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微言大义:由纪录片《 城殇》的感受

微言大义:由纪录片《 城殇》的感受

小编:陈真勇

2014 年 12 月,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微纪录片《 城殇》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 这套 30集的微纪录片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创作,在央视等多家主流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同时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也突破千万。 2015 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与中国新闻出版集团联合举办了研讨会,针对《 城殇》 所引发的 微纪录片热进行研讨。

一、把握播出时机,台网联动,创造良好的传播效果

去年《 光明日报》 曾经撰文指出,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对于这场骇人听闻的灾难,中方、日方以及西方的事件经历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留下了丰富的记录。 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事件的幸存者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作为加害方的日本,在漫长的时间里不仅没有直面历史、承认历史,还千方百计歪曲历史、否认历史,对本国的青少年进行错误的历史观教育。 因此,全面收集、出版南京大屠杀的文献史料以及口述史料, 是十分紧迫的历史使命。

《 城殇》 的创作者们恰逢其时地做了这样一项工作 ,采用微纪录片的形式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回顾,也带着观众一起思考。 其影像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将意识形态转化为易于感知的视觉、听觉符号,更易于文本的传播和受众的理解。 可以说,《 城殇》 正是借助了纪录片的手法,为广大受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和中日两国及各国专家学者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影像史料。 向中国年青一代,也向日本年青一代,提供认识历史本来面貌的真实材料。

该片自 2014 年 12 月 11 日开始在电视台和互联网同步播出。 在此之前,电视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互联网对《 城殇》做了播出,每天播出一集。 由图三看出,其第一次高峰出现在 2014 年 12 月 20 号左右,截至 2015 年 1月中旬,总点击量超过千万。《 城殇》成为国家公祭日期间播放量最高的纪念纪录片,同时也成为播放量最高的网络微纪录片系列。

作为对比,课题组找到了另一家网络视频播出平台的数据。 该机构自 2015 年 1 月 7 日开始播出,截至 2015 年 1 月21 日,总点击量为 62 万。 这与腾讯视频的点击量差异巨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2014 年 12 月 13 日的国家公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背景,腾讯视频在此时推出《 城殇》,契合了社会语境,把握住了最佳的播出时机;其次,央视等主流电视媒体对该纪录片的播出,以及对该纪录片相关消息的报道,形成了社会关注热点;第三,腾讯拥有大量的用户,包括 QQ 和微信,大量的基础用户形成了流量导入。 可以看到,该片之所以出现高点击量、大浏览量的原因,最重要就是契合了语境,符合了国家、社会和受众的三重需求,这是其形成良好的关注度的原因。

二、采用微纪录形态,精选史料,形成多层次叙述方式

《 城殇》 运用南京电视台多年以来积累的历史资料 ,用翔实的史料、唯美的画面、新颖的表现手法,改变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地采用每集三分半钟的微纪录片形式,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向现代观众,尤其是习惯于新媒体和自媒体观看的年轻观众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类劫难,并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在回收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城殇》在腾讯视频的受众主要分布在 18- 29 岁,占到了 56%以上,这可以从图五中表现出来。 在同一个调查中的数据还显示,受众中本科学历高达87.5%。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 城殇》在腾讯视频的受众是一个以成年男性为主的受众群,该群体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逻辑思考力,他们目前是互联网社会的主导群体。 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该群体能够较为独立的进行思考,且年龄已经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力。 对于互联网的熟悉,让他们可以自如地寻找相关资料对《 城殇》的历史和影像进行求证。 因此,这个群体对于视频的观点设定、史料支撑、逻辑线索、故事结构等有更加高的要求,这也考验着主创团队的创作实力。

南京广电集团的创作团队采用了纪录片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的历史书写形态。 纪录片在思维模式、表述方式等不同于传统的史学书写文本,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影像史料的编排。 在《 城殇》视频中,史料非常充分。 这些史料有中方的,有日本方面的,也有第三方的,如拉贝的日记、魏特琳的日记等,丰富的影像和史料证据,结合其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让观点的表述更加客观,也更加有力量。 这种清楚明晰的史料摘选,蕴含了主流价值观的叙述方式,在受众群观看的过程中,回归到历史的现场,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残酷和真实,激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 这也是该片获得受众高点阅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 城殇》改变了过去宏大的历史叙事,使用了每集三分半钟的微纪录片形态。 微纪录片具备了传统纪录片的基本特质,同时作品篇幅较短,可以在传统媒体内播出,也易于通过新媒体的渠道进行传播。 微纪录片在生产、制作、传播和营销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纪录片的差别;从受众维度看,微纪录片 短小精悍的特质,适合当下网络受众的心理节奏,适应了多页面同时浏览、跨屏阅读等新的阅听习惯。

总的来看,《 城殇》 正是借助了微纪录片的形式,从内容题材、创作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做了创新,更加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用户多元化的表达诉求和受众碎片化的接收需求,每一集都通过集中的人物故事向当代受众,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 讲述了这段惨绝人寰的人类劫难,并向全世界传达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尊重生命、捍卫和平、开创未来的声音。

三、整合多重资源,创新理念,形成突出的示范效应

这两年来,微纪录片在公益传播、文化传播等领域表现亮眼。 一些视频网站与文化机构举办的 发现美丽中国、 青春中国、 中国梦系列微纪录主题创作等活动,显示出微纪录片在公益领域的巨大潜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正是由于微纪录片制作门槛低,网友创作、网站自制积累了大量微纪录片的片源。 微纪录片整体呈现出题材种类的多样化, 也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化。有些微纪录片中所携带的并不是积极的、 正能量的内容,而是负面的、消极的内容,有些甚至违背了纪录片基本的真实性原则。 毋庸置疑,这必然会对其受众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微纪录片作品《 城殇》 的出现,很好地达到了一个良好范本的示范效应。《 城殇》用影像,讲述南京大屠杀相关历史,同时也是用生动鲜活的视听语言,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它体现出的正是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文本应该图四 《 城殇》在腾讯视频受众的男女比例图五 《 城殇》在腾讯视频的受众年龄分布具备的社会价值和历史责任。 具体来看,《 城殇》的示范效应来自两方面:

( 一) 对于城市电视台的示范效应。

纪录片《 城殇》 所呈现的,既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影像记忆。 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记忆,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每个城市的特别之处、动人之处,都蕴含在了其独特历史所构成的绵延发展经历中,并且会随着这种历史所形成的文化,持续下去。 对于一座城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修辞, 是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回顾来路的一项工作。 挖掘整理好这些历史,是捡拾起散落在城市的记忆;对于历史的梳理和讲述,是对一座城市的责任。 因此,纪录片《 城殇》 的制作与播出,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是挺好的示范效应。

( 二) 对于主流媒体的示范效应

微纪录片热起来了,并且从可预期的将来来看,还会越来越热。 和上世纪 90 年代的纪录片热潮不同,当前新媒体领域内微纪录片引发的热潮与媒介环境息息相关。 这里有两个概念交织在一起,带动了这个热潮。 第一个概念是 微视频,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包括微电影、微戏剧等,像《 老男孩》、《 听说很好看》,都是 微语境下的流行文本。 第二个概念是 纪录片。 自 2010 年以来,由于政府推动、行业助力,加上有现象级的作品《 舌尖上的中国》出现,带动了人们对于纪录片的关注与追捧。 微纪录片的纪实属性,让视频带有真实的特质,这对于游弋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年轻受众来说,也是一种别样的标签,据有相当的吸引力。 正是这两点,拉动并提升了微纪录片的点击率。

微纪录片热起来了, 大家都集中对微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传播、营销等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不过,这种探讨的背后,很大原因来自于微纪录片所隐含的商业价值:借助手机或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可以更加便捷、轻松地到达受众。 互联网消费群体,是年轻的、时尚的或追逐时尚的人群。 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和微纪录片的传播之间, 有某种天然的契合。 但这样的年轻受众,也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对于一些作品中所隐含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反智主义抵抗力较低。

因此,主流媒体根据重要题材借助微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传播,是很有意义的行动。 就如同《 城殇》,文本形态上每个3- 4 分钟,由主流媒体制作,在新媒体领域传播。 对于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声,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 城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采用了这样一种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 赋予具有重大历史与政治意义的历史文献片以新的活力,使其更深入、更直接、更快捷地走进现代观众的视野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这种适应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播出的表达方式,既为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和运营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也为传统电视媒体的主流发声确立了一种典范。

四、未来亟待提升之处

作为微纪录片传播的典型案例,《 城殇》的思路、选题、制作手段及运营模式有值得分析借鉴之处, 同时在叙事等方面,仍然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具体来看:

首先,在未来的同题创作中,可以针对质询进行进一步的求证。 在课题组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日本人的确对这段历史矢口否认。 同时也有很多日本人是抓住了一个数字,关于死亡人数的 30 万是否真实进行抨击,或者柔性的回应。 在笔者看来其隐含的语意是,我们已经承认了有杀戮,但你们中国人在人数上夸大了。 换句话说,其意思是: 中国故意夸大了,甚至扮演了受害者的形象,中国是不诚实的,是要让我们日本人永远成为历史罪人。 而事实上,我们日本人背负过度罪责,我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而且,也有日本人写了相关论著,试图为南京大屠杀开罪。

在第三方,特别是西方语境内强调事实的真实性。 日本民众以上对于数字的回答,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反倒变成了有力地质疑。 加上意识形态领域本来存在的对抗,日本方面的此类言语,很容易蒙蔽国际社会的普通受众。 所以笔者建议在未来的相关制作中,不能是再对历史史料进行简单重复,而应考虑针对问题展开问答,针对对方提出的各种反驳,结合史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驳斥。 即对其不实之处进行核查,以 针尖对麦芒的方式探寻到真相,再将真相呈现出来。 其传播效应应该比简单的史料堆砌更强。

其次,对于历史叙述的方式的调整。 曾经提出 影像史学 这个概念的海登怀特有一段论述: 任何历史作品不论是视觉或书写的,都无法将有意陈述的事件或场景,完完整整的或者其中的一大半传真出来,甚至于连历史上任何小事件也无法全盘重现。 每件书写的和影视的历史作品都一样,必须经过浓缩、移位、象征、修饰的过程。

历史是过去,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如实的 复原过去。但现实一旦进入到历史之中,便不可重演。 斯皮尔伯格在谈到历史电影的时候也曾说,真实的历史只存在于那段时光的人们心中。 历史的真实是叙述的真实,历史是一种复杂的构造并讲述故事的方法。 这就要求在建构叙事情节和内容时运用方法论上的理性。

具体在对于历史的叙述上,手法可以更加丰富,视角的处理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在纪录片《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视角是非常自如的在真实生活、再现扮演个人叙述、历史叙述中穿插。

总的来说,微纪录片《 城殇》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播出时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本,也给未来创作提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歌舞艺术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计划的感悟与思考(优质9篇) 小学部六年级班主任评语简短 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评语16篇(优秀) 新闻工作者心得体会总结(通用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