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由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浅析由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小编:

【摘 要】异化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着显著的地位。在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还是以费尔巴哈、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都对异化问题给出了自己的阐述。在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其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关键词】异化理论;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作为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异化理论有着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解读有着质的飞越,有着从作为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一环到作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和方法的角色上的转变。

一、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是第一个系统的阐述异化理论的哲学家,第一次明确引入异化和劳动范畴,用来说明精神、意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机制,用异化及其扬弃作为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认为,所谓的异化就是活动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矛盾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客体。然而客体又作为一种异己的和外在的力量反过来对主体进行压制和束缚,这就是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本身具有一个其自身的发展过程。

费希特是“异化”一词的首位提出者。在对基督教的批判时期,黑格尔继承了费希特的通过外化来表现异化的思想,与费希特不同的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外化出的对象即客体对活动主体的压迫和束缚上,对基督教的实证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基督教不再是表达人民愿望的幸福宗教,而是成为了压迫和奴役民众的宗教。他的这种批判既是对宗教教会的精神的反抗,也是针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压迫的反抗,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从理论上来看,此时的黑格尔异化理论并没有《精神现象学》中的把一切都化为“自我意识”的某一环节的那种抽象性和神秘性,而是从现实活生生的人出发,目的就是让人们摆脱宗教的压迫。

在《精神现象学》时期则是黑格尔异化思想得到系统深化时期,他以异化作为核心概念完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异化理论,用思辨的思维展示出了异化理论的丰富内容。黑格尔把认识问题建立在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对象本身就是主体变成的,认识主体同对象的关系就是变成对象并扬弃对象。在《精神现象学》中他系统阐述了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绝对精神异化为自然界,再从客观精神对象化为社会制度和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对象性产物,以及人的精神物化为他的劳动产品,整个过程都是以异化理论为主线而得以演进的。

在“自我意识――主人和奴隶”一章中,他看到了奴隶在现实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对奴隶的压迫和束缚,并提出了劳动是奴隶和主人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并为后来马克思开创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但是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也是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他所提及出来的异化理论是唯心的、纯思维领域的异化,这与马克思后来提出的劳动的异化,即现实中的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黑格尔那里,精神的异化只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他并没有针对现实提出消除异化改造世界的任务,只是为现存的制度辩护。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思想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开始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应侧重于人的感性、感观,而非黑格尔所提及的侧重理性和绝对精神。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人”,认为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现实存在感性实体,是有感觉、能依照目的活动的感性实体,而不是黑格尔在异化主体和对象设置上的绝对精神和唯心主义。从而使异化理论由黑格尔标榜的唯心主体向唯物方向转化。着种朝着唯物方向的转化打破了黑格尔的神秘思辨体系,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由此费尔巴哈提出了人的本质自我异化的理论――一种揭露宗教本质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宗教的产生,他认为在一开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能力同自然进行抗争,由于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感,但又企图控制和征服自然,在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人们幻想出所谓的上帝。上帝无所不能,从而使人们在虚幻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得以产生。

然而上帝或宗教在本质上就是人自身本质的异化,上帝所具有的越多,则规定人们所具有的东西越少,人所本应该具有的能力统统由上帝拿去,于是人又受制于自己创造出来的所谓这个万能的上帝,由此造成了人神关系的颠倒,人的头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自己。

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对人性的一种泯灭和摧残。当时统治阶级运用宗教对人民进行肉体上精神上的欺压和奴役,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归于上帝,民众则越加贫困。所以为了不丧失人的本质,他主张消灭宗教,废除宗教禁欲主义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和自然需要的禁锢,用人类之爱代替对神的爱,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统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同对现实的政治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对当时的黑暗的政治统治现状给予深刻的揭露,这种批判无论是于哲学上还是政治上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也只是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观察人,脱离了现实生活来谈人的本质,他的异化理论也是在这个纯生物学角度上的抽象的人的基础上来提及的。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比,费尔巴哈提及的“人”则更为空洞、抽象。另一方面来看,费尔巴哈抛弃了社会历史的丰富内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那样:“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阈下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特别是从黑格尔的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也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这不仅是历史的创新,也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深入解读了异化劳动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相异化。基于当前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在这样的关系中,劳动者消耗的力量越大,由他创造出来的反对其自身的力量也就越大,他得到的也就越少。在第一个层次里马克思还区分了异化和对象化,一切物质生产劳动都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对象化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只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这种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过程,也就是异化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第二个层次则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产品之所以同劳动者相异化是因为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劳动应该是有意识的、自由自在的劳动,而不是在被奴役、被压迫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劳动,人们对劳动的感觉应该是幸福的,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是非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劳动,这种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劳动的需要,而只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第三个层次则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的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表现为人的劳动是自由自在的、有意识的。这种类本质是通过人们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得以确证的。但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使类生活同个人生活相异化,“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了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因此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其个人生存的手段。

第四个层次是人与人的相异化。在以上的三个层次中,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以及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异化,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劳动者同资本家的相对立。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进而推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把资本家同劳动者的关系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

四、结语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着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从黑格尔提出系统的异化思想开始,再由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理论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整个过程经历了从唯心到唯物的巨大转变和突破,使异化理论的内涵得到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体现。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虽然也通过对异化理论的论述来直接或间接的批判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揭露社会的政治现状,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们均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出异化得以产生的根源和消除异化的途径。马克思基于当前的现实生活,借鉴前人的相关理论,以劳动为基点,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从中既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孕育了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后来的唯物史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精神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董兴杰,才华著.费尔巴哈论基督教[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东盟关系的新认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VBSE财务综合实训报告 2023年经济政治与社会 读政治经济学心得(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