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小编: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没有受过相当的要问讲习的训练或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语言,就是在接受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从词句组合搭配,词句的韵律、节奏和气势,以及词句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方面获得全面的理解,是对语言艺术美的全面感知与体验。

品味语言如咀嚼橄榄,越嚼越有味。

一、比较——辨析语言的微妙

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必然选择最贴切的词语表达他的意趣和情感。而选择词语的妙处,尽在巧妙地搭配与组合之中。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写出了春风吹拂的动态,也写出了江南逐渐变绿的情态,尽显生机盎然的景象;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清脆舒缓的敲门声,衬托了月夜的幽静,也衬托了诗人孤寂怅然的心境。语文教学中,我们分析语言组合的精妙,也常采用替换、增删、移位等方法与原词原句进行比较,辨别词语搭配的细微差别,挖掘其间的深刻蕴涵。

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我与学生一起品读喜欢的诗句。一位学生说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我适时提出能否将“飘”字改成“传”字。学生通过替换比较,揣摩品味,纷纷表示“飘”字更能与“幽”字相吻合,更能体现山林的寂静幽深,声音的淡远悠长。“飘”字写出了幽谷清净深远的意境和诗人飘忽神秘的感受。幽谷中“飘”来淡远悠长的伐木声,与清晨的露珠、肥硕的瓜果一起构成了冷泽而又温润的秋色图,传达出诗人淡然的心境和喜悦的心情。这样,我们就品出了“飘”字的神韵,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妙和诗歌意境的无穷。

二、涵泳——咀嚼语言的韵味

涵泳就是反复吟诵,含英咀华,感受词句的韵律,揣摩词句的音调高低、语气轻重、节奏缓急等等的变化,咀嚼出作者当时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我曾听说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董行估的一个故事。1958年,“人艺”排演老舍的话剧《茶馆》,董行佶饰演马五爷,只有一场戏,一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开始时,他只凭直觉把“威风”重读,又觉得不顺畅,加上一个“好”字,读成“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后来,经过细读才恍然大悟,在吃洋教饭的马五爷眼里,像二德子这样的地痞,是没有威风可言的,这“威风”二字是反语,是轻蔑与不屑,这儿威风的不是二德子,是帝国主义走狗马五爷。这“好”字不但不能加,“威风”二字也不能读得太重。董行佶这才算读懂了老舍先生“用一句台词写活一个人物”的艺术功力。这个故事不仅是艺术家解读大师的鲜活例证,也是咀嚼涵泳,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鲜活例证。

我在讲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时,对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一组对话,我让学生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语调反复读。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就能感受到:读高了是批评与对抗,读重了是气愤与不满,读缓了是询问与应答,只有读得语调略低,语气略重,语速略快,才能读出母亲充满爱昵的嗔怪和孩子顽皮可爱的撒娇,才能读出母亲的温和慈祥,孩子的活泼天真,感受到诗歌中纯洁的童贞与圣洁的母爱,感受到母爱与童贞融合在一起的和谐温馨与欢乐幸福。

三、语境——感受语言的内涵

语境是词语或句子与它的上下文构成的言语关系,也指言语表达的具体时间、场合与环境。任何词语或句子的意义都被限定在具体的语境之中,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词句所表达的内涵。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如果脱离了与“夕阳返照桃花坞”的言语关系,或者脱离了“夕阳返照桃花坞”这一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柳絮飞来片片红”是怎么也讲不通的,可只要联系到这一言语关系或者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环境,“红”字所创造的意境就全出来了。暮春时节,桃花坞在夕阳返照下“柳絮飞来”都“片片红”,那是多么红艳,多么烂漫!难怪作者“凭栏犹忆旧江东”了!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教学时,我让同学们围绕着“快活”一词,联系与上下文的言语关系探讨:“孔乙己怎样使人快活?孔乙己使人多么快活?”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孔乙己是在被人取笑中使人快活,是他在科举制度中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失败命运使人快活,是他在封建教育下清高迂腐的性格使人快活,是他在穷途末路中孤单窘迫的境况使人快活,是他在不合时宜的场合中流露出善良热心的本性使人快活。孔乙己没有使人真正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快活”一词的具体语境,也就理解了“快活”的悲剧意义,把握住了“快活”一词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快活”,完全是无聊的寂寞,死灰的幽默。这样的“快活”,表现的是病态的人生、病态的人性和病态的社会。

四、情境——体悟语言的意蕴

情境是文学作品中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或氛围。读者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才能透过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www.LWlm.CoM,体悟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中的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是这样体悟的:“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在这里,没有想象,香菱就体悟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壮美,也就体悟不到“圆”与“直”二字的传神魅力。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对“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话最传神的是一个“找”字,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作者“找”的神情和“找”的过程。学生从“找”的神情里,不难体会到作者与父亲依依惜别的深情;但学生只有从“找”的过程里,才能够看到父亲龙钟蹒跚的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里被碰撞,被阻碍,被遮挡,被沉浮,最终被淹没在人流中,才能体悟到此情此景的人生况味,体悟到作者“眼泪又来了”的心境,与作者一样流出晶莹的泪花。

热点推荐

上一篇:历史性的推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