲人、仆人都说秦音,毫无障碍,大家腔调一致。可等您饱餐完一顿,走出家门去官署上班,麻烦就来了。

进衙门,看到一个老家在江南的熟人同事张三,人家是正经考科举、进士出身来做官的。您笑眯眯地打招呼:三郎万福。

张三一愣,寻思您大概没睡醒,还以为在家里呢,口音一时没倒过来,也就客客气气地回一声:螳螂面部(唐郎万福)。午食否?

您脑子里飘过午餐案上那几盘大菜:清蒸蒜泥猪肉、生鱼片切、煮驴肉丸子忙不迭点头炫耀:已鸡(已吃),已鸡嘟(猪)、鱼、驴,还有咩(米)饭话没说完,张三再也忍不住,当场哈哈大笑。

这时候旁边一个官员李四听见笑声也走过来,问出啥事了,张三就把您刚才那句话按字音学说了一遍。这位李四脑筋转得比较慢,想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唐郎莫不是说:已鸡兜(猪)、哟(鱼)、喽(驴),还有美(米)饭?

说完,老家在山东的李四也笑了起来。张三点头认可李四的发音因为他俩说的才是在官场上通行的普通话,或者更确切点叫官话正音。您那满嘴鱼驴的,倒是跟现代普通话比较接近,可在唐朝就算是首都本地土话,跟卖菜的、种地的、开饭馆的、家里仆人、上门化缘的僧人之类说这种秦音正合适,在官衙跟同事官人们这么说话,不被嘲笑至死才怪。

那么,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准呢?严格地说其实它跟当时任何一地的方言都不大一样。

您在衙门待了半天,听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互道面部(万福),斯斯文文、抑扬顿挫地用这种官话交谈办事。听时间长了,您会发现两点:

1.虽然大家相互之间交流顺畅,但不同地方的人,所说的官话发音还是颇有不同的,就像我们现代普通话推行力度都这么大了,社会上还是存在着所谓川普、广普、温普

2.各位官员说话时的遣词造句,当然不会跟书面语(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唐代文言文)严格保持一致,但是似乎跟正常人在家里说话也不太一样。说好听点叫出口成章,说难听点略似现在的公文体、官腔套话,大家都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的,句式语法过分规矩整齐,很少能听见零碎的口头语或残句。

您觉得别扭吗?其实大家也都觉得这么说话不舒服,真的如果运气好,下班以后各位官员家里的仆人来接各自主人,您仔细偷听一下张三、李四跟自家老佣人说话,很可能会听到山东大汉李四正粗声豪气地讲着跟官话差异很大的方言,而江南书生张三口中快速流出的吴语更让您如听鸟鸣、一个字都不明白。别人也差不多都是这样,官话这玩意儿嘛,都要经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

唐朝也背小九九

要成为一个唐朝的文化人,最基础的幼儿启蒙教育仍然不可或缺。特别是那些打算穿越成婴儿从小在唐朝长大的,上学发蒙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发蒙?对,唉,不是您说的昏头昏脑的发蒙啦,这里的蒙字要读二声,是启蒙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幼儿刚刚开始认字念书的过程。

您觉得小孩子学认字、写字、背诗文没什么可说的?太天真了吧,不信您数数自己能背出多少古代幼教内容?看这张口就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您穿越的时代是武后之前,李白恐怕还没生出来呢。

或者您打算仿效什么历史正剧,让唐朝的儒生学童们开诵《三字经》《百家姓》,谢谢,这两部书唐朝都还没有呢!

老老实实的,您还是跟着亲身体验一下唐朝儿童上学的过程吧。

先说上学年龄,这个在唐朝没有统一规定,全由家长们做主。根据孩子的智商高低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学读书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四五岁到十几岁都可以,极端情况,比如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据说到了18岁才开始读书认字,也没耽误人家成名成家。

请人看黄历挑了个宜发蒙入学的黄道吉日,家长带您去村学拜见老师,给供在学堂正中的文宣王尼父孔夫子牌位叩头行礼,完成一系列入学仪式。在学堂里找个书案坐下来,先生可能先教你写几个简单汉字(比如自己名字),也可能先教你背一首最简单的五言诗。等到上了几天学,对教学环境比较熟悉了,正式进入用功阶段,当时最流行的启蒙教材就纷纷登场。

首先要介绍的是抑扬顿挫、十分好听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这部跟《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经典启蒙教材的《千字文》,不知道您穿越之前在现代听过学过没有。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了宋朝以前,别动不动就拿人之初和赵钱孙李来卖弄,真正好用的是《千字文》,在古代现代知名度都挺高。还有一部书也可以用用,是西汉人史游写的《急就篇》,不过似乎知道这部蒙书的现代人就不多了。

对啦,《九九乘法歌》也是唐代儿童要学要背的重要内容,这个发明得非常早,在春秋

战国已经见诸文献了。不过要提醒您,您要是按现代习惯从一一如一开始背到九九八十一,那在唐朝真的算倒背,因为唐朝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一路从大往小背的,好玩吧?

您说这不习惯,您就喜欢从小往大里背。小心,看先生的棍鞭戒尺嗖的一下就抽过来了别躲啦,躲也躲不过去,因为在唐朝体罚这种事太常见了,学堂里很少有哪天听不到淘气学生的号哭声。

书房里没有线装书

穿越回唐朝立志要做个文化人的您,在接受启蒙教育以后,很快表现出不错的读书天赋,这让您的家长也很高兴。一咬牙一跺脚,父母决心下血本培养您读书考科举将来去做官,于是在各个方面都为您创造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某一天,家里通知你,专门腾出了一间清静屋子给你作为书房,已经布置完毕,以后你可以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写字念书诵习典籍了。

家里为您准备的书房里,到处放置的是一袋袋、一堆堆、一轴轴、一柱柱类似于考试卷子的东西。一踏进这地方,您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那魔鬼几年,没日没夜疯狂地做模拟题的苦逼日子里。而且环顾整间房,连一本长得像您预想中的书那样子的东西都看不见这不但是要考试,还是闭卷考不让抄书呢!头皮发紧要炸毛了吧?

拍肩,放轻松,别妄想过度。这房间满堆的圆柱体纸卷就是唐朝的书啦,不信您取过一卷来展开看看,上面写的都是五经正义等知识内容,而不是已知XYZ等考题。至于您所熟悉的、在所有古装剧里从大禹治水到溥仪退位四千多年间持续出现一成不变的那种线装书,在唐朝那是基本看不见的。

您失望了吗?还想着轻轻开启纸匣,优雅地取出一册麻线装订的蓝皮书,矜持地翻开薄薄的泛黄的纸页,凝神诵读纸上那些从右至左竖印在朱丝栏里的墨字,嗅着满页书香,不时呷一口清茶,魂游宇内,神交古人?可惜呀,至少翻书页这种乐趣您在唐朝很难享受到,改成卷书轴比较可行。

现在我们拿出一卷书来仔细看看吧。您身边的书架上,有一束束平着堆放的卷子,也有一些盛装书的布袋,袋口开着,露出5支或者10支书轴。这种专门装书的袋子叫帙,形容书籍多的成语卷帙浩繁到现在还很常用哦。

露出袋口的书轴上,吊系着标签,您拈起一个标签来看,入手沉甸甸的,据说皇室藏书里有很多标签是用象牙做的呢标签上写着尚书正义卷四,这是标明这一卷书的内容和次序。因为卷轴书打开查看比较麻烦,也容易弄坏纸面,所以为了便于快速查找书籍内容,在书轴头上系签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把这卷书抽出帙袋,您看,最外面一层粘裱着布帛或硬纸,这个叫褾,作用类似于我们给课本包上的书皮,既能保护书籍也能装饰外观、彰显个性。书皮外沿还要连上一条丝带,用来把整卷书捆缚住,以防止纸张随便散开损坏掉。

纸卷完全展开以后,在末尾那里,您终于能看到书轴的全貌了。这一般是根不太粗的木杆或竹筒,纸卷的末端裁成梯形,粘缠在这根轴杆上,收起书时以它为轴心向前卷动。普通廉价书籍也就粘一根硬木杆随便用用,稍微讲究点的,会给轴身两头另装上轴头,用木头雕出好看的形状,涂上油漆啥的。因为两端的轴头是始终突出在整卷书之外的,把它们搞得讲究些,整卷书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热点推荐

上一篇:唐朝洛阳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自我成长高中(模板15篇) 最新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幼儿园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