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自拟益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自拟益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小编:梅建华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病情迁延、病程长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西药的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相比之下,近些年应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颇有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黏膜皱襞变薄,胃腺萎缩消失从而使胃的消化功能减弱,加上长期患病更易于出现营养不良甚至贫血等症。故中医辨证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究其根本即为脾胃虚弱,继而易受气滞、食积、寒湿等侵害。日常治疗亦应侧重固其根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功能健旺则气血生化之源不绝。笔者据此处方益胃颗粒,用以治疗 10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3 年 3 月- 2013 年 7 月我院门诊就诊的10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诊断痞满,病程均在 2 年以上。根据随机数字分为 2 组,治疗组 52 例,男21例,女31 例;年龄40~68岁,平均(53.75.1)岁;病程(2.90.6)年。对照组 48 例,男 18 例,女 30 例;年龄 30~65 岁,平均(48.15.8)岁;病程(2.70.7)年。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上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纳入、排除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3200 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全部经过电子胃镜检查,并在电子胃镜下取标本行病理检查。

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第七版《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①自觉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②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望无胀大;③慢性起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在 3 个月以上;④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达到以上①②③即可诊断,④项为参考选项。不再分证型。

2.3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标准,年龄在 30~68 岁,意识清醒者,知情同意且能按医嘱坚持治疗者。

2.4 排除标准 排除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肺结核,胸部肿瘤,肾功能不全,严重水电解质紊乱者;对本方中药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多潘立酮片口服 10mg,每日 3 次。

3.2 治疗组 口服益胃颗粒(太子参、山药、白术、半夏、陈皮、甘草、山楂、莱菔子、砂仁、饴糖,韩国煎药机加工包装)口服 5g,每日 3 次。2 组均治疗 3 个月。

4 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用 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为差异性非常明显。

疗效观察

1 疗效判定指标

参考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侯积分减少 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 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 30%。

2 治疗结果

2 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嘈杂、呕吐、胃痛等病证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而且胃动力不足以及胆汗返流,故西医多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治疗效果明显,但容易复发,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探索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有重要临床意义。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多为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治疗主要是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本研究所用方剂,以太子参补中益气为君;以山药、白术健脾益气,以辅助君药加强补中益气功效;佐以半夏、陈皮、砂仁理气降逆,化湿和胃;以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甘草有补脾和胃,止痛,解毒及调和之用,能调胃和中,并能调和诸药,与饴糖共为使药。通过前瞻性对照治疗,益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比西医多潘立酮片治疗效果好(P0.05),提示益胃颗粒能改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动力,改善萎缩性胃炎的消化功能。但本研究仅从体征及临床症状方面评价治疗效果,未能再次完成病理检查,从病理这个金标准评价治疗效果,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热点推荐

上一篇:肾康注射液穴位透皮给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优秀开办分校申请书(汇总18篇) 合约协议书格式(精选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