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

小编:梁澄波

电影 《钢琴课》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编剧并执导于 1993 年。上映以来,受到的好评不断。它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一种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和欲望的反叛性和觉醒意识的深刻性。影片充分展现了爱情的魔力,也展现了女主角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大胆独立。影片刻画了主人公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大胆追求,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一、爱情的魔力

艾达和贝恩斯的爱情是影片中真正爱情的范例。艾达,一位英国哑妇人,并且还带着一个 9 岁的私生女,更为关键的是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她腼腆得看似僵硬。她与一副毛利人打扮的贝恩斯,因为一架钢琴而相识,进而相爱。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剧情就这样悄然地展开了,平静如水一般,美丽得如女人的微笑一般,顺延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慢慢诉说,诉说出一种属于女性特有的美丽,这美丽中蕴涵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艾达因为思念被丈夫斯图尔特扔在海滩边上的钢琴,而第一次主动求助于邻居贝恩斯,因为她想带女儿去看被抛弃在海边的钢琴。当贝恩斯终于同意,并带她们来到了海边,艾达不能自已地弹奏了起来,女儿小弗洛拉则是在琴声中快乐地舞动身体。贝恩斯惊呆了,他沉默地看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他似乎有些了解这个看似木讷的女人了,在这震撼心灵的琴声中他的心也跟着柔软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他已经迷恋上了艾达,就在她弹琴的这一时刻起。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 80 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艾达不明白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交易,她不理解,那样一个看着有点可怕的男人,一个粗俗的男人,为什么要用地来换她的钢琴,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要她来教他。但是艾达是爱她的钢琴的,在丈夫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她也应承了下来。艾达是如此迷恋着她的钢琴,每次的弹奏都是忘我地专注。贝恩斯也是专注的、忘我的,只是注意力不是钢琴而是艾达,就这样痴迷地望着艾达,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与其说是学钢琴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享受。而此时,艾达并没有爱上他。而后,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才在不知不觉中对贝恩斯的感情有了依赖。

从影片的叙述来看,不管是由被动到主动接受爱情的艾达,主动去爱的贝恩斯,还是被动去接受爱情败笔的斯图尔特,在爱情的魔力面前,他们依然都去选择了爱情。艾达为了爱情牺牲掉了一根手指,以此而论,在爱情的牺牲精神上,她做得最为完美。影片在讲述爱情,讲述得很精致,而且在影片的最后也很好地完成了爱的主题。

二、欲望的指向

而当不谙世事的弗洛拉撞见贝恩斯和艾达在一起的画面时,幼小的她向她并不喜欢的斯图尔特提出了疑问,弗洛拉迷惑地对斯图尔特述说着她充斥在脑海中的问号,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贝恩斯却并没有弹? 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 在幼小的弗洛拉心目中当然还不会理解钢琴对于自己的妈妈和贝恩斯的意义,但他们之间奇怪的态度,那一瞬间的陶醉状,已经让她产生了疑问。而这些问题随之被转嫁到斯图尔特那里,斯图尔特也因此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些许的怀疑。在斯图尔特的脑海里,他已经赋予了钢琴以欲望的内涵,更准确地说是欲望的导火索。

钢琴的最后一次出现,是斯图尔特准许贝恩斯和艾达的离开。在船上,艾达凝望着钢琴,似乎她看的不是钢琴,而是终于寻找到了痛苦的根源。终于,到最后,她将她所钟爱的钢琴掀到了海里,在套着钢琴的绳索缓缓落入水中时,她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脚踝也套了进去,跟随着心爱的钢琴一起沉入海底。钢琴在影片中曾经作为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的道具。因为女主人公不能说话的原因,她只好将钢琴作为她倾诉的对象,情绪宣泄的出口,更是她心声流露的寄托,她的所有,包括肉体和灵魂,全部都融化在这跳动的琴键之中了。影片以钢琴为媒介,将无声的沉默与有声的宣泄对比成极致,钢琴那美妙的旋律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将一个视音乐为自我生命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鄙而内心情感奔逸的男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爱欲表现下的女性意识

影片 《钢琴课》是一部堪称完美的女性题材电影。所谓女性题材电影就是指向于它的独立性和解放性,更多地体现于精神境界中。它不是简单的与男人的对抗,而是精神上的自由,内心世界的丰满和细腻。作为面向大众的影片,这部《钢琴课》向人们展示了爱情题材的魅力,但与此同时,作为反映女性意识的作品,其中反映的女性意识元素也值得探讨。

(一)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影片 《钢琴课》中的女主人公艾达自幼失语,于是她只能将她沉默的激情、心声的流露寄托在她心爱的钢琴上,通过钢琴细腻地展现出一个失音女深邃的情感世界。人往往生活在身不由己之中,虚设出种种的困境。不去追寻结果如何,只是努力地在行走。在不可逆中去寻求迂回,痛心疾首又要默默承受。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爱情是要经历磨难的。影片从头到尾,都有一个孩童的声音在旁述,影片开始就用两组镜头交代了故事的女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沉默的女性特质成为艾达身上一个符号。当然,你可以将之归结为失音的缘故,但沉默往往压抑着一颗躁动的心。随后,艾达通过钢琴与贝恩斯的牵连纠葛成为整部影片的主题曲。

钢琴是极具隐喻意味的,它是艾达思想情感的宣泄口,它代表了一个女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探寻,它所弹奏出来的美妙音符是超越了音乐本身意义的,是爱欲的象征。然而起初艾达是被 禁锢的,她屈服于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一个从未谋面的丈夫,束缚的思想成为她难以逾越的障碍,私生女的存在幻灭了她对现实美好的追求。这与社会的理性化与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实际上密切相关。在影片的最初,她是木讷的、神情僵硬的,直到她的身体被男性欲望所唤醒,为男性提供了一种欲望的抚慰。这种抚慰同时也是艾达本身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因此说,影片中的艾达与钢琴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人与物的关系。钢琴,它是作为解救艾达的一种转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或是道具,蕴涵着一种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这种拯救的欲望由于斯图尔特的嫉恨被无情地制止了,这无异于伤害和再一次地压抑了艾达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追求,钢琴最后沉入海底的那一刻所产生的心理投射作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二) 追求内心中的所爱

当艾达发觉自己已经离不开贝恩斯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丈夫而放弃自己寻找到的真爱。影片 《钢琴课》中的艾达、贝恩斯与斯图尔特看似是三角恋的关系,其实是隐藏的一种真挚爱情的关系,只不过这种真爱是艾达和贝恩斯,而斯图尔特,这位丈夫倒像是位爱情空间的闯入者,他的性别优越感在艾达身上并没有得以体现。他试图去控制他这位看似柔弱的妻子,想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与进攻欲,但最终全被艾达潜意识里的女性意识形态打败了。他所尊崇的男性主义,丝毫占据不了上风,在艾达的眼中这只不过是乌托邦。而贝恩斯对艾达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崇拜和尊敬。他看到了艾达隐藏在心底的那份坚韧与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他用学习钢琴的方式鼓动艾达认识到自己身体和内心的真正需求。

四、结 语

在电影 《钢琴课》的结尾,艾达在离开斯图尔特后,用贝恩斯送给她的金手指在平静地弹着琴,触碰琴键的残缺指尖刺痛了我们的心,似乎感觉到了她曾经的伤痛,同时也抚慰了我们的心,让我们体会到平静生活中的幸福。艾达在贝恩斯的帮助下终于重新回归到一她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像藤蔓一般扩散到整个生命,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有一种寂静是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个真正自我的位置。

热点推荐

上一篇:《疯狂原始人》:在改变中创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司法演讲稿三分钟(模板5篇) 最新电动车售卖合同 电动车销售合作协议(6篇) 最新写景满分作文800 四年级写景满分作文(6篇)